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庾信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怎么样庾信少负才名,博览群书。十五岁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十九岁任抄撰博士,后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文学创作 大体说来,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庾信在梁时所作大多毁于战乱,留存很少,且基本上都是唱和之作。其中《奉和泛江》、《奉和山池》等,多写景之句。后一首中“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观察、描绘都很细致,与萧纲的诗十分相近。具有宫体气息的六言诗《舞媚娘》大概也作于南朝: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只疑落花谩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诗中写爱美的少女对青春的怜惜,虽包涵着伤感的情绪,却还是活泼而有生气的。 2.谁给我说后梁春节著名的诗歌我急需西梁(555-587年),又称为后梁,为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出现的国家。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梁朝皇帝,史称西梁或后梁。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 很抱歉未能找到关于后梁春节的著名诗歌,向您提供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关于春节的诗歌,望您采纳。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元日(唐·李世民)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除夜雪(宋·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浣溪沙·庚申除夜(清·纳兰性德)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 谁家刻烛待春风。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 风流端合倚天公。 3.关于我国历代纪元表的诗歌来,自己记克. 诗歌不安全,记不搂 给你这个: 中国历史年鉴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创建人 都城 夏朝 前21世纪-前16世纪 启 姓姒 阳城 商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 汤 姓子 亳→殷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武王 姓姬 镐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周平王 姓姬 洛邑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2年-公元8年 刘邦 长安 新 8年-23年 王莽 长安 东汉 25年-220年 刘秀 洛阳 三国 魏 220年-265年 蜀 221年-263年 吴 229年-280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西晋 265年-316年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年-420年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年-439年 南朝 宋 420年-479年 齐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陈 557年-589年 刘裕 肖道成 肖衍 陈霸先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北朝 北魏 386年-534年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7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拓跋·珪 高欢立 宇文·泰立 高洋 宇文·觉 平城→洛阳 邺 长安 邺 隋朝 581年-618年 杨坚 长安 大兴 唐朝 618年-907年 李渊 长安 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 长安 北宋 960年-1127年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赵构 临安 辽朝 916年-1125年 耶律·阿宝机 西夏 1038年-1227年 李元昊 上京 金朝 1115年-1234年 完颜·阿骨打 兴庆 元朝 1271年-1368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 中都 明朝 1368年-1644年 朱元璋 大都 清朝 1644年-1911年 爱新觉罗·福临 南京→北京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孙中山 南京(曾北京) 我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 约前2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黄帝(前2708-前2597) 前2697-前2597在位 颛顼 前2513-2435在位 帝喾 尧 舜 建虞朝 夏朝 前2070-前1551 共有16代帝王 商朝 前1551-前1046 共有30代帝王 前期 前1551-前1450 中期 前1450-前1300 后期 前1300-前1046 周朝 前1046-前256 西周 前1046-前771 共有12代帝王 东周 前770-前256 共有25代帝王 另:前770-前476 又可称为春秋 前475-221 又可称战国 秦朝 前221-前207 共有2代皇帝 汉朝 前206-公元220 西汉 前206-公元24 共有15代皇帝,其中有一个女皇帝 东汉 25-220 共有12代皇帝 三国 220-265 魏 220-265 共有5代皇帝 蜀 221-263 共有2代皇帝 吴 222-280 共有4代皇帝 晋朝 265-420 西晋 265-316 共有4代皇帝 东晋 317-420 共有11代皇帝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共有8代皇帝 齐 479-502 共有7代皇帝 梁 502-557 共有4代皇帝 陈 557-589 共有5代皇帝 北朝 北魏 386-534 共有14代皇帝 东魏 534-550 共有1代皇帝 北齐 550-577 共有6代皇帝 西魏 535-556 共有3代皇帝 北周 557-581 共有5代皇帝 隋朝 581-618 共有3代皇帝 唐朝 618-907 共有23代皇帝,其中有一个女皇帝,并有国号为周 五代 907-960 后梁 907-923 共有2代皇帝 后唐 923-936 共有4代皇帝 后晋 936-947 共有2代皇帝 后汉 947-950 共有2代皇帝 后周 951-960 共有3代皇帝 宋朝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共有9代皇帝 南宋 1127-1279 共有9代皇帝 元朝 1271-1368 共有11代皇帝 明朝 1368-1644 共有17代皇帝 清朝 1644-1911 共有11代皇帝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4.所有朝代串在一起的诗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代,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国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是一首朝代歌反应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具体来说夏商西周相延续,然后东周分两段即是春秋和战国,再然后秦朝实现大一统,统一局面延续到西汉和东汉,之后三国并立即魏蜀吴,最后西晋短暂统一,然后进入北方五胡十六国,南方为东晋,再然后南北方重组,南方宋齐梁陈,北方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最后北周再次统一北方,这就是南北朝,不久北周被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然后为金人所灭,康王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宋夏金辽混战,最后元再次大一统,最后明清,清朝灭亡后,中国封建王朝至此结束。 5.简述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体裁形式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其突出特点为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 而其作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佛学、道教开始兴起,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表现领域得到扩大。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建安人在乱世中面对汉末的政治与文化浩劫,珍惜文化,关怀时事,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曹操的《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都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建安文人在重新认识和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时,更加关注社会,他们的作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表现忧时伤乱,将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抒发强烈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 与悲凉慷慨的诗风相适应的是建安诗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建安文人或采用乐府旧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抒写国家大事、个人的壮志和抱负;或以乐府形式另写新题,将辞赋的语言声律带入乐府诗中,使五言诗既具有乐府诗的质朴,又有文人化的升华,将五言诗推向成熟。 此外,建安文人还在杂言、七言诗等方面做尝试,如曹丕的《燕歌行》等,这对后来鲍照,庾信的杂言、七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文学史上的正始时期包括从正始到晋武帝泰始以前,即曹魏后期、魏晋之交的整个历史时期。 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夺权之人以阴谋手段诛杀名士,杀戮异己,翦除宗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时代。在这种**面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全的态度,司马集团为掩饰自己的行为,又虚伪地提出“儒家名教”“以孝治天下”,面对恐怖与虚伪地现实,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显得尤为尖锐和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危机和幻灭,人生信仰也发生改变,玄学开始盛行,文学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建安文学中对理想功业追求的热情和自信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能否实现的抑郁以及强大政治压力下个人失意的悲哀,诗风也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遥深,寄托隐晦。 正始诗人开始逃避现实,以哲学的眼光理性地观察现实,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为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有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七人,也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它的基本主题为忧生忧世,对生命的感化和体验完全是悲剧性的。如《咏怀诗》第三首以树木由繁华转为憔悴的过程,暗喻了魏晋之际的政治状况,表现了在当时处境下难以自保的忧患。 对生命的忧惧与人生的剧痛,是阮籍产生了隐逸求仙的思想,所以《咏怀诗》中往往杂有游仙的内容,表现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污浊的鄙弃。《咏怀诗》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揭露,他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感情,寄托怀抱,造成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 其语言朴实平易,感情真诚厚重,都是对建安诗歌传统的继承,同时以五言诗咏怀为题的组诗体制抒写性情,对后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室,建立了晋王朝,史称西晋。 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状况明显好转。一些文人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很多人成为权门下的宾客,任诞之风有所收敛,个人意识不断减弱。 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窄,缺少充实、激动人心的内容,像建安风骨那样明朗刚健的作品和正始时期隐晦曲折地揭露现实的作品已经很少了。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内容上拟古,讲究藻饰,注重形式技巧,形成华丽的风气,形成太康诗风。 正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而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左思的作品却独树一帜,其作品具有充实的现实内容和批判精神。 其《咏史》八首突破了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止咏史事,而是借咏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情调慷慨激昂,文笔矫健雄劲;语言简劲,虽有工巧之致但不可以雕琢。西晋经过太康、元康的短暂繁荣、安定后,发生“八王之乱”,晋室开始分崩离析。 怀弟永嘉年间,因北方少数民族起义而陷入割据局面。晋室南迁,在江南建立偏安政权,史称东晋。 从永嘉起至东晋灭亡百余年间,“玄言诗”占据诗坛。东西晋之际,诗坛上代表作家是以慷慨悲歌著称的刘琨和以游仙诗为主导的郭璞。 东晋时代,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日益兴盛,。 6.西魏的建立与毁灭是怎么回事(535 - 556 )北朝之一。 宇文泰所建,历3帝,共 22年,定都长安。盛时据有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阳以西地区。 北魏永熙三年(534 年),孝武帝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 宇文泰于大统元年( 535年)颁布24条新制,后又增至36条,称为“中兴水式”。 主要内容包括: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政长、实行屯田、制定记账(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 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6条,内容为: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对此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 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6条及记账的人,不能当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军的府兵制。 继续推行均田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6个月内为政府服役1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西魏时期,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渐趋强盛=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夺得江陵。 557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西魏灭亡。 7.西魏是怎样走上富强之路的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后,为发展壮大西魏的力量,他千方百计寻找能安邦济边的能 才,着手进行政治改革。 有一天,同僚周惠达向宇文泰推荐苏绰。宇文泰经过考察,觉得苏绰确实非常有才干。 就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其地位和丞相是一样的。 紧接着,苏绰又被授予大行台度支尚书(主管财政)和司农卿(主管农业)的官职。 苏绰根据西魏的现实状况开始制定国富民强的措施,这些措施被称做“六条诏书”。 苏绰治理国家重在用人,看人的能力不能只看门第,这是苏绰最重要的主张。同时他知道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耕地。 他认为不要随便让农民服徭役,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务农,农民生活充足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收入也就增多了。 苏绰还强调要根据财产的多少平均负担徭役和赋税,不能把这种负担全部加在百姓身上,这种措施,就限制了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倚靠特权而逃避赋税和徭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这六条诏书颁布后,上起皇帝,下至文武大臣,都要知道并且能背诵这六条诏书的内容。 有一次西魏文帝把文武大臣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挨个背六条诏书,有两个大臣没背下来,当即宣布官降两级。 后来宇文泰还规定把六条诏书作为考核官吏成绩增减奉禄的标准。正因为宇文泰对六条诏书如此重视,才能很快在西魏推行,使其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国力也大大增强,并且西魏的经济实力很快地超过了东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