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郑愁予《裸的先知》诗歌内容《裸的先知》 这首诗从一个水手的视角,来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繁衍后代的本能的驱使下,渴望看到健美的裸体,却在传统旧道德的束缚下,仍然虚伪地盖着遮羞布。而只有裸露的水手,这样一位裸露的先知才懂得真实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海边静静看着赤裸裸的旅客的影子,感受情欲的美好。 《生命》 诗是讲究意象的,诗的意象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这首诗的意象就是流星。“熄了灯的流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照应前一句“滑落过长空的下坡”,说明流星已经熄灭了。 “投掷的生命如雨点”指流星雨,“投掷”二字描绘了流星雨在天空出现时的状态。“锦锈的设局”指流星雨划过长空留下的或明或暗的先浓后淡的彩线。 作者自比流星;以第一人称;写出了流星划过夜空的华美与宁静;生命是短暂的,对个人来说,要使生命历程像流星一样华美;作者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那就是:生命是速去的,对宇宙来说,它的速去是宁静的。 2.国第一首关于“裸泳”的诗——全面解读李关于“裸泳”的诗歌,目前还真不多见,李敖在新作《虚拟的十七岁》中,写了一首《失掉》的裸泳诗,值得挑出来细细品味。 诗歌配图,是台湾地区的油画作品。 裸泳,一个十七岁美丽女孩的裸泳…… 失掉》 游出属于我的赤裸 在月华如水里 在年华似水里 赤裸是一个谜 给他看到 就失掉谜底 游出属于他的赤裸 在月华如水里 在年华似水里 赤裸的是一个我 给他看到 就失掉自己 沧海中,我是一粟 人海中,我是奈米 情海中,我失掉,又失掉 看到的,是宇宙,它在勃起。 书中的“我”,六十七随,是大师,是文坛巨匠,是“李敖”一样的人物;朱昆,英文名字叫Julian,孤儿,华裔,十七岁,美国高中生,处女,父母逝世后,到台北和阿姨生活在一起,与男主人公“我”是邻居,因此,和“我” 相熟。朱昆,为男主人公“我”,展示了自己的一次裸泳,结束后,她给男主人公,六十七岁的“我”写了这首《失掉》,这首诗是写给“67岁的我”,也是写给成年人的“太虚幻境、大千世界”的。 成年人世界,是如何看待“十七岁女生”的?书中有一段对话具有代表性, (“我”,67岁):“在那太虚幻境、大千世界里,十七岁(的女生)一次又一次被我强jian,这就是最明显色情与暴力两者合一。真的对不住你,你这可怜的十七岁。” (朱昆,17岁,高中生):“所以,你不告诉我,我不让我知道,就不必考虑我的反应。” (“我”,67岁):“的确如此。” (朱昆,17岁,高中生):“这样好吗?” (“我”,67岁):“告诉了你,令人不快,就不太好。你会不快,是不是?” (朱昆,17岁,高中生):“常常被强bao吗?” (“我”,67岁):“在太虚幻境、大千世界里,你不但被我强bao,还要被迫取悦强暴者,在被摧残中喊出你喜欢,等等等等,你要配合做出太多太多的,我无法详细描写,因为你不到十八岁。” (朱昆,17岁,高中生):“这就是成年人对十七岁的公道与正义!十七岁可以做,却不可以看;可以说,却不可以听。……我在你的眼中,是两个朱昆,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是虚拟的我,对真实的我,你是a gentlman ,a true gentleman ,但对于虚拟的我,你却那样一次又一次。 可见你喜欢虚拟的我。” 正因为,成人世界里,十七岁的女性,通常都是分裂成两个: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拟的,真实的十七岁,在人们的眼睛里,虚拟的十七岁,在人们的灵魂(太虚幻境)里,所以,诗中,有女孩两个“自己”可以赤裸,一个是真实的,属于“属于我(自己)的赤裸”,另一个是虚拟的,“属于他(成年人)的赤裸”, 这首诗,对比了两个“赤裸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是一个“谜”,赤裸只是一种谜底揭穿而已,而虚拟的自己,则是一次“毁灭”,因为是“失掉自己”,为什么不再是谜,而是失掉了自己呢? 第一段里的“看”,是用眼睛,是视觉所在,当你目睹一位美少女在裸泳,你真的就像解开了歌德巴赫猜想一般,那是人类美丽的谜语。 第二段里的“看”,则是用思想,是欲望和贪婪的所在,当裸泳的少女,穿过你的面具,从你的眼睛,走进了你的头脑,闯进你的太虚世界,就像红楼梦李的贾瑞,翻看镜子的背面,裸泳的少女游到了镜子的背面,这种“看”,就是李敖所深刻揭示的那种“色情与暴力合一”的“看”。 在人们的太虚幻境里,在那没有gentlman面具林林总总的世界里,虽然虚拟,但足够邪恶、卑鄙,虽然无形,但足够肮脏、变态,而gentlman的世界里,赤裸不过是一次“破谜”而已,谜底揭开了,就是真实,真相,真实无害,真相可贵,那在太虚幻境呢?67岁的“我”坦白:蒙受着“色情与暴力两者合一”正如67岁的“我”对17岁的朱困所言:“(在太虚幻境里)你不但被我强bao,还要被迫取悦强暴者,在被摧残中喊出你喜欢,等等等等,你要配合做出太多太多的,我无法详细描写” 由此,有朋友痛斥李敖是一头猪,不错,太虚幻境的人,哪一个不都像猪一般吗?人性蜕变为猪性,或者叫兽性,纯真与美在粉碎,破坏,飘零,在“失掉”,有一种是被动的失掉,还有一种是主动的放弃, 沧海中,我是一粟 人海中,我是奈米 情海中,我失掉,又失掉 沧海,是时间,人海,是空间,“失掉,又失掉”,第一个“失掉”,是被动的,第二个“失掉”,则是主动的放弃, 十七岁以后,我们越来越成熟,但是我们又越来越肮脏;我们越来越富有,但是我们又越来越龌龊了;我们越来越自信,但是我们又越来越卑微,人生越到尽头,就离天堂越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多善”,我们对成年人的要求却是“少恶”。 就这样,我们不断地失掉,又失掉,无论你多么渺小,多么尘埃,都逃不过“失掉,又失掉”的悲哀, 看到的,是宇宙,它在勃起。 看到的是谁,谁在看?十七岁的女孩,她看到,整个宇宙在“看”自己的裸泳,周遭这个宁静的宇宙在勃起,在膨胀,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它在吞噬,在吸纳,在啃咬,在刮骨,在吸髓,这就是人性的黑洞。 我们,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被黑洞吸去,我们无力,也无奈,我们迷迷茫茫,摇摇晃晃,仿佛此时此刻,我们的灵魂就已经升腾,是谁在抽取我们,在吸干。 3.关于郑愁予《裸的先知》诗歌内容《裸的先知》 这首诗从一个水手的视角,来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繁衍后代的本能的驱使下,渴望看到健美的裸体,却在传统旧道德的束缚下,仍然虚伪地盖着遮羞布。 而只有裸露的水手,这样一位裸露的先知才懂得真实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海边静静看着赤裸裸的旅客的影子,感受情欲的美好。 《生命》 诗是讲究意象的,诗的意象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这首诗的意象就是流星。“熄了灯的流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照应前一句“滑落过长空的下坡”,说明流星已经熄灭了。 “投掷的生命如雨点”指流星雨,“投掷”二字描绘了流星雨在天空出现时的状态。“锦锈的设局”指流星雨划过长空留下的或明或暗的先浓后淡的彩线。 作者自比流星;以第一人称;写出了流星划过夜空的华美与宁静;生命是短暂的,对个人来说,要使生命历程像流星一样华美;作者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那就是:生命是速去的,对宇宙来说,它的速去是宁静的。 4.郭沫若写诗时赤裸身体趴在地上,是什么诗应该是诗集《女神》里的《天狗》。 原诗如下: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 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思想内容: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在狂飚突进,冲决一切封建藩篱,高扬个性解放思想大旗的五四时代,《天狗》可谓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 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 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 全诗四节,第一节极写“天狗”宏大的气魄。 诗人借助古代天狗吞食日月的故事,在奇特虚幻的境界中奔驰的想象,并以如椽的巨笔描画了“天狗”气吞日月星辰,囊括自然万物,以无限膨胀的“自我”,雄居宇宙中心的硕大形象。“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其万钧之力,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的破坏精神。 第二节顺应第一节的气韵,写“天狗”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正因为“天狗”有气吞一切的气概,于是,它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了无比的能量,它吸收宇宙间一切的光源,融汇了 “全宇宙的能底总量”,成为宇宙的主宰,大有扫荡一切,重建未来的气度。 诗人在《湘累》中借屈原之口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我萃之虽仅限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这完全可视为对五四时代那种大胆毁灭一切,创造一切的果敢、决断精神的生动写照。 正因为如此,第三节中,这汇聚了“全宇宙的能的总量”的“天狗”终于暴烈地行动起来,它“飞奔”、“狂叫”、“燃烧”,“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如电气一样地飞跑”,并且无情地“剥”、“食”、“吸”、“啮”自己的肉体,毁灭自己旧的形骸,进而渗透入自己的精神细胞,在内在本质上更敏锐、更自觉地把握自我意识。最后,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收束全篇,将“天狗”终于舍弃一切,希冀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的革新精神,以奇异的光彩描画出来,从而使整首诗在主题意向上统一到郭沫若式的“涅磐”精神的基调中。 《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 每行诗均以“我”为主语起笔,又多以带有肯定语气的判断词“是”强化比喻,直抒胸臆,以造成火山般喷发式的奔突,汹涌澎湃的激情。充分表现出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会精神。 《天狗》在艺术上,具有想象新奇,气势磅礴,旋律激越,声调高亢,语言峻峭等特点,这些特点又都统一在诗歌奇峭雄劲,富有力度的风格上。就诗的构思方式看,诗人借“天狗”来表现自我,以“天狗”吞食日月展开神奇的联想,通过对“天狗”的气魄和和力量的极度夸张,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 ——“我”(即“天狗”)的形象。 “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诗人紧紧抓住“我”的“动”的精神,表现出扫荡一切,摧毁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唱出对具有无穷潜能的自我力量的赞歌。 这种雄浑的意象,高昂的格调,奇峭的笔法,唯有在想象极度丰富的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的笔下,才显得那样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诗体形式上,全诗通体以“我”字领句,从头至尾,构成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步步强化,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 加之,诗句简短,节奏急促,韵律铿锵,诵读之时,状如狂暴的急雨,奔腾的海潮,具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雄壮气势。 我们最近正好在学,希望这对你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