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谁写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2.求<诗经><楚辞>的高级评论学习辅导 编写者:陈婉娴 第一部分、绪论及《诗经》专题研究 绪论 1、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及“风”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2、浪漫主义文学及“骚”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泉是上古神话。 庄子的浪漫主义是消极的浪漫主义。 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 〈〈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在对进步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上,在艺术上表现在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并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他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实际也就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 继〈〈楚辞〉〉之后,由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了和“风”诗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文学潮流。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1、《诗经》的编集 献诗说及采诗说的概念;本书对孔子“删书”一说的看法。 2、《诗经》名称的由来及流传过程。 《诗经》最初被称为《诗》,战国后期始称为“经”。 两汉,经学正式形成,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贯穿始终,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 东汉末年兼通今古文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写成《毛诗传笺》。 唐代孔颖达编撰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 疑古思辩是宋学的主要特征,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为宋学之大成。 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 1、《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 六诗说;六义说;四始说;四诗说。 风、雅、颂的概念及音乐风格。 2、汉儒解诗的内容分类 3、《诗经》研究的重新分类 第三章 1、周民族史诗的认定标准。 马克思“史诗”观的七个要素: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形象、情节及叙述的方式。 2、《生民》、《公刘》等周民族史诗 《生民》是一首带有神话色彩的古老史诗,它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反映了周人是一个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诗中写后稷的灵异及丰功伟绩,实际上是对自己民族勤劳、智慧的歌颂,从中也可以看到周人对于农业生产劳动确实是非常熟悉和充满深厚感情的。 全诗结构严密,语汇丰富,富有气势,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公刘》记述了周人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为周代统治阶级的开国历史。 全诗围绕“匪居非康”这个诗眼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位远见卓识,勤奋不懈、有非凡领导才能的民族英雄形象。全诗文字质朴、简炼而生动,并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 农事诗 1、《良耜》等农业祭祀诗 《周颂。 良耜》:这是周王秋冬报赛的乐歌。 全诗前十二句写耕耘,“获之”以下七句写收获,末四句写祭祀,展示了一幅西周社会农业丰收图。语言质朴而富于感情,形象鲜明,比喻巧妙。 2、《豳风。七月》等农业生活诗 《豳风。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在那个残酷的社会里,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地劳动,劳动成果却全被剥削者霸占去了,他们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在叙说中,并没有强烈的愤懑色彩,只是偶尔夹杂着怨叹,但摆出来的事实,是那么清楚,那么有说服力地揭示奴隶主的罪恶,读后,不能不令人感到奴隶制的残酷。 第五章 燕飨诗 1、《鹿鸣》:这是国君宴饮群臣宾客的诗。 第一章写国君在设宴作乐的欢乐气氛中,向群臣大加赏赐,并咨询治国之道,表现出既友善又谦逊的态度。第二章夸赞群臣美德昭著,勤于政事,堪为榜样。 第三章表现宴饮的和谐快乐,深得嘉宾之心。 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这首诗比兴巧妙,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语言流畅,不愧为一首优美的宴饮诗。 2、《宾之初筵》:这首诗反映了周王朝的贵族们整天过着大吃大喝的荒淫生活,在叙述宴会上的礼节以后,也描绘了醉人的丑态,把贵族的虚伪淋漓尽致的暴露在读者面前,带有讽刺的意思。 第六章 战争徭役诗 1、关于《诗经》战争诗的研究 《小雅。采薇》:这是描写戌边战士的诗,它形象地揭示了异族统治者侵扰和掠夺的严重现实,揭露了敌人的侵扰给人民和兵士带来的苦。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作者对谁的表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执手千山万水骤然缩短,执手恩怨情仇悠然消散,执手泪眼不忍相看,执手相思,相思难眠。 执手之时,冷暖两心知;执手之时,悲喜两忘。无奈的是执手后的悲哀,无奈的是分手时的凄绝。 执手因为爱。 爱的越真,心越清纯;爱的越深,情越质朴。执手时,绝不疯狂,绝不偏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生死两忘! 如果要回答“是作者对谁的表达? ”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肯定是对爱情的追求,可能是对爱人的向往。因为诗经的来源现在基本上都不知道其作者是谁,所以并不能肯定的回答是作者对谁的表达。 4.跪求三国时期名人名作列表三国以魏为主,所以吴、蜀二国之典籍别以国名,而魏国则从略。 经学 ◆《易传》(《周易注》)王朗注。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 始因通经拜郎中,后迁会稽太守,拜谏议大夫、大理,官至御史大夫、司空,封兰陵侯。博识能文,通晓经学。 ◆《周易注》 王弼注。 ◆《周易传》 袁准著。 袁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已。因世事险恶,恬退而不求上进,著书十余万言,记述治世之业。 ◆《周易章句》 董遇著,凡十二卷。 董遇,字季直。 历注经传,颇传于世。 ◆《周易陆氏述》 [吴]陆绩撰,凡十五卷。 ◆《周易注》 [吴]姚信注,凡十卷。 ◆《周易春秋例》 孙炎著。 ◆《周易荀氏注》 荀爽注,凡十一卷。 ◆《易注》 刘表注,几十卷(《隋书·经籍志》录刘表《易章句》五卷)。 ◆《礼易传》荀爽著。 ◆《周易义》向秀撰,凡一卷。 ◆《周易注》向秀注,今佚。 ◆《周易》 王肃注,凡十卷。 ◆《周易注》 [吴]虞翻注,凡丸卷。 ◆《周易尽神论》 钟会撰,凡一卷。 ◆《周易无互体论》 钟会撰,凡三卷。 ◆《尚书王氏注》 王肃注,凡十一卷。 今存二卷,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尚书正经》 荀爽撰。 ◆《尚书驳议》王肃撰,凡五卷。 ◆《尚书义问》郑玄、王肃,孔晁撰。 凡三卷。 ◆《尚书释问》王粲撰,凡四卷。 ◆《尚书王氏传问》、《尚书义》范顺问,[吴]刘毅答,各二卷。佚。 ◆《诗经解》(《毛诗注》)王肃注,凡二十卷。 ◆《诗传》荀爽撰。 ◆《毛诗注》孙炎注。 ◆《诗传》袁准撰。 ◆《毛诗谱》[吴]徐整撰,凡三卷。 ◆《毛诗义问》刘桢撰,凡十卷。 ◆《毛诗义驳》王肃撰,凡八卷。 ◆《毛诗奏事》王肃撰,凡一卷。 ◆《毛诗问难》王肃撰,凡二卷,佚。 ◆《后定丧服》刘表撰。 ◆《丧服要记》[蜀]蒋琬撰,凡一卷。 ◆《丧服要记》王肃撰,凡一卷。 ◆《丧服经传》王肃撰,凡一卷。 ◆《丧服变除图》[吴]射慈著。 ◆《三礼图》[吴]薛综撰。 ◆《丧服图集》[蜀]谯周撰。 ◆《礼传》荀爽撰。 ◆《礼仪》王肃注,凡十七卷,今佚。 ◆《礼记》 王肃注,凡三十卷,今佚。 ◆《周官礼》 王肃撰,凡十二卷,今佚。 ◆《明堂仪》 王肃撰,凡三卷,今佚。 ◆《礼记注》 孙炎注,凡三十卷。 ◆《礼义》 郑小同撰,凡四卷。 ◆《乾象历注》 [吴]阚泽注。 ◆《周官传》 袁准撰。 ◆《周官注》 王朗注。 ◆《乐悬》何晏撰。 ◆《乐论》 刘邵撰,凡十四篇。 ◆《乐论》阮籍撰。 ◆《国语公羊谷梁传注》 [吴]唐固注。 ◆《春秋古今会盟地图》 [吴]唐固著。 ◆《春秋左氏条例》 颍容著,凡五万余言。 ◆《谢氏释》 谢该著。 建安中,河东人乐详罗列《左传》疑难问题数十条询问谢该,谢该详为解释。 ◆《左事问七十二事》 乐详撰。 乐详,少好学,听说谢该善《左氏传》,便从南阳步行到许昌,跟随谢该学习。 后为太守杜畿文学祭酒,黄初中,征拜博士十余人,学问大多不完备,又不熟悉、通晓,唯乐详五业并授。其中有人疑问不解者,乐详不但毫不愠怒,反而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于废寝忘食。 ◆《春秋传解》 [吴]张昭撰。 张昭字子布,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群书。 为孙策长史,后封娄侯。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传解》及《论语注》。 ◆《汉纪》 荀悦著,凡三十篇。 荀悦,字仲季,颍川(令河南禹州市)人。 年十二,即能说《春秋》。因家贫无书可读,使四处寻阅,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灵帝时,不满宦官专权而托疾隐居。 献帝好文学,荀悦与从弟荀彧、少府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帝好典籍,认为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于是便令荀悦依《左氏传》体而作《汉纪》。 ◆《春秋经》 [吴]士燮著,凡十一卷。 士燮字威彦,少游学京师,从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 士燮体气宽厚,谦虚待人。中原乡邑士人前往投靠避难者数以百计,耽玩《春秋》,为之注解。 ◆《春秋左氏传》 王肃撰,凡三十卷。 ◆《春秋左氏传》 董遇撰,凡三十卷。 ◆《春秋左氏传义注》 孙毓注,凡十八卷。 ◆《春秋左氏传》王朗撰,凡十二卷。 ◆《春秋左氏传音》 嵇康撰,凡三卷。 ◆《春秋左氏传音》 曹髦撰,凡三卷。 ◆《春秋说要》 糜信撰,凡十卷。 ◆《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 孙毓撰,凡五卷。 贾谓贾逵,服云服虔。 ◆《春秋谷梁传》 [吴]唐固注,凡十三卷。 ◆《春秋谷梁传》 糜信注,凡十二卷。 ◆《糜信理何氏汉议》 佚名著,凡二卷。 ◆《春秋三传论》 韩益著,凡三卷。 ◆《春秋外传国语》 [吴]虞翻撰,凡二十一卷。 ◆《春秋外传章句》 王肃著,凡二十二卷。 ◆〈春秋外传国语》 [吴]韦昭撰,凡二十二卷。 ◆《春秋外传国语》 [吴]唐固注,凡二十一卷。 ◆《春秋三传注》 孙炎注。 ◆《春秋条例》 荀爽撰。 ◆《论语注》 [蜀]谯周注,凡十卷,今佚。 ◆《论语注》 [吴]虞翻注。 ◆《论语释疑》王弻撰,凡三卷。 ◆《论语集解义疏》何晏撰,凡十卷。何晏集汉儒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及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加入自己的观点,撰成《论语集解》,呈奏魏主,盛行于世。 ◆《论语释驳》王肃撰,凡三卷。 ◆《孔子家语》王。 5.两汉文学出现的历史时代两汉文学概述 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公元前221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三件大事值得注意:一是汉赋的勃兴,二是史传文学的创立,三是乐府诗的兴起.一 汉赋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张衡的《归田赋》是首开抒情小赋先声的作品.作品篇幅短小,文句清丽,情境优美和谐,语言清新,一扫大赋虚夸堆砌的特征,汉代辞赋开始由专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体物赋变为个人胸怀情趣的抒情赋,由长篇巨制变为短篇佳什.当时另外一类作品如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思玄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或写自己不得志的遭遇,或抒发对当时政治不满的感情,是汉赋中较有价值的属于抒情一类的作品.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是当时最好的抒情小赋.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和"不歌而诵".其特色主要为:①扩大描叙,尽情铺张;②整齐的句式和散形的句式兼用;③主客问答式.二,乐府民歌1,何谓"乐府" 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音乐的机关,这个机关就名"乐府".乐府机关掌管朝会,宴饮,祭礼以及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收集各地民歌,后来就将这个机关所采集的,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成了一种古体诗的名称.后代文人用"乐府古题"或仿效乐府风格即事名篇而写的歌辞也称乐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有138篇,现仅存40多篇,大部分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2,乐府分类 汉乐府根据所用音乐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其中相和歌辞保留民歌最多,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也有不少民间作品.3,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人民受剥削,徭役的苦难及反抗精神.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揭露统治者的奢淫贪暴.歌颂男女青年的反礼教斗争和他们的坚贞爱情.乐府的艺术特色 ①以叙事为主,这是汉乐府最主要的特征,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②常用比兴,铺陈的手法.③句式有杂言及整齐的五言,语言朴素,生动.④继承《诗经》中民歌的优良传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也包含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作品:《陌上桑》,《东门行》,《上山采蘼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等.汉乐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比《诗经》更进一步.汉乐府标志着民间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代有积极影响.三,《古诗十九首》除乐府诗外,汉代还有一组无名作家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的诗作.这组诗的内容大都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和仕子伤时失志,消极悲观,及时行乐等思想.它们全部采用五言的形式,在艺术描写方面有较高成就,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五言诗之祖 四,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家和历史家司马迁(前145—约前87).《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全书有十二本纪,十年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上至黄帝起下至汉武帝太初之间约三千年的史实,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史学角度看,它首创了用人物传记为中心这一新的史学方法,并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作者用心血和生命写成的的悲愤诗.在艺术表现方面,作者驱各种文学手段于笔下,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在写人物传记方面,《史记》的成就非常之高:1,塑造了一大批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具开创性的意义.2,坚持历史真实的原则,首创"互见法".3,善于通过惊心动魄的场面,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4,善于通过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预示人物的发展趋势,渲染文章的中心思想.5,语言艺术富于创造力.叙述语言精炼流畅,人物语言独具个性化特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的第一部"正史".五。 6.孙权劝学的几个问题教学依据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 《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 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 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 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 [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 1.自主读课文。 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 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齐读课文。 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 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 4.全班交流解决。 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当然,教师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 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 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 7.为什么我们买的诗集都是那几首古诗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的书很少,如果是成年人,选择更多一些。 一般的诗词选本,基本都是从通行本的《唐诗三百首》(编者是蘅塘退士孙洙)和《宋词三百首》(编者是上强村民朱孝臧)里挑出来的,至多还有一个《千家诗》,偶尔有其他的出版社自编的,也是以这三本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略有改换,80%的诗词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想看更全面的,可以参考一下文学阅读类的专业书籍,看看里面推荐的选本是哪些。 比如,古体诗的选本,有沈德潜的《古诗源》,王士祯的《古诗笺》,王夫之的《古诗评选》近体诗的选本,有唐人万首绝句,万首律诗之类,《曾国藩精选十八家诗》宋词的选本,知名的比如《绝妙好词》,朱彝尊的《词综》,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还有,比如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个人选集,像柳永的《乐章集笺注》,姜夔的《姜白石词笺注》~~~~~不过呢,这些选本,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文学知识,不仅要知道诗人词人的基本状况,还要知道编写者的选择方法和侧重,比如沈德潜是格调派,他的选本注重温柔敦厚,朱彝尊是浙西词派,他的选本偏重于情致。 ~~~~总而言之,小孩子就看小孩子选本,中学生就看中学生选本,成年人就按照自己的水平选择,如果跨阶段阅读,你就要下苦工去学习你不知道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