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律

1.诗词中如何看出律的地方在哪里

你问的是律还是韵啊?第一次看到有问律的地方在哪里的,不是一般都问韵在哪里么?

我大概说一下吧

诗词中律 一般指格律 如楼上 今体诗又称近体诗或格律诗 (律诗又称排律,大概律就指的是格式上的 是整体)

而韵,是音韵上的 即一般诗词中提到的押韵问题 拼音上同韵母的字就是押韵的字 如押a韵、押an韵 之类等等……

押韵一般都是诗词的最后一个字押

律诗是一般首句不押,词要看相应的词谱规定押韵处押

以下举例 copy至百度百科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x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

希望能帮到你~

至于直接回答你的问题 改成韵在哪里 就是 韵在每句最后一字 同韵母的字上

(其实现在的现代诗 歌词也是这么押韵的:

如徐志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来 彩 压 ai

或王菲 红豆

还没好好的感受

雪花绽放的时候 受 候 压 ou)

2.古诗中几律是啥意思

五律 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每首8句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绝句是4句的)

例如 (五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作者: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作者: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7律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 长征 》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作品内容 年代:先秦作者:诗经作品:蓼莪内容: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作品注释 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这一首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

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遗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我国人民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

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译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

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

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细腻地传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痴情眷恋。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注释】:人民苦于兵役不得终养父母。

蓼(音陆):长大貌。 莪(音俄):莪蒿。

蔚(音卫):牡蒿。 花如胡麻花,紫赤;实象角,锐而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罍耻者,刺王不使贫富均。

怙(音护):依靠。 昊天罔极:指父母之恩如天,大而无穷。

烈烈:艰阻貌。 发发(音拨):疾貌。

榖:养。 律律:同烈烈。

弗弗:风声。 卒:终。

指终养父母。 【赏析】: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sicijianshang/tangqian/shijing/0673003364846316.htm。

4.诗词中出律和不律是什么意思

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对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

不律:不守规范,不守法理。应该和出律意思相近,就是触犯了诗词的格律。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诗词格律,是唐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古诗并没有所谓的“格律”,只有声调和节奏,大家只要读一读《诗经》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兼顾到听觉上的美和视觉上的美(中国的文字是有视觉上的美感的),也就可以了,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到了近体诗,声调和节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最初和格律应该还是两码事,我就怀疑李白在写诗的时候还要讲究什么平仄,而是他写的诗,声调和节奏让人觉得很美,于是便从中总结出了“格律”,这本应是作为参考的,后人却把它搞成了教条。

有人会说,唐代那么多的诗人,“格律”就那么几种,难道不遵守格律自由创作会那么整齐划一?这要分两句话说。一是美是有时代性的。比如流行歌曲,也许在后人看来调子就都差不多。二是事实上唐人诗“出律”的比比皆是,只不过后人有什么所谓的“拗救”为其曲意解说罢了。

词又与诗不同。最初词叫“曲子词”,表明它是为曲子填写的歌词,这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格律,否则没法唱了。但到了“曲子词”变成“长短句”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是因为近体诗那千篇一律的五、七句型严重地限制了形式美的发展,文人渴望找到新的形式美,于是曲子词的参差的句型成了他们创新所借鉴的对象。但这种创新一开始就是有偏差的,即过于重视原曲子的“格律”,即使在后来创“新声”时也是如此。这一点在很早就有人批评,王安石说:“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5.古诗词里的格、律、韵各指什么意思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格式:字数,对仗等。

律:音韵、平仄等。

韵:押韵。

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 韵。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 韵部。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 规定的位置上。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

6.写诗出律是什么意思啊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用韵: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平仄:汉语有四声,即“平上去入”,阴平、阳平皆为平声,上去入统为仄声。 ·律句: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基本就是这样。如有疑问,还可参看《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有更为详尽的解释。

相关
上一篇
琰琬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