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泊舟诗经是怎样起兴的兴”又叫做“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蒹葭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优美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对《国风·周南·桃夭》一诗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2.鉴赏《诗经·邶风·柏舟》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 俞平伯认为:“通篇措词委婉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朴素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读诗札记》)关于此诗的作者和主旨,在历史上曾有长期争论。 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毛诗序》说:“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鲁诗即以为是卫宣夫人所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 我们观察整首诗的抒情,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确实不像男子的口气。从诗的内容看,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 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 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 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 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 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 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 不可选也”,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读诗至此,不由人从同情而至敬佩。 那么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又是从何而来呢?诗的第四章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 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 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 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 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呢?小人又何指呢?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似乎比较可取。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 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3.诗经鄘风柏舟注音《国风·鄘风·柏舟》全诗注音如下: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fàn bǐ bǎi zhōu ,zài bǐ zhōng hé 。dàn bǐ liǎng máo ,shí wéi wǒ yí 。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zhī sǐ shǐ mí tā 。mǔ yě tiān zhī !bú liàng rén zhī !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fàn bǐ bǎi zhōu ,zài bǐ hé cè 。dàn bǐ liǎng máo ,shí wéi wǒ tè 。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zhī sǐ shǐ mí tè 。mǔ yě tiān zhī !bú liàng rén zhī ! 白话文释义: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岸旁。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倾慕的对象。至死不会变主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扩展资料 《国风·鄘风·柏舟》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代汉族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是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 全诗五章,每章六句。为先秦时代鄘地汉族民歌。开篇以柏舟泛流起兴,写女主人公为自己的婚姻恋爱受阻而苦恼,就好比那在河中飘荡的柏木小舟一样。她早已自己相中了一个翩翩少年,他的发型很好看,透出活泼灵动的精神劲儿。这就是女主人公的心上人,她非他不嫁,至死不渝。 可是她的母亲千般阻挠万般阻拦,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母女的意见不统一,爱情就发生了危机。女儿要么放弃己见,要么作坚决的抗争。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至死誓靡它!坚决到这种程度,母亲也就难办了。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 和《国风》、《小雅》中的多数篇章一样,这也是一首歌词。在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 4.诗经柏舟的意义《柏舟》的题旨,大致有两种根本分歧:一说是妇人不得志于夫;一说是君子失意于君主。至于偶有一说,寡女守志不嫁,则纯为牵强。而实际上,这两种分歧,看起来好像是区别很大,但其实都有道理,用现在的话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妇人与夫是表,君子与君主则是里,二者从深层上讲是互为表里。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二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以美人香草喻臣子君王。 诗中虽然是以一个不宠于丈夫的女子的口吻来诉说自己的遭际,但其内容所指并无一件事涉及家庭生活。或者说,她所倾诉的忧愁其实都是抽象的,而不是一般的弃妇诗或怨妇诗所常指的室家生活。 /f?kz=283305419 5.诗经の二子乘舟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赏析: 本诗描写对二位同舟远行的人的忧虑,表达了对二子的安危的关怀。 古时解释二子的本事是卫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故事,作为诗歌本身并无明 证,不过是根据传统的一些解说和史书的记载。 译文 二子乘舟去出游, 随波飘荡影悠悠。 每一想起弟兄俩, 心头涌出无限愁。 二子乘舟去远方, 随波飘荡影全光。 每一想起弟兄俩, 愿无差驰和祸殃。 典故: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及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6.诗经句子赏析诗经》里有许多歌颂爱情的诗句,选出几句,与博友共同欣赏。 《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德的窈窕淑女,正是我追求的好伴侣。 《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话就是: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相思无限,想象如见。浪漫的伤感、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往往你最爱的人,在水的那一边。仿佛近在咫尺,却又不可触及。只能远远的望着她。能看见她的一瞥一笑却与她身处两个世界。 台湾和大陆,都拍了电影和电视剧《在水一方》,里面的主题曲,是邓丽君演唱的,现在仍然是歌厅里唱的最多的一首歌曲。 《国风·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译过来就是: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让人心动啊! 《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可以翻译为:采蒿的姑娘啊,一天看不见你,犹似分别了三个季度。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他情人的思念。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话表面的释意是“你那衣领的颜色青,念你常常挂我心。想一个人想到他的衣领的颜色。想得如此的精细入微。辛晓萁的一首叫《味道》,歌中唱到:“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好。想念你的白色袜子,想念你淡淡的烟草味道。。。。。。” 《诗经.邶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就是:“让我牵着你的手,与你慢慢的变老。” 这句话有两首歌曲演绎得很好,一首是苏芮的《牵手》,“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牵着你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 另一首是赵咏华的《最浪漫的事》,“我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慢慢变老……” 在人的生命旅途中能有一个和你相亲相爱的人,拉着你的手陪你一起走,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现出最美好、最动人的意境。表达了两个人相互的关爱,表现了爱的平等,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与坚定。无论未来的路有多曲折。只要牵者你的手,就有同患难,共受苦的力量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