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饯行酒在《诗经》中是如何记载的宴请离不开酒,饯行也同样离不了酒。 酒是 宴会的灵魂,无酒缺少欢趣;饮酒是饯行不可或缺的 重要因素,似乎无酒就无法表达情愫。在《诗经》风、雅、颂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出宿于泺,饮饯于 祢”、“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诗经邶风泉水》) 叙写的是卫女回忆出嫁时饮酒饯行的情景,饯行的 地点由泺而祢,说明送行的遥远,每送一地都要饮酒,足见送行者对卫女出嫁远方的依依深情。《韩奕》 (《诗经大雅》)诗中也有用酒饯行的叙述:“显父饯 之,清酒百壶。” 显父,周之卿士,枣命为韩侯饯行,饯行的宴会是盛大的,有“清酒百壶”“焦鳖鲜鱼”“维笋及蒲”,韩侯自然高兴。 2.诗经关于请吃饭的句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3.《诗经》里面的宴饮诗具体划分的时间是《诗经》中所谓“燕飨诗”是一个大大的误会,最主要的篇章在一个人的两件大事,即宣幽太师尹吉甫的“北伐庆功宴”和“婚宴”。 作为宴会主人,自然是要先发请柬。比如“北伐庆功宴”他就给五位同僚、一位嘉宾发了请柬,而他所发的请柬有繁有简,给召穆太保的请柬极为小心谨慎,即谱曲后题名为《彤弓》之乐歌,因为全体同僚中只有召氏珍藏有王授彤弓。 给嘉宾张侯仲的请柬则热情洋溢,即著名的《鹿鸣》。而给其他四位同僚的请柬,只有时间地点,不能谱曲作乐。 太师请宴,谁敢不来?!众同僚一是必回柬,二是受宠若惊。所以有《南有…。 4.跪求诗经《鹿鸣》 文化内涵【赏析】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鹿鸣》这首诗的简单分析,我们对周代宴飨之礼——包括宾主关系、宴乐概况,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5.如何赏析诗经《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白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僊僊。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醉既止,威仪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其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译文>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 食器放置很整齐,鱼肉瓜果摆那里。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 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经张挂好,整顿弓箭尽射礼。 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持龠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 各种礼节都已尽,隆重丰富说不够。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 和乐欢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 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 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庄重全不见。 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 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 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 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 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 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 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 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赏析>读此诗,第一个印象是章法结构非常严谨。 这不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标准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节之间内在组织上的精妙。诗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两者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而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 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个印象是诗人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 诗人之意实在“刺”,前两章却用“美”为“刺”作映衬,使丑恶的事物在与美好的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欲抑先扬,跌宕有致。而诗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两章中,也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势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 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借形象说话,实招就是高招。 当然,笔者无意说此诗没有正面的说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说理,但毕竟使读者对酗酒的害处深感悚惕的还是那些描写醉态的句子。诗人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在具体的修辞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消极修辞外,积极修辞更是丰富多彩。 “左右秩秩”、“举醻逸逸”、“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屡舞仙仙”、“威仪抑抑”、“威仪怭怭”、“屡舞?”、“屡舞傞傞”,这是叠字修辞格的运用,频度之高,在整部《诗经》中似乎也不多见,那种奇佳的摹态效果,令人叹服。“笾豆有楚,肴核维旅”、“既立之监,又佐之史”,则是非常标准的对偶修辞格。 “宾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邻章重复一次,是重复修辞格,而由其重复所产生的效应则不同。如上文所说“宾之初筵”的重复意在引出对比。 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复,则既与从“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到“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的递进紧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组重复与“曰既醉止”一组重复的两层对比,从中更可见出结构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复,所起作用是将第三、第四这最重要的两章直接串联起来。 还有一种《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格——顶针,此诗也有两例,即“以洽百礼”之后接以“百礼即至”,“子孙其湛”之后接以“其湛曰乐”。这两个顶针修辞在同章中仅隔两句,相距很近,也是诗人为加重语气而作的刻意安排。 另外,“钟鼓既。 6.分析《诗经》中《鹿鸣》的文化内涵和写作特点,尽快,谢谢~~鹿鸣诗的文化内涵 《鹿鸣》是周代贵族宴会上演奏的乐歌。据《毛传》及朱熹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演奏的乐歌,后来贵族和乡人的宴会上也开始演唱此歌。鹿鸣一开头描写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把宴会原本紧张严肃的气氛减缓。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社会也处于一种和睦共处的关系当中。接下来,在笙与簧的合奏声中,献给群臣们一筐礼物,并以一句“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暗示宴会的主人是一个政治开明有远见卓识的君主。第二章写宴会主人对群臣的赞扬、勉励,其意如《诗集传》所说:“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君王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给老百姓做出榜样。这样的宴会表面看,似乎只是游乐,实际暗藏着一定的政治色彩。君王对群臣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君主善于观察群臣们的优点,以便充分利用人才,不愧是个好君王。诗的第三章大多数与前面章节一致,表达同样的意思。唯有后几句“和乐且湛”“以燕乐嘉宾之心”将宴会推向高潮,同时将全诗主题深化。此次宴会,不仅仅为了吃喝,也使参加宴会的群臣心服口服的为君王效劳。 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鹿鸣诗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的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鹿鸣诗为之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写作特点 鹿鸣诗通过重章叠句,押韵的手法,表达着周代君臣和睦,彼此尊重,相互之间虚心接纳意见,共同管理好君国的美好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