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书班固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汉书》班固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 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 ,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ì) 厉:整治、激励。 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少好学, 通《春秋》 通: 通晓B。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 诣: 派往C。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 以……为荣D。 文翁之化也 化: 教化2。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 (2)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3。 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4。 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外文段答案1。(2分)B(“诣”意为“到……去”)2。 (4分)(1)(2分) 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 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 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 (每点0。5分)4。 (4分)变化:前:“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 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 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2.适合中学生朗诵比赛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五星红旗托上蓝天,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采油机钻杆钻进,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洋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住。 我就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扩展资料: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 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 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 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 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 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 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 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 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3.汉书中的名句《后汉书》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汉书》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后汉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后汉书 不患位之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知之不博 《汉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中的诗歌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呢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5.出自汉书里的成语有哪些我来补充一下哈 【朝令暮改】《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朝令而暮改’,改,本作得,言急征暴赋,朝出令而暮已得。非谓其朝令而暮改也。” 后以“朝令暮改”形容政令多变。 【一顾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 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 何足置齿牙间哉?”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 【千载一弹】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财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财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字子阳。 后以“千载一弹”极言彼此交情深厚,甚为难得。 【卑之无甚高论】《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 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南户窥郎】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昭信谓去(刘越孙刘去)曰:‘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 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疑有奸。’”后因以称女子偷看男子。 【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 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语本《汉 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於大理。” 亡,通“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 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避斧钺】谓不怕杀头。 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 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 【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 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目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I仲舒?樯僦巍洞呵铩罚⒕笆蔽ز?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后遂以“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的苦学精神。 【相反相成】谓相互对立的事物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 语出《汉书 ·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画眉举案】西汉张敞为妻描画眉毛,见《汉书·张敞传》。 东汉孟光为夫 送饭时,把端饭的盘子举到和眉毛一样齐,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画眉举案”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当刑而王】《汉书·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后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积少成多】谓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语出《汉书·董仲舒传》: “众少成多,积小致钜。” 【耗矣哀哉】语本《汉书·董仲舒传》:“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 秏矣哀哉!”颜师古注:“秏,虚也。言用刑酷烈,诛杀甚众,天下空虚也。 秏音呼到反。 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罚?乱。 音莫报反。”秏,同“耗”。 后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 【虫叶成字】《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 病已,汉宣帝名。后以“虫叶成字”指称谶纬。 【竹罄南山】《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 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筑坛拜将】《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 将军,问以计策。”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万死一生】犹言九死一生。极言生命的危险。 语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绝薪止火】《汉书·枚乘传》:“欲汤之?蝗舜吨偃搜镏抟嬉玻蝗缇街够鸲选!焙笥谩熬街够稹北扔鞔痈旧辖饩鑫侍狻? 【绳锯木断】《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水非石之钻,索非木 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后遂用“绳锯木断”比喻力量虽小,日久为之,也能做成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 【醉吐相茵】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 醉欧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 6.《论语》《孟子》《诗经》《国语》《史记》《汉书》论语 (Analects (of Confucius)) 1.《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2.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4.《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国语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5.史记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6.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