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华调诗经

1.《诗经》中关于“花”的诗有哪些

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5.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6.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7.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8.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9.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0.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2.诗词中的小令、中调和长调是什么意思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此分法始见于明代嘉靖 年间顾从敬刻印的《类编草堂诗余》。这本书按调编排,将词重新分为小 令、中调、长调三类,即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 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清初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肯定了这种分类 法,于是,这种分法在清代甚为流行,直到今天依旧沿用这种分法。 小令词如《虡美人》,中调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包括“引”和 “近”,指的是长短适中的词调。

如(临江仙〉、(一剪梅〉等。长调是 指词调中的长曲,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最长的 长调在二百字以上,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长调。

3.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有经常用的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4.诗经中的诗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5.《诗经》 苕之华 这首诗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赏析《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

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从诗本身看,所写只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出生为好。

《易林·中孚之讼》说:“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

这是齐诗的理解,较《毛诗序》的说法直截了当,符合诗的本义,没有毛诗序附加的臆测(即所谓“闵时”、“闵周室之将亡”云云)。至于作者,也很难说是“大夫”,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却难以为生。

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

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大,原本以人为贵,诗中却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表达出悲痛、愤极的感情。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如同清代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

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唯有朱熹的解释最合诗义,他说:“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

(《诗集传》)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这里列举这两样事物,清代王照圆分析说:“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

(《诗说》)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原本就已惨绝人寰,可是这首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读者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饥饿已久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

诗中这样说,令读者感到十分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令读者怵目惊心。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

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

并自注说:“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

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因此,这首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1]。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