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献给红军的诗歌

1.歌颂红军长征诗歌

长征诗歌-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 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占 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 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 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 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 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 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 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 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艰苦奋斗为那个, 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 大 长 征天地间走来一支队伍他们挺起胸迈开从容大步为了伟大的祖国不再受辱要从枪杆子里寻找出路八一的枪声开辟道路遵义的决定改写历史篇幅大长征的篇章磅薄二万五大决战奏响了胜利锣鼓大长征 这是世人震惊的壮举大长征 这是巨龙腾飞的脚步一路艰辛 多少烈士抛头颅一腔热血 青山处处埋忠骨大长征 这种精神要牢牢记住大长征 这座丰碑要世代守护多少英雄 长眠在雪山草地多少忠骨 用生命换来幸福长 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2.红军长征诗歌

一、《七律·长征》 作者:近代** 1、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二、《十六字令三首》 作者:近代** 1、原文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2、翻译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

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3、介绍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从闽西的长汀、宁化和赣南的瑞金、雩都地区出发,开始了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除先后以鲜血和生命突破**设置的四道严密封锁线外,还越过了千山万水,不仅以举世罕见的牺牲精神,战胜了强敌,而且以同样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 **曾屡次妄图凭借水的天险阻挡和消灭红军,例如湘江、金沙江、大渡河等;而相对来说,红军则对山更有感情,尤其是**,对山的感情更深。

可以说,**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割据道路,始终是以山岭为依托的,在战略退却时,则更是以山岭为掩护。山岭是**和红军的好朋友,**和红军喜欢山,而**则在特定历史时期里,相当畏惧红军喜欢的山。

在实行战略大转移的长征途中,红军不仅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而且也常在万山丛中冲破**的围追堵截,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

三、《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近代** 1、原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翻译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3、介绍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四、《清平乐·六盘山》 作者:近代** 1、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翻译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3、介绍 1935年8月,**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

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此词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五、《念奴娇·昆仑》 作者:近代** 1、原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

3.歌颂红军的诗歌

《七律·长征》 作者:**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到达陕北,而长征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首律诗《七律·长征》也于此时定稿。

**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二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诗词作品。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从诗词中再“出发”。

4.赞美红军的诗除了 七律 长征 以外的

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 会昌》背景介绍一、会昌与会昌山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部,东接福建,南临广东,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称。全县大多数是山林丘陵地带。

会昌县城三面环水,绵水河绕城而过。一九二九年二月**等人率领红四军进入会昌,一九三○年四月,**再次率领红军进入会昌,不久打进会昌县城,从此,会昌县成为的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

随着红军不断胜利,红色根据地在会昌的地域也一天天扩大,终于红遍了全县,会昌也就成为中央根据地的“全红县”。以后**常途经和居住在会昌。

会昌南面不远处,是广东筠门岭——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为了更好向西南扩大根据地,在南方战线上作战,开发钨矿和发展出入口贸易,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央根据地政府决定在根据地南部江西(简称“赣”)广东(简称“粤”)两省交界一带设立粤赣省,省政府即设在会昌。

会昌县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青壮年男子大多参加了红军。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横卧在会昌城西北,是武夷山脉的一部分。

站在上头,眺望过去,山峰逶迤起伏向东南延伸。会昌山虽只海拔四百多米,由于与会昌县城仅一水之隔,从山上向下望去,会昌城似乎就偎依在会昌山下。

相衬之下,会昌山就显得高峻挺拔了。二、写作背景1933年10月,**亲自指挥约一百万国民党军队开始了第五次“围剿”。

当时极左路线控制中央领导权,他们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宗旨,否定了前几次反“围剿”采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让装备简陋的几万红军与优势敌人打正规战、阵地战,与敌人对攻。

结果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而此时**已经被调离红军领导岗位,被排除在党内决策权外。

在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广昌、南大门——筠门岭先后失守之际,**从瑞金赶到会昌,发动群众,激励部队。在当地民众支持下,**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份指挥当地红军连打几个胜仗,终于扭转南线的被动局面。

以后中央根据地只有南部战线比较稳定,其余三面都是节节败退,损人失地。在这种情况下,心急如焚的**多次向极左路线领导人提出改变打法,结果反而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

眼看自己一手创立、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根据地越打越小,自己又有力无法使,**心境可想而知。1934年7月,敌军重兵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地区进攻,形势十分严峻,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

**建国后回忆此时:“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此时,**正在会昌县城东门外的文武坝参加粤赣省委扩大会议。

会议期间的一天拂晓,**会同中共粤赣省委几位干部,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登上会昌山。夏日的会昌山满目葱笼,生机勃勃。

极目远眺,宏伟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在会昌城外的高峰,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与战士们交谈后,目睹眼前群山晨景,想到当前危急形势,**顿生感慨,于是吟诵《清平乐 会昌》的初稿,回到文武坝住处挥笔写下了《清平乐 会昌》。

《清平乐 会昌》赏析《清平乐 会昌》一词通过登临会昌山的所见所想,表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但也流露出一种忧郁之情。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十分严峻。

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激情充盈着作者之心,所以本词写得轻松随意,所涉时空似乎只是登上山巅的片刻和眼中有限的景物,但作者以心驭景,以景写心,却在短短的词中写出了深远博大的内涵。上阕写登山的时间和感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欲”渲染出破晓时的特征——夜色即尽而未尽,天色将亮而未亮。

“君”这里是指作者,因为红军战士早已守卫在山上,和他们比起来,早起的作者还不能算早。“踏迫青山人未老”一句既指作者又指红军。

是作者忆起在以往征战岁月转战南北时踏遍的众多山峰及艰难险阻,斗志依旧坚定,精神依旧。

5.推荐几首关于“红军”的诗词

1、《无题》——聂荣臻 安顺急抢渡, 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 泸定决分晓。 2、《江城子·忆长征》——李志民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3、《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过草地》——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5、《长征》——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6、《七律》——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7、《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陈毅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8、《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9、《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0、《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 一九七九年十月,聂荣臻同志为大渡河纪念馆题词,有感于当年红军过大渡河的英雄气概和我们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主要过程,写下了这么几句:“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次分晓。”反映了我军强渡大渡河的实际情况。

2. 李志民(1906-1987)原名李风瑞,别名李明阶,曾用名李轩。湖南省浏阳县人。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党代表、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党委秘书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第六师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二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第八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逝世日期1987年11月16日。 3.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4. 这首诗正是描写了红军过草地时风餐露宿的生活.听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最多,都是掉进沼泽里或是饿死的.那时每个人只有10斤青稞粉,却要度过两三个月.每天吃的就是野菜和着及少青稞粉,没有一丁点油盐,充分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再想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的我们,有好吃好穿的却还挑三拣四,随意浪费,着实觉得惭愧. 5.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

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

[2]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

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 6. 这首七律是乌兰夫同志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使全国人民对革命前途和抗日前途有了希望;长征的胜利促使抗日战争得以实现,也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长征的胜利,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和党的大批优秀干部。

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形成了毛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中国**正确地领导人民革命到胜利奠定了基础。 7.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

6.赞扬“红军”的诗句有哪些

诗歌:长征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wei yi):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山民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编辑本段]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译诗】 [编辑本段] 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 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山势绵延,蜿蜒曲折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 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暖”的理解只能通过诗句和有关资料,感悟到它写出红军渡江的热烈情景和旺盛热情,不能作明确的解释。)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

(“寒”的意义与暖类似,在于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不能作确切的解释。)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个方面军从这些地方经过以后全都笑逐颜开。

【赏析】 [编辑本段]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辐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

7.红军长征诗歌,要个完正的,少而精

七律 长征 [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

8.求:红军长征的当代诗歌~急

《长征》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路迢迢人意志如钢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造就了一种精神震惊了两个世纪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这条英雄的路啊还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长征诗歌---长征歌-------陆定一、贾拓夫合编于吴起镇1935.10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七月进入川西北,艰苦奋斗为那个,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长征诗歌---长征歌-------陆定一、贾拓夫合编于吴起镇1935.10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

9.歌颂革命的诗歌

1、大江歌罢掉头东  现代:**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译文: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2、狱中诗  现代: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译文: 在江湖漂泊回忆起来以前的朋友,老朋友或生或死各有不同。 早已摒弃个人的得失,虽然被捕了,但还是要保持革命者的气节。

3、滨江抒怀  现代:赵一曼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译文: 立下誓言只为国家而不为家,渡过江河与大海行走在天涯。

男子怎么会全都是好的?女子怎么会比他们差呢? 一辈子的忠贞只为兴复祖国,以满腔的热血来填满祖国。 在长白山和黑龙江产出敌人,笑得像朵红花看着胜利的旗帜。

4、七律·长征 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5、寄语蜀中父老  现代:**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译文: 骑着马在站在太行山边上抬头仰望,十月的飞雪已将太行山染白了。

展示仍穿着单薄的衣服,每天都在铲除侵略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