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雷抒雁的《跨世纪的桥》雷抒雁,当代诗人,作家。1942年农历七月七日,公历八月十八日生于陕西。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常务副院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享受者。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 《跨世纪的桥》是雷抒雁众多诗集中的一集,具体内容网上没有搜索到,抱歉。 以下是他的作品列表: 出版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云雀》、《春神》、《绿色的交响乐》、《跨世纪的桥》、《掌上的心》、《时间在惊醒》、《雷抒雁抒情诗百首》、《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等;散文集《悬肠草》、《秋思》、《写意人生》、《丝织的灵魂》、《与风擦肩而过》、《雷抒雁散文随笔》等六部,有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诗歌《小草在歌唱》获1979年至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父母之河》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历史,不会忘记》获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2003年获诗刊文学奖;2004年组诗《明明灭灭的灯》获人民文学奖。代表作《麦天》被引用于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代表作《彩色的荒漠》被引用于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散文阅读。 2.人民的名义郑西波念那首诗是什么郑西波念的那首诗是丁可写的《母亲的专列》,内容如下: 《母亲的专列》 作者:丁可 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您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 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 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 第一次乘车旅行 第一次享受软卧 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只不过火柴头黑 您的头白 这是您的第一次远行啊 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 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 才能乘上您拉动的 那辆老平车专列 我和姐姐弟弟妹妹 陪伴着您 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 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 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终点站到了 车外是高高的烟囱[1] ~~~~~~~~~~~~~~~~~~~~~~~~~~~~~~~~~~~~~~~~ 作者简介: 丁可,江苏沛县人。大专毕业。1983年参加工作,任沛县文化馆工会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啼叫的月光》,《母亲的专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版),组诗《从一则新闻想起鲁迅》、《南方、田野的风》,诗《足球·中国血统》、《有一片棉花向您微笑》、《短语长歌》等。 诗歌《收获时节》获《人民日报》江铃杯诗歌大赛一等奖,组诗《南方,田野的风》获1991年优秀诗文奖,诗歌《想起那农妇》获1992年江苏省报刊作品评比一等奖、《写给北京的诉词》获1993年人民保险杯诗赛三等奖、《走近香港》获1997年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二等奖,诗作《农妇黄二云和一千0七条青虫》荣获1999年度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奖。诗作:《月亮在中国的心情》获星星诗刊2000年度“娇子杯”世纪之春全国新诗大奖赛红娇子奖。 ~~~~~~~~~~~~~~~~~~~~~~~~~~~~~~~~ 作品赏析: 江苏诗人丁可不属于时下常见的那种“活跃”诗人,尽管他成名多年。在许多诗人热衷于制造新闻和网络上打情骂俏的年代,丁可十分低调地按照自己道路前行着。他露面次数很少,但时有佳作。 丁可的诗歌,是来自土地,来自生活的结晶。内容十分扎实,常有超凡的想象。短诗《母亲的专列》是我近几年读到的令人感动的作品之一。诗歌讲述了“我”和家人把去世的母亲送往火葬场的过程,语言平实简练、比喻新奇精确,情感似淡实浓,有噬心之痛。全诗的调子很低沉,通篇叙述,没一句议论和升华,但读者读起来早已浮想联翩。在诗歌中,身体削瘦的母亲被形象地比喻为一根火柴,只不过火柴头是黑色的,而母亲因为操劳而满头白发。一黑一白,对比何其强烈。灵车是母亲的“专列”,灵车上的担架是专列上的软卧;而专列的终点站,则是竖着高高的烟囱的火葬场……这些富有生活化的比喻使得诗歌真正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我相信只要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慨然长叹。[2] 这首诗歌感情深沉,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不玩弄任何技巧,却催人泪下,动人心扉。在诗人的笔下,他的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没有坐过火车,一生唯一的一次乘车,也是最后一次乘车,却是在去往火葬场的路上,灵车变成了诗人母亲的“专列”。诗人母亲的一生,像一根火柴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子女最初的路,当她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光芒,她亦如一根燃尽的火柴那样安详宁静。诗歌本身蕴含的浓浓亲情和悲伤,加上郑西坡的扮演者李光复老师的真情演绎,和剧中现场气氛的渲染,使这首诗更加打动人心。[1] 3.关于真善美的诗歌(1000字)相信自己 相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却如青松雪压不倒。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我们才会坚持到底,自信永远。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不是吗?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 唐太宗自由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他不怀疑自己的才能,但同时也接纳了魏征的“十思”,而不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 齐王也有管四方,理朝政的能耐,他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才能,但他同时也接受了邹忌的“纳谏”,而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谁都不会轻易怀疑自己,可谁又能像前人那样善于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呢?总以为“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势不两立,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总以为别人无往而不胜,何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相信自己,满怀自信的同时打开那一个个布满友爱之心的劝烟箱呢?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明天大地飞歌,相信未来有我们开拓。 相信别人,尊重别人,相信别人为你着想,尊重别人理想的选择。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如同玫瑰,刺痛了你我的手,但是,心灵的创伤要靠我们自己修补,手上的伤口还得让别人为我们包扎。我们相信自己会战胜困难,但我们从不否定他人的帮助,没有谁能独自生活而没有他人的帮助。 所以,不要固执,偏激,不要一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良药,虽然苦,却能根治你的病痛。也有时,别人的劝言犹如毒药,它的外表也许是鲜美的,但却能要了你的命。所以,我们让需相信自己,有选择地,理性地,明智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好的,拿过来就是;不好的,任它去吧,春风吹了又吹,花儿开了又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 相信自己,你做到了吗? 听取别人的意见,你会吗? 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 某杂志社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而当问到"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时你会怎样?"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也不少。这份调查充分暴露了在当代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呼唤爱心,渴望帮助、关心。 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要对社会、对他人做出奉献,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帮助。只是一味要求别人的爱心却拒绝付出自己的爱心必将被社会不容。而我们青少年正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新人,对于这个问题,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渴望帮助,渴望雪中送炭,以解自己燃眉之急。这是人之常理。那么换一个角度,当别人遇到麻烦时,不也同样焦急、渴望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伸出手去帮他一把,而要悄悄走开呢?试想,他人遇到了麻烦,我们走开了,他必定在解决麻烦的路上多走一些路;集体遇到了麻烦,我们"走开"了,那必定会让集体利益受到一定损失;假如,国家遇到麻烦了,我们也"走开"了,那么国家安危、民族前途将被毁掉,历史上曾有多少在民族危难时"走开"的人,是他们使中华遭受更多的灾难,这教训还不大吗? 社会需要爱心,人类需要帮助。也许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桩,就可救活一个溺水的人;也许只是薄薄的一条毯子,就可以温暖一个冻僵的人;也许只是一句话,一只温暖的手,就可以唤回失望者的希望。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别走开,让我们一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一人是人,二人为从,三人成众,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众志成城吗? 别走开,社会需要你!! 4.急求关于“放飞梦想,拥抱未来”的诗歌握紧手中的舵,我们扬帆起航 有句话说,路是脚的梦想,脚是梦的实践。是的,当我们认定彼岸,就不顾风雨兼程,就算脚印被风雪掩埋,也绝不停止寻觅的歌声! 21世纪,曾经的雪灾敲响了新年的钟声,曾经的地震撼动了地球的脉搏,曾经的奥运赢得了世界的喝彩,曾经的世博惊艳了科学的殿堂……新的时代,用这一切向我们证明,认定目标,坚定信念,彼岸,阳光明媚! 人生如海上行舟,不知道那个浪头就会让我们偏离原来的航向。而这时,信念是心头的一盏明灯,信念是鼓舞我们向着目标迈进的力量。21世纪的中国注定要成为龙的传人,所以,他们不畏雪灾,不惧地震,用万众一心,用科学创造,让世界去认定中国巨龙!彼岸可能飘渺,路途也许坎坷。然而,只要确定一盏明灯,就能让你顺利地泅过危难的海洋! 初入大学,我们难免迷茫。诱惑,困难,懒惰,无不像浪头一样,。可是,为着心中的梦想,为着彼岸明媚的阳光,我们何不坚定心中所想,奋勇起航!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生命的旺盛和冲刺的辉煌都在我们身上汇合。生命的旺盛,使我们跑在时代的前列;冲刺的辉煌,使我们托举出新世纪的太阳。 不要让桅杆只剩下空洞的感叹,扬起风帆吧,向着彼岸,我们风雨兼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