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兴盛期

1.唐朝诗歌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名家很多,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隐、杜甫、李贺、王维等。

2.诗作很多。 3.开创了新的题材,如写景抒情、叙事、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田园生活都有相应的诗作。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到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

(李华《寿州刺史厅壁记》)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唐代建立者一视华夷的心态,与他们的出身有关。

李氏为鲜卑化的汉人。这个家族不仅有着鲜卑血统,而且长期居住北边,受到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北朝汉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进程。唐代统治集团的这种思想倾向,安史之乱以后有所改变,严华夷之防的思想,在韩愈的维护道统的主张之后,有所抬头。

但是道统论的提倡,对于宋以后的正统思想的重新主导思想领域和内敛心态的形成,可能起先导作用,而对于中唐以后的整个社会生活,却并无实际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融并未稍衰。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族往来,宗教的传播,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文化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及像广州这样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

这些地区,从饮食、衣着、乐舞到生活趣味,均杂取中西。唐人婚俗,也颇受北朝鲜卑婚俗的影响。

敦煌发现的写本书仪残卷,记载唐代民间婚礼的主要仪式在女家举行。这都是与中原固有习俗不同的。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

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

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唐代开科,分常选与制举。

常选有秀才、明经等12科,其中明经又分为七;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但据唐宋人的记载,当有八九十种之多。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

《旧唐书·王翰传》说王翰“神气豪迈,……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陈子昂也有同样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答洛阳主人》李白更是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他自比管、葛、吕望、谢安,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夋免>兔何足言”(《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高适、岑参、王昌龄、祖咏等,无不如此。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骐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碛山西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杜甫也要“致君尧舜上”,而自比稷、契。唐代士人功名心特重,安史乱后,虽有所变化,渐至晚唐而渐见纤弱,但积极入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

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 唐初设立史馆,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修《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史。

后又以太宗御撰的名义修《晋书》和以私修官审的形式修《南史》和《北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的发展同步。初唐的文学潮流,逐步的向着反伪饰、求真情的方向发展,并从此一步步地摆脱南朝文风的影响。

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史家对于文学问题的论述,更直接影响着文学的走向,如《隋书·文学传论》、《北齐书·文苑传赞》、《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和各史中的作家传、传论中精彩的文学见解,与初唐诗风朝着合南北文学之两长,旨深、调远、辞巧,声律风骨兼备的方向发展不无关系。

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我国书法,至晋而风韵标举,臻于化境。

此后北朝雄健而南朝俊秀,至隋而渐合南北之两长。

2.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都出现过那些诗人

诗骨--: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另一种说法--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佛--王维: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

诗魔--白居易:其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称“五言城”。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为“诗鬼”。 诗雄-岑参 诗神-苏轼 小李白-陆游 七律圣手--李商隐 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参考资料:唐诗 (唐朝诗歌通称)-百度百科。

3.唐代诗歌兴盛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诗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的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作为统治王朝,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其次,唐朝迅猛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唐代可谓是天朝大国时代,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也正因为有如此繁荣的经济,发展唐朝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才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文化的变迁、诗歌本身的历史进化 唐朝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一是唐朝上至宫廷秘闻,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内容也比前朝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多种诗体共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背景,才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二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清代编撰的《全唐诗》,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第四,语言的变革 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变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文学体裁为其自身生存要不断寻找适应自身发展兴盛的土壤。唐朝正是这种“诗体”文学生长的沃土,因而原来的诗“言志”与“缘情”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唐代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今天我们把它看作是唐朝人思维模式及语言习惯给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总之,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哪一方面来说,唐朝都具备了诗文歌赋兴盛的条件,给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致使诗体文学在唐朝如鱼得水一般兴盛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所特有“诗体文学”。

4.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有哪些

唐代诗歌繁荣奠基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多种条件,但唐诗达到繁荣无比的境地则与科举考试和爱诗风尚有着直接的关系。

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朝廷规定进士考试第二场加试诗、赋各一篇(首),要求别出心裁者才算合格。开元年间,进一步规定这场考试专考诗歌,并提高要求水准。这些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诗歌的热潮。为了荣耀一生的进士及第,天下文人举子无不以极大热情学习和创作诗歌。许多史料透露,人们为了顺利考中进士,早在童蒙教育阶段就开始学习诗歌了。一些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大家的作品,曾被民间无数次搜求、辑录,作为教材在里学、私塾里使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朝皇帝对诗歌考试也特别重视,文宗、宣宗等皇帝每遇新科进士选拔出来,总是询问有无杰出的诗歌文学之才。他们对诗歌大家尊崇之至。例如,大诗人白居易去世后,宣宗皇帝深切悼念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敎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觧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巳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推崇和缅怀之情。上行下效,统治者的倡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留下强盗爱诗的一则奇事:诗人李涉路遇强盗,没想到强盗说,既然是李博士(时人对李涉的尊称)驾临,我们就不强什么了,但是求您送给我们一首诗吧。李涉马上口占一绝:“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结果强盗们不但对李涉厚赠礼送,而且自己改邪归正,做起了良民。

在唐朝,吟诗作赋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士人、学子们见面总以诗歌较上下,这自不必说。上自皇帝、高官,下至樵夫、走卒,是人也都能口占几句。据说,白居易每有新作,总得让邻居老妇评判一番,听得顺口才成定稿。同时名人们的诗作,往往被民间私自雕版印刷,随时可以在市面上买到,这样人们非常方便学习经典诗句,也比较容易提高水平。在当时,岭南荒蛮之地竟能出现七岁女送别兄长的杰作,而长安小李泌五岁咏诗就能得到玄宗皇帝的好评。据统计,乾隆皇帝初编《全唐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拥有三千余名杰出作者的诗人队伍和大约五万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佳作。后来从杂史古籍和考古文献两大途径不断寻拣,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大约十万首唐诗和因遍及各个阶层和区域角落而难以估算的诗人群体,这是前后所有朝代都无法见到的奇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