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简书,线在中间结实吗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简书: 自上古结绳记事,便有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印迹。随后,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金鼎、竹木、绢帛,以及纸张上薪火相传,历史的脉络也渐为清晰的展现出来。而其中的竹木简牍,作为纸张普及之前文字传承的主导形式,绵延了殷商直至魏晋的千余年历史。在中国文字承载形式的更迭演变中,占据了长达一半以上的悠长岁月。 2.一本竹简书断了中间一个义字打一成语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释义] 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 [语出]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辨形] 义;不能写作“意”。 [近义] 望文生义 穿凿附会 [反义] 实事求是 [用法] 含贬义。指截取的内容与原意不符;只是符合自己的需要。一般作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例句] ~;无限上纲;是一种恶劣的文风! [英译] quote a remark out of its context 3.竹简后的书是什么书纸质书籍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棱孩迟绞侏悸虫溪矗娄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 (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 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 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4.竹简是什么时代的书写材料竹简 百科名片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释义 词目:竹简 拼音:zhú jiǎn 基本解释 [bamboo slip used for writting on]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详细解释 1. 古代用以书写、记事的竹片。《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晋 荀勖 《序》:“ 汲县 民 不准 盗发古冢所得书也,皆竹简素丝编,以臣 勖 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宋人书帖犹用竹简》:“ 南宋 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 胡适 《叔永书》:“正如古人用刀刻竹作字,后来有了纸笔,便不用刀笔竹简了。” 2. 指史册。 清 陈梦雷 《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之一:“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怜。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编辑本段由来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竹简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 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编辑本段考证 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 竹简 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竹简最著名的考古有: 1. 279年,晋朝汲郡人从战国时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发掘到写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 2.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 为战国之物。 3. 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竹简800多片,简上文字依然清晰。 4.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竹简 约五千枚。 5.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 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 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 竹简 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书法价值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 竹简 用性走向艺术性。 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 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 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 竹简 ”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 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 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 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 竹简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 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 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简书”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简书法”)。 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 5.竹简书是谁发明的竹简也叫简牍,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的案牍也指这个。当然简牍也有木片做的,叫木牍,或者叫牍。 竹简就是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至今没有确切的记载说竹简是某人的发明,应该归功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吧。 6.一本竹简书断了中间一个义字打一成语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释义] 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 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语出]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辨形] 义;不能写作“意”。[近义] 望文生义 穿凿附会[反义] 实事求是[用法] 含贬义。 指截取的内容与原意不符;只是符合自己的需要。一般作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例句] ~;无限上纲;是一种恶劣的文风![英译] quote a remark out of its c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