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提出的主张是梵书坑儒,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梵书坑儒,梵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据材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采用创新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故答案为:(1)主张:梵书坑儒.(2)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3)主要原因: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创新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③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 2.简述李斯对文学的贡献秦代文学家唯有李斯一人。 李斯(?- 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年轻时曾从学于荀卿;后入秦国,投吕不韦门下为舍人;又因吕不韦举荐,任为郎,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累拜长史、客卿、廷尉,二十余年间辅佐秦王灭六国,实现统一。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拜为丞相。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谋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曾针对某些政弊进行劝谏,但遭秦二世严厉的责拒,于是转为阿意取容,竟献更酷虐的督责之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终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启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设喻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饶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当时韩国为阻滞秦国的进攻,谋求耗蚀秦国的国力,故而派遣水工郑国入秦修灌渠。后被察觉,秦王嬴政遂在宗室大臣的怂恿下并不明智地颁布了逐客令。 李斯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文,意欲谏止逐客。文章站在跨海内、制诸侯 , 成帝业 的战略高度,紧紧抓住秦国利弊得失这一要害立论,起首即开门见山: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言词委婉而意旨鲜明;接着就援引自春秋前期 缪公求士 至战国后期 昭王得范雎 ,四百余年间秦国发展壮大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极论 以客之功 ;再以当前喜好非秦所产的四方享乐之物,而与取人则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作对比,指出 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的错误,然后经过分析,顺势极警醒地强调这种错误的严重性: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求国无危,不可得矣.全文立意高远,议论恢宏,不尚空谈,笔锋犀利,说理透辟,首尾贯通,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例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时而排比,时而对偶,时而设问,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既词采富丽,具观赏美,又抑扬铿锵,具音节美,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 此谏书呈上后,立即打动了雄才大略同时也刚戾自专的秦王嬴政,遂取消逐客令,对以后顺利实现秦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谏逐客书》可以说是语言运用艺术的直接实用性与审美价值高度统一的力作,历来为人们所宝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曾赞誉: ……李斯之止逐客,并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谏逐客书》作于秦统一之前,故而表现为文采斐然的战国纵横家风韵;但秦统一之后,李斯以丞相身份,作为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的法家 刑名之学 文化专制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其文风也一改富丽华美而为简质峭刻。 这从秦二世时所作《论督责书》、《言赵高书》中即可看出。然而当他受赵高陷害,自觉面临生命之危时,为自己辩诬之作的《狱中上书》,虽不为富赡华美,但全篇皆用反语宣泄受诬陷获罪的满腔怨愤,感情激荡,表现出了很强的感染力。 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 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这些刻石铭文从内容上看,全为歌 功颂德。例如作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最后一通《会稽刻石》: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四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 3.李斯的语录什么已非当世,祸乱牵手【原文】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事,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 【译文】李斯责备淳于越说:“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仿照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混乱老百姓.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职掌的书藉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统统烧掉.有敢两人私下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注释】 (5)淳于越:姓淳于,名越.战国时齐国人.秦始皇时任博士.以敢于直谏著称.谏:古代臣劝 君、子劝父、下劝上叫“谏”.狭:递修本作“挟”,可从.挟:挟制.指用强力逼迫他人作事.辅:辅佐. (6)谀(y*余):谄媚,奉承. (7)当:主持,执掌.当世:这里指秦始皇. (8)黔首:秦代对老百姓的称呼. (9)敕(ch@斥):皇帝的命令. (10)博士:儒士:本书《正说篇》作“博士” (11)诸刑书:指战国时原六国的刑书. (12)诣(y@意):前往,去到.这里是把书送到的意思.守:郡守.尉:郡尉,辅助郡守掌管 军事的长官.集:递修本作“杂”,可从.杂:都,共. (13)递修本“书”下有“者”字,可从. (14)弃市: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弃置街头示众. (15)《史记·秦始皇本纪》“举”下有“者”字,可从. (16)多:只,尽.妖言:怪诞的说法. (17)御史:御史大夫.参见 11·10 注(7). (18)者:疑皇衍文.《史记·秦始皇本纪》无“者”字,可证.(19)以上事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4.李斯的故事李斯 目录·简介 ·生平 ·后世评价 ·秦朝书家——李斯 (?~前208) 简介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