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赞美戏曲的诗句1.“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浓妆重彩的背后是张什么样的脸,华丽戏服里又缝着怎样的故事,生活里有的,故事中讲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统统搬上舞台,流淌成有声有色的历史,满足了多少平淡而不甘平庸的心。 2.《老残游记》里小玉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境界,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每个名角的成长都是一部血泪斑驳的书,大部头的书才成就这一亮相便惊艳四方的绝活儿。弦索胡琴伴奏下的婉转曲折,倾倒了爷孙几代,风靡了数个王朝。 这哪是人间音响,分明是域外天籁! 3.正如老歌适合于用黑胶唱片来收藏一样,戏曲还是要在舞台上发扬光大的。泛黄纸张上记载的文字只能作为案头文学,供文人赏玩;而再动听的呼吁,如果失去了鲜活的文化载体,也起不到拯救传统的作用。 若有心,请停下匆忙的步履,找一间戏院,品一壶香茗,和着古老的曲调,放松一回自己的身心吧。 4.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5.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6.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7.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中国,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8.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个故事。煮一杯茶,西湖柳瘦;翻一本书,红楼春秋;听一出戏,最爱黄梅。 9.我不会唱戏,但我喜欢看着一个个角色包容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绪,在舞台上不断放大,可能现实生活中几秒的思绪,会演变成几分钟的演绎。人生里的相遇,本来就带着欢乐,在戏曲里就像是民歌的对答。 你看着它,就知道它有恒久的生命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0.戏曲毕竟不是生活,但正如于丹所说,她爱昆曲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出出戏目中,一段琴音就能挑起一缕情丝,佳节观灯也能观出那么多乐事。 戏曲本身就是一种品位,一种享受,很难得,荡涤了千年的时光,还有这样的艺术能让我们细细品尝。我喜欢经得住时间里荡涤的东西,更淳更深刻。 11.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诸君漫说登场好,曲部风流斗巧妆。 12.虚拟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纵横之笔,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无画处皆成妙境”;写意的舞台简约空灵,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唱念坐打中“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诗的抒情美 13.“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14.水袖并不易运用得好。欠则暗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让心绪与水袖一同飘飞。 正如母亲教我儿时所做的那古老而又简单的游戏,需要那反反复复的重叠,周而复始的轮回,然后挥收自如,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15.每当戏中的女子情到深处,牵挂便如水袖般若即若离;而悲到切处,恨,也在拂袖而去那一霎那间凝固。 那份深沉的情感,则在台上久久不息,令人荡气回肠。 姐姐又说,这古女子的心思就如同水袖一般含蓄,即使是郎情妾意难分难舍,那思思量量的心事也像是女子的纤纤玉手,总要被水袖层层叠叠地遮掩了去,哪怕是顾影自怜,抑或回眸一笑,也需水袖若有若无地涵盖着。 2.粤剧的语言是什么呀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 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3.《荔枝颂》粤曲的歌词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我告诉你。 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果中之王,人皆合意。说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早替荔枝写颂词,东坡被贬岭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 好佳果,品种各异,爽口桂味,肥浓糯米糍,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红有名气,增城挂绿美名驰,黑叶荔枝甜又脆。乡村姑娘,带着一班小伙子,成群结队摘果去,珠江两岸歌声起,万艇千帆,载荔枝。 说荔枝,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换来万紫与千红。枝垂锦弹含春意,隔山隔水,心连心,献给四海五洲兄弟,万般情意。 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花开香万里,荔枝,听我来为荔枝唱颂词。卖荔枝。 4.请帮我找一下下列粤剧的歌词,谢谢帝女花是指《帝女花——香夭》吗 长平:(诗白)倚殿阴森奇树双, 世显:(诗白)明珠万颗映花黄。 长平:(诗白)如此断肠花烛夜, 世显:(诗白)不须侍女伴身旁。下去。 众侍女:(白),知道。 长平:(唱小曲"妆台秋思")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帝女花带泪上香,愿苍生回谢爹娘。 偷偷看,偷偷望,佢带泪带泪暗悲伤。 我半带惊惶,怕驸马惜鸾凤配, 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 世显:寸心盼望能同合葬,鸳鸯侣相偎傍, 泉台上再设新房,地府阴司里再觅那平阳门巷。 长平:唉,惜花者甘殉葬,花烛夜难为驸马饮砒霜。 世显:江山悲灾劫,感先帝恩千丈, 与妻双双叩问帝安。 长平:唉,盼得花烛共谐白发,谁个愿看花烛翻血浪。 唉,我误君累你同埋孽网,好应尽礼揖花烛深深拜。 再合卺交杯墓穴作新房,待千秋歌赞注驸马在灵台上。 世显:将柳荫当作芙蓉帐,明朝驸马看新娘, 夜半挑灯有心作窥妆。 长平:地老天荒,情凤永配痴凰,愿与夫婿共拜相交,杯举案。 世显:递过金杯慢咽轻尝,将砒霜带泪放在葡萄上。 长平:合欢与君醉梦乡。 世显:碰杯共到夜台上。 长平:百花冠替代殓妆。 世显:驸马枷坟墓收藏。 长平:相拥抱。 世显:相偎傍。 合唱:双枝有树透露帝女香。 世显:帝女花, 长平:长伴有心郎。 合: 夫妻死去树也同模样。 《红烛泪》 身如柳絮随风摆 历劫沧桑无聊赖 鸳鸯扣 易结不易解 苦相思 能买不能卖 悔不该 惹下冤孽债 怎料到赊得易时还得快 顾影自怜 辜负了如花少艾 恩爱烟消瓦解 只剩得半残红烛在襟怀 《梦断香销四十年》是戏名,你要找哪一段?下面是《再进沈园》 【子规啼引子】雾障楼台!【白】沈园!池台!唐婉表妹啊! 【长句二黄】斜阳画角哀,诗肠愁满载,沈园非复旧池台。 红酥手,黄滕酒,泪鲛绡人何在。桃花落,闲池阁,依然春去又春来。 梦断香销,屈指算来四十载。青青杨柳半新载,我也两鬓星星如雪盖。 凭吊遗踪无觅处,闻杜宇叫声哀。燕侣重逢,时乎不再。 一个潦倒乡关,【转反线二黄】一个早被铜棺掩盖。真是世情薄,人情恶,怨句母兮不谅,不许并蒂莲开。 此日旧地重游,触目凄酸,壁上题词还在。【骂玉郎】墨虽乾,满壁辛酸字字哀,似见我旧爱,珠泪满腮,捧酒来。 切切悲悲,多少凄凉语,肠断玉楼台。【南音】花树暗,燕莺哀,烟混F锁池台。 【转乙反】罡风吹折宫墙柳,我再进沈园泪满腮。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妹您魂绕黄泉数十载,定怨鬼不成双夜夜哀。谅我北定中原心未死……谅我北定中原心未死,未能化蝶伴妹泉台……【清唱散板】此身行作稽山土,壮心仍在【入乐转二流】北地楼台!酬妹愿待来生,惟有封候事在!有诗情和将略,未许轻付尘埃!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两鬓虽秋豪情未改。 愿明朝北定中原平四海,【滚花】当向泉台告捷慰妹哀! 《紫玉钗》这首不属于粤曲的 (男)紫玉钗 寄情怀 郎情妾意两无猜 (女)紫玉钗 困情怀 怨怨恩恩难分解呀 (男)地老天荒情不二 紫钗能买不能卖 (女)紫玉钗 惹愁怀 不知是缘还是债 (男)惜分钗 隔天涯 离愁化恨终难解 (女)苦相思 绕愁怀 怀人惊梦为紫钗啊 (男)合卺交杯情尤在 紫钗宜典不宜卖 (女)哀紫钗 费疑猜 君非负情侬死心亦快 (合)紫玉钗 惹愁怀 不知是缘还是债 《分飞燕》 旦: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凝在眼,我欲诉别离情无限 生:匆匆怎诉情无限 旦:又怕情心一朝淡有浪爱海翻 生:空嗟往事成梦幻 旦:只愿誓盟永存在脑间,音讯休疏懒 生:只怨欢情何太暂,转眼分离缘有限,我不会负情害你心灰冷,知你送君忍泪难 旦:唉吔难难难,难舍分飞冷落,怨恨有几番 生:心声托负鸿与雁 旦:嘱咐话儿莫厌烦,莫教人为你怨孤单 生:只怨欢情何太暂,转眼分离缘有限,我不会负情害你心灰冷,知你送君忍泪难 旦:唉吔难难难,难舍分飞冷落,怨恨有几番 生:心声托负鸿与雁 旦:嘱咐话儿莫厌烦,莫教人为你怨孤单 《游园惊梦》这是短版的,长版找不到 旦: 春光满眼万花妍,三春景致何曾见。 玉燕双双绕翠轩。 蝶儿飞舞,乐绵绵,乐绵绵,万花争吐艳。 绿柳娇嫩,倚池畔随风曳展。 心忧岁月变迁,一朝美艳化烟。叹春光易逝,愁深牵。 看牡丹亭畔有花千,且待我荡上东墙,唤取春回转。 生: 身似蝶影翩翩,飞过绿阴水殿,飞到庭苑深处,去会素心玉人面。 轻轻步趋石亭畔,目睹倩影花下眠。 幽香暗传,神欲醉,爱她貌更端,喜得接近天仙信有缘,惟望两心相牵。 手拈柳枝走上前,趁着无人见,低声轻呼小姐,望你能为我方便。 (“小姐,我嚟咗啦!”) 旦:哎呀,你系? 生:小姐有礼! 旦:啊,看他十分面善,骤逢未免心惊惴。 生: (小姐,)不必以香扇遮面,实在你丰姿秀色早已名传。 今天得相见,令人意倒颠。 旦:休得满口粗俗言,我是名门淑女,千金之躯,岂可任意存妄念。 5.《荔枝颂》粤曲的歌词歌名:《荔枝颂》 演唱:红线女 作词:陈冠卿 作曲:陈冠卿 歌词: 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 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 齿颊留香世上稀,什么呀 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 我告诉你,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 果中之王人皆合意,说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早替荔枝写颂词 东坡被贬岭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 好佳果品种各异,爽口桂味肥浓糯米糍 荔枝早熟早上市,三月红有名气 增城挂绿美名驰,黑叶荔枝甜又脆 乡村姑娘,带着一班小伙子 成群结队摘果去,珠江两岸歌声起 万艇千帆载荔枝,说荔枝 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 换来万紫与千红,枝垂锦弹含春意 隔山隔水心连心,献给四海五洲兄弟 万般情意,情如荔蜜甜 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花开香万里 荔枝听我来为荔枝唱颂词,卖荔枝 扩展资料: 粤曲《荔枝颂》,始唱者是粤剧艺术家红线女。1957年,她到莫斯科参加第6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其中“东方古典歌曲比赛”中,她凭借《荔枝颂》、《昭君出塞》,为广东粤剧界捧回第一枚金质奖章。 歌曲简谱1: 歌曲简谱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荔枝颂 6.粤剧大师马师曾的诗歌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县龙谭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马师曾在1944年与红线女结婚,其子马鼎盛是凤凰卫视著名的军事与时事评论员。少年时代祖父马肇梅于广州经营茶庄,马师曾幼年与父亲马公权、母亲王文煜一同在广州居住。 1907年家庭经商失败,他随祖父、父母亲举家前往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因而有机会攻读四书五经及习练书法,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1911年武汉爆发辛亥革命,他随家人逃离武汉辗转回到广州,马师曾就读小学和中学期间,对戏剧开始发生兴趣,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明戏”的演出活动,有时还偷偷跑去观看著名演员新华、朱次伯等人演出的粤剧。 中学未毕业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间铜铁店当学徒,因不堪忍受店东和其他伙计的欺凌,跑回广州进入陈圹南的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与老艺人师傅佳建立师徒关系,自起艺名关始昌,从此开始了粤剧学徒的生活。青年时代1917年马师曾在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不久便受聘于新加坡庆维新粤剧团,后转投普长春粤剧团,并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期间在南洋一带学艺和演出,其间,他不满班主失信,不让他当丑生而当马旦,愤而离班。 后转投当地尧天彩戏班任第三小生,改艺名为风华子,演戏期间巧遇机缘得与著名演员新华同台演出《苏武牧羊》,其表现甚为新华赞赏。不久又到庆难新戏班演出《杜十娘怒沈百宝箱》等剧目,终因当地艺人排挤而失业,流浪戏班之间及卖膏药、做矿工、当掌柜谋生。 1919年马师曾被平天彩班聘为第三小生,发奋勤学苦练,又得男花旦小湘凤(靓少凤)的支持帮助,小湘凤邀他合演自己编写的时装新戏《癫、嘲、废、戆》,演出引起轰动,马师曾崭露头角,被擢升为第二小生。后来小湘凤与他另组新班,他在演出《白蛇传》时扮许仙,唱做功夫别致,大受欢迎,戏班中人都说:“风华子第二小生一炮便打响了!”恰在此时,他遇见从国内前去演出的著名演员靓元亨,两人同台演出《海盗名流》等剧,马拜靓元亨为师,随靓元亨参加普长春剧团演出,自此开始起用本名马师曾。 其问虽然出现编排新剧和表演传统的一些挫折,马师曾却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加虚心和勤奋钻研粤剧的编剧和表演艺术。1923年马师曾回港发展,于人寿年班任正印丑生,代替刚离开该班的正印丑生薛觉先,在千里驹、白驹荣等前辈的扶掖下,发挥其演戏诙谐、机变、通俗的特长,以及从师傅靓元亨处学到的小武行当演唱艺术,成功演出《玉楼春怨》、《一个女学生》以及他在南洋编演的几个新戏,无论夜场、日场都大受观众欢迎。 马师曾反覆钻研了传统粤剧《江湖十八本》,并在丑角上多番研究,于《苦凤莺怜》中演风尘侠丐“余侠魂”,创出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俗称“乞儿腔”),大受欢迎,在广州西关、南关四间戏剧轮流公演,历时接近半年,创下当时的卖座纪录。1925年夏,他离开人寿年班与陈非侬等人另组大罗天剧团,在剧团特设编剧部,聘请陈天纵、冯显洲、黄金台、麦啸霞等人为专业编剧,他自己也亲自撰写剧本或与人合作编剧。 大罗天剧团编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题材的新剧,如《佳偶兵戎》、《贼王子》、《呆佬拜寿》、《红玫瑰》等,在剧本内容和表演艺术两方面都大胆革新创造。剧团的演员阵容强大,马师曾分别以生、丑、旦、净的行当扮演这些新剧中的人物角色,因而剧团演出非常旺台,在粤剧舞台可与人寿班并驾齐驱,马师曾的声名也日益显赫。 中年时代1931年春,马师曾的艺术生涯出现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便是应聘到美国旧金山演出一年(因戏院院主欺诈被迫逗留两年)。行前他精心编印了《千里壮游集》带往美国,向美国观众宣扬优美的粤剧艺术,书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剧”观。 他一方面强调戏剧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人亦孰不爱国,凡爱国者必思自葆其国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戏剧“以宣传我国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戏剧应该跟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创新,认为“近年以来,中外的交通,多么利便,生活的变迁,多么剧烈,我们的伶人,依然死守著什么场口步武的成法,什么靶子演唱的老例,纯粹用图案做脊椎,决不能站起来自称艺术,在此电影戏和舞台戏竞争激烈当中,哪有不一败涂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变革粤剧,“一方固须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须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斯始有效也。”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与女伶谭兰卿组成第一个男女合班的粤剧团“太平歌剧社”(后改名“太平剧团”),当时报纸标榜马师曾是“新派粤剧泰斗导演兼主演艺术巨子”,顾名思义可知他是要大展拳脚对粤剧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在时粤剧极盛,他与当时由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在艺术表演上分庭抗礼,形成“薛马争雄”的时期,好戏连场,各有戏迷。1944年马师曾与红线女结婚。 其子马鼎盛(1949)是著名的军事与时事评论员。晚年时代1955年12月14日,马师曾、红线女回到广州定居并参加广东的粤剧工作,受到党政部门、粤剧同行和热爱他们的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