1.叶赛宁的诗白桦赏析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2.叶赛宁的诗歌白桦 (叶赛宁)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上层银色的光华。 狗之歌 (叶赛宁) 早晨,在存放黑麦的小屋。 靠着一排金黄的蒲包, 母狗生下了七头小狗—— 个个长着棕色的茸毛。 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 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一股股乳汁像溶化的雪水, 流在它腹下——带着体温。 到了傍晚,当鸡群进窝, 主人板着脸走出门外, 把这七只小东西抓来, 全都塞进了一条口袋。 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 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而在那还没有结冰的水面 久久地、久久地抖着波纹。 当它舔着两肋的热汗, 有气无力地又往回走, 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 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它抬头望着蓝色的高空, 发出响亮的、怨恨的悲鸣, 细细均月牙儿溜过天顶, 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它却漠然面对这“恩赏“, 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 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1915年 丁鲁 译 我记得 (叶赛宁) 我记得,亲爱的,记得 你那柔发的闪光; 命运使我离开了你, 我的心沉重而悲伤。 我记得那些秋夜, 白桦树叶簌簌响; 愿白昼变得短暂, 愿月光光照得时间更长。 我记得你对我说过: “美好的年华就要变成以往, 你会忘记我,亲爱的, 和别的女友成对成双。” 今天菩提树又开花了, 引起我心中无限惆怅; 那时我是何等的温柔, 把花瓣撒落到你的鬈发上。 啊,爱恋别人心中愁烦, 我的心不会变凉, 它会从别人身上想起你, 象读本心爱的小说那样欢畅。 古老传统的朴素 心怀敬畏的单纯 清新质朴的快乐 3.把叶赛林《夜》改写成散文夜没有星辰,夜,是黑色的,那惨惨的蛐蛐声,仿佛在拍打着某些人的心灵。 告诉你:孤独并不寂寞,有我在为你唱歌;静静的湖水,在霓虹灯斑驳的闪耀下,倒影着你的容颜。哦,这就是你,不是江渚渔樵,更不是秦淮粉黛,是心静如止水,五彩斑斓。 夜,真的好美。心美,夜就永远是那么的美!白天的喧嚣,更需要黑夜的淡定来衬托。 淡定,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境界!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有星星的夜晚。有人说,星星和月亮是不可以同时存在于一片天空的,我很讨厌这种说法。 因为星星追逐月亮,那才叫"欢乐",此时,月亮在欢乐声中闪到天的另一边了,并不是不存在;月亮,还是半遮着的漂亮,因为她有个圆滑的曲线,恰好可以给太阳一个拥抱,那才叫"幸福",月,永远是那么的柔美,柔的曲线美,好身材;炙热的太阳,有时真的让人很讨厌,总是让我汗流夹背,六月的天啊,忙忙碌碌,兢兢业业,我知道你可以照亮宇宙,温暖大地,滋生万物,这是你的责任,没必要炫耀,让人刺眼啊,你的胸怀是蓝天,你的容量是大海,在你身边真的很幸福!天体的运行是永恒的规律,我渴望有一天看到星星,月亮,太阳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夜空,那个夜晚堪称是天文奇观,人间乐事啊!这样的夜能不美吗? 夜,是刚送走了晚霞,在等待黎明的破晓。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你并不孤寂,因为有我陪着你。 我可以举起酒杯,曼舞弄轻影,对影成三人。白天的喧嚣,驱赶不了我情感的寂寥;夜晚的停靠,驰骋着我思想的桀骜。 如果有一天,人死了,就是白天夜的黑,并不意味着凝固的思想禁锢的碑;可是今夜,我兴奋了,却是夜晚白天的累,过犹不及一样是受罪。白天的累,夜晚的黑,只有白天加夜晚才是和谐的美。 自然的规律,人类的定义,孰是孰非?我渴望着夜的美,但是承受不了它的无畏;我钟情于你的髓,但是不可以无止尽的吮。纠葛的大脑,人累,心累,就更是害怕夜的黑。 繁忙的工作,酣畅的栖息,宁静的夜晚,流畅的思想,谁不渴望?美丽的事物,美丽的向往,满天的星斗照耀着脚下斑驳的路,和谐着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夜。 日月星辰不间断的更替,从而让时间的更迭,空间的转换,送给我们无限光的美,热的暖,天空才足以让我们举首仰叹;人生亦如此,来来往往,有聚有散。 送走了昨天,欢乐的度过了今天,期待着明天的到来。虽然不知道明天的模样,但是我会努力翩舞今夜的身影。 幸福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当你控制不了别人的时候,努力的去找寻自己:你永远是最美(相信自己)。 人生路上时而有夜的黑,我们要欣赏它的美:送走的是昨天的晚霞,迎来的是明早的朝阳,此时此刻,却是夜的宁静,思想的放荡,这个深思将永远是昨天的积淀和明天的爆发。 夜,你永远是夜的那么美。 4.《青纱帐.甘蔗林》是哪位现代诗人的诗作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像泉水一般涌啊,生活像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里的芳芬!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抖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我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再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大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叉为什么这样亲近? 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 5.写景的现代诗窗外的风景 有人说 要么旅行 要么读书 身体和灵魂 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在你乘着火车 公交车奔向新目的地的过程中 有没有留意到沿途的风景 当你工作或读书疲惫的时候 有没有站在窗边远望的习惯 随手拍下窗外的风景 你的心情和感悟 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机升空了 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 一个人独自看着窗外 飞机穿过了一片又一片的薄云 在一片虚无的空中显得有点孤独 正像我一样 或许是习惯了吧 我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 继续看着窗外 时不时地能够看到一片片独立的云 渐渐地远离我的视线 飞机升到最高处了 只能将视线往下移一点点才能看到 那一大片的云 我突然觉得它 很像我以前吃过的棉花糖 软软的 甜甜的 但现在已吃不到了 或者就算是吃到 却也再找不回以前那种感觉了 6.哪位大侠知道顾城正式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诗作是哪一首男,1956年生于北京。 12岁时辍学放猪。“**”中开始写作。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 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顾城大事年谱 1956年9月24日 顾城出生于北京白塔寺边的人民医院。 1959年 进北京八一电影厂大院的幼儿园。 1962年 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下第一首诗(顾城口述,姐姐顾乡执笔)寄给父亲顾工。 1963年9月 进北京西直门小学。 1966年 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家中唯一未被**抄走的科普读物。 1967年 在家采桑、养蚕和发明“茶叶”。 1968年9月 写下诗歌《星月的来由》和《烟囱》。 冬 写下最早的散文《冬天的早晨》。 1969年5月 离开北京随父下放之前,写下《我的幻想》。 冬 随父下放山东昌邑县东冢公社 1970年 和父亲—起养猪。 1971年7月 在海滩上写下《生命幻想曲》 1974年 全家回到北京,读书、学习绘画,并从事过油漆工、木匠、翻糖工、电影广告绘画工、商店营业员、借调编辑等许多临时工作。 1976年4月5日 参加北京“******事件”运动。 同年 写出自编诗集《无名的小花》自序。 1978年底 初读张贴在北京西单体育场围墙外(后被称作“民主墙”)的首期地下诗歌刊物《今天》。 1979年初 参加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业余诗歌小组。 1月 《诗刊》在北东西苑饭店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图大型诗歌座谈会,顾城在“设立中国诗歌节”的呼吁书上签名,系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 3月 在西城区文化馆《蒲公英》小报第三期发表诗作 《无名的小花》。 系作品首次公开发表。 同月 加入《今天》文学社团同北岛、芒克继后舒婷、江河、杨炼等结识,在该刊物发表大量诗作,并成为代表人物。 4月 写下早期代表作之—《一代人》。 同月和父亲顾工同到四川重庆嘉陵江畔采风,以后写下组诗《永别了,墓地》等。 同年 《星星》复刊号上发表公刘《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为国内报刊首次公开评论顾城的诗作,在文艺界和海外引起广泛注目。 7月 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车上与谢烨相识,并堕入爱河。 11月 在《诗刊》首次发表诗作,为《歌乐山诗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