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诗人李颀的诗有何特点李颀(? 一753年),望出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水之北的东 川别业(今河南登封西)。 李颀少时家富,因结识富豪纨绔子弟,“倾财破产”。后来立志苦读十 年,终于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授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 年,没有升迁,故辞官返乡,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李颀一生交游广阔,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李颀的诗内容涉及较广。他的边塞诗成就最大,最著名的有《古从军 行》、《古意》、《塞下曲》,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帝王穷兵黩 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如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婶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 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 他擅长五、七言歌行 体,也擅长创作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一卷。《全唐诗》编为三卷,但仍有 遗漏。 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目下,曾提到并加以称许的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 唐诗》。 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2.我要找(李颀:古从军行)的全诗编辑本段古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边塞诗,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二是描写音乐的诗篇,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三是寄赠友人之作,有《送陈章甫》、《别梁□》、《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 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 三是修道生活情趣,殷□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 《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编辑本段译文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富贵者用西域葡萄享乐。 编辑本段结构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编辑本段背景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了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 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 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拼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 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编辑本段题解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编辑本段具体分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 3.送魏万之京 李颀的诗,请帮忙鉴赏一下,谢谢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4.我要找(李颀:古从军行)的全诗编辑本段古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边塞诗,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 二是描写音乐的诗篇,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三是寄赠友人之作,有《送陈章甫》、《别梁□》、《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 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 三是修道生活情趣,殷□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 《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编辑本段译文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富贵者用西域葡萄享乐。 编辑本段结构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编辑本段背景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了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 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 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拼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 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编辑本段题解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编辑本段具体分析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