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油饼的诗歌

1.赞美烙饼的诗句

燕京春暮寄山中人(二首)

【作者:正念】

蚕熟柔桑更绿,莺啼小麦初黄。

吃饼且随燕蓟,缲丝空忆荆杨。

分水铺道中

【作者:张以宁】

长忆闽中路,今朝马首东。

山高云易雨,谷响水多风。

蝶抱落花片,鸟啼深竹丛。

功名一画饼,身世独飞蓬。

汪明生

【作者:张民表】

燕市住西庵,重来续一谈。

煎茶移竹火,煮饼渍鱼泔。

日月颠毛记,风霜足茧谙。

传闻东郡旱,何以慰如惔。

奉怀钱宗伯受之海上

【作者:于嘉】

东望叠璟霞,有山虞吐翠。

天和丙舍游,日穰庚居遂。

俗嶂壅文河,拓由灵掌负。

关龙感狩麟,金版徙穿地。

羹热雉膏登,羞寒鸡肋弃。

嫫嫱斗弄姿,定镜精裁伪。

著录布如云,何人丹漆器。

玄风白马谈,紫气青牛志。

食疏仰琼厨,先须征饼字。

膺门讵可阶,通好时交屣。

双阮秀参筠,两宗香品笥。

夙倾向若心,烟液终申譬。

2.你认为最感人的诗歌

杨柳青青

三毛

老家本在河南南阳城外四十里

爷爷半生赶驴车

爹爹做了庄稼郎

三代单传得一子

我娘长齐报天恩

那家园

白露前后看早麦

小麦青青大麦黄

总记得

老娘纺纱明月光

放下娃儿忙忙做鞋帮

忘不了

老爹天方亮喝便上耕

晌午打罢东偶又西桑

辛苦苦

巴到日落上了炕

计算算

今秋能拿几个洋

再想想

到了下年好歹加盖两间房

盼盼

娃儿长大讨个媳妇儿好兴旺

舍不得

小子细肩把锄扛

只期望

省城念书好风光

小子上学堂

爹娘向着师傅打躬屈膝泪滂滂

孩儿灯下琅书声

喜得爹娘睡不沉

寒冬上炕让暖被

炎夏铺席打扇备凉床

只求娃儿不灾不病写字忙

爹娘白汤粗馍也是香

小子十六作文章

村里人人面容光

看信代书把人拉

那今世秀才便是他

休道爹娘做牛做马费了学钱不管用

只盼来年似锦前程祭祖告天耀门宗

那年兵荒马乱方才起

唬得爹娘心惶惶

小子不及定亲家

慌慌张张打发他

说起同学结伴走

老娘漏夜赶行装

厚厚裤子肥肥袜

密密鞋帮打成双

不言不语切切缝

油灯点到五更蒙

老爹墙角挖出现大洋

老娘缝进贴身内衣裳

小子不知离别伤

怨怪爹娘瞎张忙

只想青春结伴远

那知骨肉缘尽箭在弦

才听得

更鸡鸣叫天方亮

就来了

同学扣窗启程嚷

三五小子意气佳

不见爹娘乱发一夜翻芦花

门前呼唤声声到

灶上油饼烙

油腻腻

粗纸包着递上来

气呼呼

孩儿不耐伸手接

老娘擦眼硬塞饼

哽说趁热路上带了行

推推拉拉几番拗

饼散一地沾白霜

娘捡油饼方抬头

孩儿已经大步走

娘呼儿可不能饿

人影已在柳树大桥头

娘追带号扶树望

孩儿身影已渺茫

那柳树——

秋尽冬正来

寒鸦惊飞漫天哗

爹娘哭唤声不闻

三十年大江南北

离乱声讯终断绝

南阳城外老爹死也没瞑目

睁眼不语去向黄泉路

孤零老娘视茫茫

日日扶墙门前苦张望

树青一年

娘泪千涟

我儿不死我儿不死

只看那青青杨柳树

我儿必不死

我儿在他乡

那一年

村人讨木要柴烧

老娘抱住杨柳腰

只道这是我儿心肝命

谁抢我拿命来拼

村人上前拖又说

老娘跪地不停把头磕

那——一——年

树砍倒娘去了

死前挣扎一哽咽

叫声——“我儿”眼闭了

江湖烟雨又十年

他方孩儿得乡讯

只告你爹你娘早去了

爹死薄棺尚一副

娘去门板白布蒙了土中是一场

杨柳青青 杨柳青青

南阳城外四十里

小麦青青大麦黄

昔日一枕黄粱梦

今朝乍醒儿女忽成行

养儿方知父母恩

云天渺渺何处奔

眼前油饼落满地

耳边哭声震天淘

悔不当初体娘心

而今思起——

眼不干

泪成河。

3.诗歌朗诵(多人)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朝气蓬勃。

4.适合端午节朗诵的散文或诗歌超过三分钟

若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道引人夺目、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乡俗是闪烁在人们心头的一曲歌谣,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篇乐章。

“五月五,过端午。点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绳,炸油饼,做米糕,油饼子卷糕赛过年……”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响亮,动听,绚烂,多彩,被记忆之门悄然打开,显露出温馨如昨,甜美似梦的一页。

睡梦里,似乎有人在动胳膊与脚腕,睁眼一看,胳膊腕与脚腕里,被拴了一根细细花花的五彩绳,有春联的大红,有天空的湛蓝,有油菜花的金黄,有马莲花的淡紫,还有雪花的纯白——这绳儿据说能辟邪,小孩要从端午一直扎着它,直到五月十三日,找一墩马莲花,放到上面,就能驱虫赶蚊,惊吓草蛇,消灾避难,逢凶化吉。扎了五彩绳的,即或碰到蛇既不缠身也不伤人五彩绳是母亲用她黑黑长长的头发,从走村串户的货郎担那儿换来,端午节前搓好的。

待穿衣下炕,找布鞋穿的当儿,妈妈一脸慈祥,满怀喜悦地提来一串蝴蝶样的东西,说是香草荷包。荷包观之好看,闻之馨香,挂在家里是摆设,别在衣襟上是点缀。

每人两个,一大一小,不同样式。大如巴掌,小巧玲珑如蝴蝶像绣球样的,还有像小动物的。

孩子们看着挂在衣襟上的荷包,看着长长的丝线穗子,心里乐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里被注入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靓丽的色彩。破旧的衣服,经色彩鲜艳,余香袅袅的荷包装饰,显得时髦而好看起来。

孩子们之间相互比试着淡香四溢,花色多样的荷包,夸耀一番,便被一阵浓、一阵淡的菜籽油的香味所吸引。做荷包的材料是细心的妈妈不知从那里搜罗来的,红色、蓝色、黄色、花色等各种鲜艳好看的绸缎做里子,内部装垫了些许棉花,几根长长的、绿绿的,有些干枯但依旧柔软的香草——那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被山民仔细辛苦搜寻来的。

据说,在深山老林里,在岩壁石缝间,就长着这种极不起眼,却散发着人间浓郁香味的香草。端午节前,有不少人趁农闲时间,爬山越岭,攀上悬崖峭壁陡坡处,采来巴掌大一块香草。

妇女把芳香四溢的香草,装填进各式各样的荷包里,散发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个屋子。戴在小孩的身上,走路时,犹如香袋一般,随风发出股股幽香。

生命总是有所寄托,生活总是有所渴盼,人才有活下去的念头。斑斓多姿的五彩绳和鲜艳好看且发出香味的香草荷包,以物质的方式,借助生命鲜活、万物勃长的端午,这个庄重而神圣的节日,来表达家乡亲人对子女平平安安,渴望后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即使在穷乡僻壤,即使日子过得再困顿,人们在端午节到来之前,想方设法给缺衣少食的子女一些心灵的慰藉和愉悦。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荷包越做越精美,越来越大气,揉入了中国结等时尚元素,成为一种工艺品,一种家庭装饰品。

母亲们赶在端午节前,给孩子们做了大大的荷包“鱼戏莲”。中间背靠背两个并排的精致的鱼,鱼嘴嬉戏着一支并蒂紫色莲花,鱼尾巴长长的穗子。

另外一个是“九龙戏珠”,大红喜庆的中国结缀连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从九个方面呈立体状围绕着绣球,下面也是红色、黄色、紫色的长穗子。挂在客厅里,传达了母亲期盼孩子们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富贵有余,生活如意的心愿,也平添了喜庆色彩,装点了家庭的和谐与美满!而有些地方,借此举办荷包节,来推动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

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做出的精美好看、时尚大气的香草荷包,代表中国而漂洋过海,周游列国,成为一种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崇拜友谊、追求和谐的象征。妈妈手执晒得干干的艾叶扎成的草辫,点燃了,进进出出,让艾叶的袅袅香味,飘满小院。

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四五月里,铲草的空闲,一根一根拔来,在泥土的院落里,翻晒了好多时日的成果。所有房屋的门扉上,插了几支柔嫩翠绿的艾枝,装扮得泥墙木门的房子,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某种神秘的气氛。

以后,随着阅历和年岁的增长,才知道,其实,点燃艾叶不仅仅为了辟邪,更为了驱除屋内外细菌及病虫,是激浊除腐败,杀菌防病,讲究卫生的体现。而长大成人的我,每逢五月端午,折艾枝、插艾枝,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推辞且喜欢做的干事与习惯。

味蕾被香味吸引,在当时,是一件奢侈而神往的事情。人的年纪是一道分水岭。

年纪越大,越才能把持与掌控自己的脚步。年岁越小,越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步伐。

人虽则不想长大,但长大成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跑着跨进厨房,母亲早做好了一锅香香的米糕。

放指头一沾,伸到嘴里一咂,甜蜜极了,好吃极了。铁锅里,翻卷着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油饼儿。

母亲用筷子捞出来,捂到案板上的一钵钵里。取出一块油饼儿,三下五除二撕了,递给我和姐姐各一块,说:先尝尝,别急!一会儿,卷了米糕,再慢慢吃,保管吃饱吃好。

民以食为天。华夏民族尤以风味各异、滋味悠长、丰富多样的各类吃食闻名中外。

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不说边疆内地,许多的民俗节日,有喜闻乐见、约定俗成的传统吃食。不说春节的多种多样,不说八月中秋的月饼,端午节必定要吃粽子。

而糯米做糕,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