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全国二卷语文的古诗默写不会我也是今年的考生 前几天刚背完这些 如果你把这些都背会了 5分就到手了 加油!! 一、新大纲要求必背的古文(10篇)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劝学》)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1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1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16.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17.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1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19.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24.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 2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2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2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3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3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 3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3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3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40.客有吹洞箫。 2.卷卷有爷名是诗经的那一句出自木兰诗里面的句子“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意思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不要按字面解释.另外“卷卷有爷名”这里的十二卷,是从大小到的分类,比如第一卷是按州郡分类,有木兰她老爸,第二卷按县分类,有她老爸,还有按性别、按年龄、是否从过军,是否有残疾等,总而言之,木兰她老爸都被圈在里面,充军势在必行,所以才有“从此替爷征”的千古佳句。 木兰诗 / 木兰辞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王力文集二十卷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先谢谢了目录:第1卷: 《中国语法理论》 (1944、1945) 第2卷: 《中国现代语法》 (1943) 第3卷: (1) 《中国古文法》 (1~85; 1927) (2) 《中国文法学初探》 (89~152; 1936) (3) 《汉语语法纲要》, 原名 《中国语法纲要》 (153~312; 1946) (4) 《词类》 (313~351; 1957) (5) 《虚词的用法》 (353~389; 1955) (6) 《有关人物和行为的虚词》 (391~487; 1955) (7) 《字的写法、读音和意义》, 原名 《字的形音义》 (489~62; 1953) (8) 《汉语讲话》, 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中国语文讲话》 (563~656;1939、1950) (9) 《汉语浅谈》 (657~699; 1964) (10) 《谈谈汉语规范化》 (701~731; 1956) 第4卷: 《汉语音韵学》, 原名《中国音韵学》 (1936) 第5卷: (1) 《汉语音韵》 (1~183; 1963) (2) 《音韵学初步》 (185~259; 1980) 第6卷: (1) 《诗经韵读》 (1~449; 1980) (2) 《楚辞韵读》 (451~565; 1980) 第7卷: (1)《江浙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 《江浙人学习国语法》 (1~83;1936) (2)《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原名《广东人学习国语法》 (85~283;1951) (3) 《汉字改革》 (285~396; 1940) (4)《广州话浅说》 (397~512; 1957) 第8卷: 《同源字典》 (1982) 第9卷: 《汉语史稿》 (1957、1958) 第10卷: 《汉语语音史》 (1985) 第11卷: (1) 《汉语语法史》 (1~488; 1983) (2)《汉语词汇史》 (489~842; 1984) 第12卷: (1) 《中国语言学史》 (1~264; 1963、1981) (2) 《清代古音学》 (265~624; 1984) 第13卷: 《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1981) 第14卷: 《汉语诗律学》 (上, 1947、1958) 第15卷: (1) 《汉语诗律学》 (下, 1~303; 1947、1958) (2) 《诗词格律》 (305~480; 1962) (3) 《诗词格律概要》 (481~643; 1979) 第16卷: (1) 《观念与语言》 (3~8; 1944) (2) 《逻辑和语言》 (9~26; 1961) (3) 《语言学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 (29~33; 1947) (4) 《中国语言学的现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4~47; 1957) (5) 《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48~63; 1962) (6) 《略论清儒的语言研究》 (64~72; 1965) (7) 《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 (73~80; 1980) (8) 《我对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81~86; 1981) (9)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 (87~90; 1981) (10) 《文言的学习》 (93~110; 1942) (11) 《古代汉语常识》 (111~178; 1979) (12) 《汉语发展史鸟瞰》 (179~186; 1981) (13) 《漫谈古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187~195, 1984) (14) 《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 (196~205; 1983) (15) 《中国文法欧化的可能性》 (209~213; 1936) (16) 《逻辑和语法》 (214~222; 1940) (17) 《关于 〈中国语法理论〉》 (223~230; 1948) (18) 《汉语语法学的主要任务》 (231~235; 1953) (19)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 (236~253; 1953) (20)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 (254~270; 1955) (21) 《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271~285; 1956) (22) 《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 (286~297; 1956) (23) 《语法体系和语法教学》 (298~307; 1956) (24) 《关于词类的划分》 (308~320; 1956) (25) 《汉语实词的分类》 (321~345; 1959) (26) 《关于汉语语法体系问题》 (346~352; 1981) (2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355~434; 1937) (28) 《文言语法鸟瞰》 (435~441; 1962) (29) 《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 (442~463; 1964) (30) 《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 (464~476; 1980) (31) 《常用文言虚字》 (477~483; 1986) (32) 《语法答问》 (487~503; 1949) (33) 《汉语的词类》 (504~515; 1952) (34) 《词和语在句中的职务》 (516~528; 1952) (35) 《谓语形式和句子形式》 (529~537; 1952) (36) 《句子的分类》 (538~545; 1953) (37) 《关于 “它们”》 (546~548; 1955) 第17卷: (1) 《从元音的性质说到中国语的声调》 (3~31; 1935) (2) 《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32~45; 1979) (3) 《再论日母的音值, 兼论普通话声母表》 (46~53; 1983) (4) 《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5479; 1980) (5) 《汉语语音史上的条件音变》 (80~89; 1983) (6)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90~92;1982) (7) 《谐声说》 (95~96; 1927) (8) 《古音分部异同考》 (97~115; 1937) (9)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 (116~196; 1937) (10) 《上古汉语入声和阴声的分野及收音》 (197~247; 1960) (11) 《古韵脂微质物月五部的分野》 (248~290; 1963) (12) 《先秦古韵拟测问题》 (291~339; 1964) (13) 《古无去声例证》 (340~372; 1980) (14) 《黄侃古音学述评》 (373~414; 1978) (15) 《〈诗经韵读〉答疑》 (415~421; 1985) 第18卷: (1)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 (3~73; 1936) (2) 《范晔刘勰用韵考》 (74~92; 1982) (3) 《 〈经典释文〉 反切考》 (93~185; 1982) (4) 《玄应 〈一切经音义〉 反切考》 (186~198; 1980) (5) 《朱翱反切考》 (199~245; 1982) (6) 《朱熹反切考》 (246~336; 1982) (7) 《 〈类音〉 研究》 (339~384; 1935) (8) 《唇音开合口辨》 (385~398; 1986) (9) 《浊音上。 4.三山三山:古时相传神仙所居的三座山,有蓬莱、方丈、瀛洲。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子全书》六十卷,明顾春编,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本,二函十四册,钤印为“五老峰主人”和“钬坚所藏”。“六子”即为老子《道德经》二卷,《南华真经》十卷、《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荀子》二卷、《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中说》十卷。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蜀之八仙即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 5.除却《诗经》和《楚辞》之外,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是《玉台新咏》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①《古诗源》 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由清人沈德潜选编。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 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 编者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前清诗人,诗论家。 ②《昭明文选》 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原三十卷,后李善作注时析为六十卷。 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移,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38类。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 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编者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武帝长子。 ③《玉台新咏》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 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玉台新咏》在流传过程中﹐曾经一些人窜乱﹐所以有人怀疑此书非徐陵所编﹐而出于稍后的人之手。但此说尚不足以成为定论。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 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 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 ④《西昆酬唱集》 中国西昆体诗集。2卷,宋初杨亿编。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在修书之余,他们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集。 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17人唱和诗248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4/5以上。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 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讌》、《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作者杨亿 (974~1021)北宋文学家,诗歌作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 ⑤《乐府诗集》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作者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因此为学术界所重视。 ⑥《中州集》 金诗总集。 金代元好问编。10卷﹐辑录作家 251人﹐作品2062首。 其中除“南冠”类收入忠於宋王朝的留金使节或官吏朱弁﹑滕茂实等5人的84首作品外﹐全系金人诗。编选始於金亡前夕(1233)﹐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书於蒙古海迷失二年(1250)。 其材料来源有二﹕一是编者凭记忆和旁搜远引所得﹔二是依据金人魏道明和商衡的金诗选──《国朝百家诗略》(元好问自序)。由於金朝立国后长期据有中原﹐中州(今河南一带)是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自豪﹐故此集取名《翰苑英华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集》﹐通称《中州集》。 编者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 作者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 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 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 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 由以上可以看出,①④⑤⑥从年代上皆晚于②③。 而②昭明文选的描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