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哪些人写的《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2.诗经是谁写的《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扩展资料: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两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1、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 2、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研究; 3、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 4、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证研究以及校勘、辑侠等研究资料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诗经是谁写的《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国风是指15个诸候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4.诗经仿写15句浅秋——仿写诗经 言浅秋兮,彼树离离。 桃李采采,其叶习习。 与子偕行,且步切语。 谁谓秋凉?我语之此意。 言浅秋兮,彼叶芃芃。 桃李楚楚,其叶盈盈。 与子偕行,且走且乘。 谁谓秋凉?我语之此趣。 言浅秋兮,彼稷田田。 桃李佻佻,其叶连连。 与子偕行,且笑且言。 谁谓秋凉?我语之此戏。 绿衣 绿兮衣兮,叶出桑榆。 心之往也,东流不忆。 绿兮衣兮,梅隐雪涧。 心之忧矣,景行青藓。 绿兮丝兮,望月冥琴。 天地悠悠,埤情无垠。 絺兮綌兮,凄其以露。 子念故人,怆然独步。 5.文人的三言诗与学士的八个字怎样写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另外,由四言变为五言,使句子在语法成分上增加了容量,使一个句子可以容纳主语、谓语或宾语同时出现,从而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以首句不人韵为常式,间也有首句入韵的。五言古风多是一韵到底,甚少换韵,这与五言律绝诗相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有305首诗歌。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避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有10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多用五言的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五言诗是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陈籍、应肠、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了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了接近现实的作品。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