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闻一多理解的生命具有“自由”和“节制”的双重性,当生命的表现向非理性倾斜和心灵贴近的时候,他的诗学接近于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当生命的表现向理性倾斜和现实贴近时,他的诗学开始转向了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 从注重幻象到追求生活的真实意义,从反对社会问题等对艺术的干涉到强调诗是社会的产物,从追求纯诗到标榜大众化,他的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其内在矛盾只是其生命哲学中的自由本性和节制意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的呈现。闻一多的诗学体现着文化与审美双重现代性的诗**融。 闻一多诗学中的“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是主导倾向鲜明而又多维、多侧面展开的文化思维,是铸入人格精神、回归诗意本真状态的文化思维;“审美”是回到文化、文论原初语境。闻一多的诗学体现着20世纪初期西方形式美学、艺术人学、历史诗学三大转向的特征,因而他在中国诗学现代化过程中居于先驱地位。 在闻一多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核。他的倡导新诗的“三美”,是传统诗歌理论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 2.闻一多的诗的艺术特色 怎样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3.闻一多 诗的特点不知道你想要哪方面的回答。 最好是能拿文本来具体分析。我先复制了一段百科上的话: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现在比较晚了,明天来给你详细解答吧。 或者你追问一下我。 4.以《死水》为例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死水》是最能体现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一首爱国主义诗歌。闻一多在著名论文《诗的格律》一文中曾提出过新诗要有“三美”的主张。他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先说《死水》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闻一多说过:“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①《死水》就是他这种“天赋”的具体体现。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歌赋和美术,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种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唤醒了他内心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他选择了艺术,并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他赴美国学习绘画。在这段日子里,他切身感受到了民族压迫、歧视的苦痛,愈发眷恋自己的祖国,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篇。如:《太阳吟》、《忆菊》等。在这种思想感情的驱使下,1925年诗人提前一年回国。但当踏上祖国的土地,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死水一般的黑暗现实,他发现自己的热望变成了一场空欢喜,1928年他发表了《死水》,在诗里他诅咒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生命力不会长久的。不难看出,诗人对旧社会彻底否定的决绝态度和愤激之情。朱自清称赞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②虽然这话有些夸大,却明确道出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贯穿始终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死水》这首诗,以一沟死水来比喻那个停滞不动的、污臭至极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希望“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加速它的灭亡,再创造一个新中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再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三美”。 所谓“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的美,即对“音尺”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音尺由音节组合而成,又称“音组”。由两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二音尺”,由三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三音尺”,在音尺的讲究上,《死水》一诗最为典范。全诗五节共二十行,每一行均由一个“三音尺”和三个“二音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虽然音尺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总数一致。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又保持整齐。节拍清晰有力,有强烈的节奏感。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效果,使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词藻的美,诗人善于运用富有色彩的词藻,利用通感,把视听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诗中有画的效果。《死水》这首诗,诗人以画家的目光观察这个斑驳陆离的世界,又以画家的技法铺彩行文。整首诗富有色彩感,并将感情融于了色彩之中。尽管是写丑恶的“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死水”却用了艳丽鲜明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事物,运用反讽手法,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的种种伎俩,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厌恶。虽然这些事物很“美”,但这毕竟是一种表象,因为“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除了在色彩上加以点染之外,诗人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虽有“小珠的笑声”、“青蛙的歌声”,但这毕竟掩盖不住一沟死水死一般的可怕的沉寂。 所谓“建筑的美”,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句的排列形式要有整齐之感。这在《死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再冗述。 整首诗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通过精美的艺术形式得以体现的。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终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回环而曲折。并且以“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而不发,启发读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朱自清说过:“格律诗的提倡至少在当时起了一种澄清作用,使大家认为诗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对创作应抱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就这种意义讲,闻氏正是一位忠于艺术,引导新诗入了正当轨道的人,而形式的追求也就有了它的正面意义”。③应当说,《死水》这首诗,诗人将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的确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好诗。 5.闻一多诗作特色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精美,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6.联系郭沫若、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分析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 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 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 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 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 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 7.评论一下闻一多嘀诗歌有什麽特点<<红烛>> 还有。 .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何谓《七子之歌》 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 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死水》 《死水》是闻一多最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又属于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 这首诗后面曾署有一个写作时间:1925年4月。据今人考证,实际的写作时间应该是1926年4月,即诗人回国之后。 老诗人饶孟侃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诗词二题》,原载《诗刊》1979年第8期)也就是说,“死水”就是这一沟的臭水,其中填满了“破铜烂铁”,残冷炙在水中沉浮……但是,仅仅是这么一沟臭水似乎还没有理由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绪波澜,闻一多肯定因“死水”而引起了对其他事物的联想。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死水”是具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按照惯常的说法,也就是“祖国”。 那么,在闻一多这位爱国诗人那里,“祖国”这一神圣美好的形象是如何与这沟臭不可闻的“死水”联系起来的呢?这还得从诗人爱国主义观念、民族主义意识的实际演化说起。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爱国诗人”并不是可以运用于任何时代与任何诗人的名词,诗人的爱国特征(也包括他的民族主义意识)有它特定的背景条件,比方说国破家亡、民族危机爆发之际,比方说背井离乡、浪迹海外的时候。 闻一多作为引人瞩目的“爱国诗人”,还是在他留学美国的时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浓烟滚滚、人声鼎沸之中,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压力之下,诗人无限眷恋那“宁静”、“和谐”的“家乡”,在他的心中,那。 8.以《死水》为例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死水》是最能体现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一首爱国主义诗歌。 闻一多在著名论文《诗的格律》一文中曾提出过新诗要有“三美”的主张。他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先说《死水》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闻一多说过:“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①《死水》就是他这种“天赋”的具体体现。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歌赋和美术,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种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 “五四”运动的革命风暴唤醒了他内心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他选择了艺术,并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他赴美国学习绘画。 在这段日子里,他切身感受到了民族压迫、歧视的苦痛,愈发眷恋自己的祖国,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篇。如:《太阳吟》、《忆菊》等。 在这种思想感情的驱使下,1925年诗人提前一年回国。但当踏上祖国的土地,发现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死水一般的黑暗现实,他发现自己的热望变成了一场空欢喜,1928年他发表了《死水》,在诗里他诅咒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生命力不会长久的。 不难看出,诗人对旧社会彻底否定的决绝态度和愤激之情。朱自清称赞闻一多“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②虽然这话有些夸大,却明确道出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贯穿始终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死水》这首诗,以一沟死水来比喻那个停滞不动的、污臭至极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诗人希望“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加速它的灭亡,再创造一个新中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再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三美”。 所谓“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的美,即对“音尺”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音尺由音节组合而成,又称“音组”。 由两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二音尺”,由三个字组成的音尺叫“三音尺”,在音尺的讲究上,《死水》一诗最为典范。全诗五节共二十行,每一行均由一个“三音尺”和三个“二音尺”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 虽然音尺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总数一致。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又保持整齐。 节拍清晰有力,有强烈的节奏感。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效果,使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词藻的美,诗人善于运用富有色彩的词藻,利用通感,把视听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诗中有画的效果。《死水》这首诗,诗人以画家的目光观察这个斑驳陆离的世界,又以画家的技法铺彩行文。 整首诗富有色彩感,并将感情融于了色彩之中。尽管是写丑恶的“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死水”却用了艳丽鲜明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事物,运用反讽手法,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的种种伎俩,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厌恶。 虽然这些事物很“美”,但这毕竟是一种表象,因为“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除了在色彩上加以点染之外,诗人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虽有“小珠的笑声”、“青蛙的歌声”,但这毕竟掩盖不住一沟死水死一般的可怕的沉寂。 所谓“建筑的美”,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诗句的排列形式要有整齐之感。这在《死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再冗述。 整首诗深沉的爱国情感是通过精美的艺术形式得以体现的。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也终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回环而曲折。 并且以“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而不发,启发读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朱自清说过:“格律诗的提倡至少在当时起了一种澄清作用,使大家认为诗并不是那么容易作,对创作应抱有一种严肃的态度。 就这种意义讲,闻氏正是一位忠于艺术,引导新诗入了正当轨道的人,而形式的追求也就有了它的正面意义”。③应当说,《死水》这首诗,诗人将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的确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