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意思《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冲冲”:象声词.“阴”:闻一多说,阴通窨,窖也.“凌阴”:冰窖.古代藏冰,一说为祭神,一说为备暑天之用.金庸《天龙八部》写虚竹与西夏公主野合,天山童姥与李秋水大战,都在冰窖,看来也是有所本.“蚤”:经典的通假字,通早.指早朝,是一种祭祖的仪式,用羔羊和韭菜祭祀.“肃霜”:有人认为就是下霜.王先谦说:“霜降之后,万物收敛,天地之气,为之清肃也.”王国维说“霜”同“爽”,肃爽,指天高气爽.两人的意思差不多.“涤场”:清扫打谷场.夏历十月,农事已毕,什么都要收拾干净.但是王国维认为,场通荡,涤荡,也是天清气爽的意思.“朋”:双也.“朋酒”:两樽酒.犹今之领导干部酒场所言“公杯”,也是真有所本.“斯”:指示代词,起语法作用,复指前置宾语“朋酒”.“飨”同享,享用.“曰”:发语词.“跻”:登.“公堂”:古代的家族公共聚会场所.“称”:举.。 2.《诗经》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的意思《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冲冲”:象声词。“阴”:闻一多说,阴通窨,窖也。 “凌阴”:冰窖。古代藏冰,一说为祭神,一说为备暑天之用。 金庸《天龙八部》写虚竹与西夏公主野合,天山童姥与李秋水大战,都在冰窖,看来也是有所本。“蚤”:经典的通假字,通早。 指早朝,是一种祭祖的仪式,用羔羊和韭菜祭祀。“肃霜”:有人认为就是下霜。 王先谦说:“霜降之后,万物收敛,天地之气,为之清肃也。”王国维说“霜”同“爽”,肃爽,指天高气爽。 两人的意思差不多。“涤场”:清扫打谷场。 夏历十月,农事已毕,什么都要收拾干净。但是王国维认为,场通荡,涤荡,也是天清气爽的意思。 “朋”:双也。“朋酒”:两樽酒。 犹今之领导干部酒场所言“公杯”,也是真有所本。“斯”:指示代词,起语法作用,复指前置宾语“朋酒”。 “飨”同享,享用。“曰”:发语词。 “跻”:登。“公堂”:古代的家族公共聚会场所。 “称”:举。 3.诗经中冬天的诗句小智君UH3 :你好。 昨天我刚给戴蒙缴蹈:88.回答了这个问题。 《诗经》写冬天的诗篇 《国风 邶风 北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豳风 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小雅 鹿鸣之什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小雅 谷风之什 信南山》: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霢(mài)霂(mù),既优既 渥。。。 《小雅 鱼藻之什 角弓》: 雨雪瀌 (biāo)瀌,见晛 (xiàn)曰消。。。。 雨雪浮浮,见晛 (xiàn)曰流。。。 4.求七月《诗经·豳风》的全文翻译七月《诗经·豳风》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 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 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 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 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 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 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 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 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 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 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 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 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 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5.古人是怎样藏冰的古人的防暑之举—藏冰 炎炎夏日,古人是怎样防暑的呢?他们的方法之一,就是藏冰。 顾名思义,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待来年暑天使用。冰块的储藏并不复杂,深凿井洞,置冰其中,再以土厚掩就成了。这种藏冰的井洞古人称之“冰窖”。一个冰窖的储量往往很大,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冰窖一座,其藏冰量竟达190多立方米。 我国藏冰历史久远。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藏冰就成为一种制度。《周礼·天官·凌人》云:“凌人,掌冰。正月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所以要把估计用冰的三倍存入冰窖,故称“三其凌”。《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与凌阴。”这里的“二之日”,指周历正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诗句所写,就是在最冷的季节里奴隶们凿冰、藏冰的过程。 古时藏冰是有选择的。为了保证冰的质量,古人多在深山溪谷中取冰,同时,对冰的尺寸也有一定要求。《唐六典》卷19载:“每岁藏(冰)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清人杨静亭《都门杂咏·冰窖》诗云:“寒夜截来三尺阔,沿河高耸水晶山。”可见必须三尺以上的冰,才能长期存放。 藏冰耗费巨大,要经过开采、运输、按期保养等程序,非一般人力能及。所以,古时除少数富家,多为皇家或官府经营。自周朝以后,各代均有专门机构负责藏冰,以保证皇室夏季用冰。各代一般是由皇膳部门负责“藏冰食料之事”。 正因古时藏冰不易,故尤显其贵重。因此,皇家的藏冰,除了自用外,也常分赐诸大臣和官府,史称“赐冰”。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高的待遇。《太平御览》引《邺中记》云:后赵时,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古人对皇帝赐冰深感荣耀,还留有许多咏赐冰诗作。韦应物《夏冰歌》云:“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杜甫《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诗云:“思沾道 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南宋时,每当暑月朝会,皇帝总要临阶赐冰,以示恩惠。元代也有赐冰之事,萨都刺《上京杂咏》诗云:“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清代,朝庭则印发冰票给各官署,由工部负责,按数领取。但一般小官,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唐以前,私人藏冰极少,故《云仙杂记》说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价等金壁”。大约宋、明之际,私人经营性质的藏冰开始出现。《梦粱录》记载宋代茶嗣于“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西湖老人繁胜录》也载杭州“富家散暑药冰水”。这些说明,宋代已有私人藏冰并用于经销冷饮。到了清代,商业藏冰大有发展,出现了专门经营藏冰的“冰户”。官府也向“冰户”派购用冰,称为“冰差”。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天津耿姓富盛冰窖最为有名,官府发给龙票一张(带有龙形符号的官方文书),许其在河中取冰,不纳捐税,等于徭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