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周口贾鲁河的古今诗词或对联刚好读到一首专门描写周口的诗词,觉得很不错,供参考: 周口市川汇区 风雨无阻 文/李者也 川汇不为礁石堵,征途哪因风雨阻。 驰骋何惧路坎坷,拼搏未惜汗滴土。 此命不由宿命定,我生必是我为主。 前程只合壮志问,不向苍天占而卜。 【注】周口师范学院,位于周口市川汇区。始建于1973年,历经周口师范学校、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2年更名为周口师范学院,面积1511亩。 【关键词】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因恰似武汉三镇而被称为“小武汉” 【周边景点】关帝庙,人民公园 【古代人文】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于此地写诗《过周家口》记载当时周口的繁华 2.关于周口贾鲁河的古今诗词或对联刚好读到一首专门描写周口的诗词,觉得很不错,供参考:周口市川汇区风雨无阻文/李者也川汇不为礁石堵,征途哪因风雨阻。 驰骋何惧路坎坷,拼搏未惜汗滴土。此命不由宿命定,我生必是我为主。 前程只合壮志问,不向苍天占而卜。【注】周口师范学院,位于周口市川汇区。 始建于1973年,历经周口师范学校、周口师范专科学校、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2年更名为周口师范学院,面积1511亩。【关键词】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因恰似武汉三镇而被称为“小武汉”【周边景点】关帝庙,人民公园【古代人文】明朝兵部尚书熊廷弼于此地写诗《过周家口》记载当时周口的繁华。 3.何南省周口诗永兰你好周口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 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商丘市接壤。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 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周口古属陈国,《诗经.陈风》赫然在目。 战国末期,为楚都所在地,史称郢陈。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在此建立张楚政权。 两汉时期,陈为皇子领地,繁荣昌盛,富甲一方。魏晋以来,以淮阳为中心历次设郡置府。 [1] 周**通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交织成网,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三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漯阜铁路的电气化双线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改造完成后并入国家铁路路网,将成为带动周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沙颍河自古以来就是通航河道,建成有周口、刘湾两大货运码头,入淮河、汇长江。沙颍河航运可直达南京、上海、杭州。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被中华全国伏羲文化研究会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周口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为支柱,以电力、机械、皮革皮毛为特色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拥有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莲花集团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同行业四强,单厂产量居世界第一,宋河酒业生产的高、低度宋河粮液酒获国家金奖,进入国家名酒行列,河南鞋城皮革集团生产的牛皮革及制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4.河南周口的地名由来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周口,原名周家渡口、周家口,有600余年的历史,因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一周姓船户在沙河往返摆渡而得名。市区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川汇区。” 市内主要的河流——沙颍河的航运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它曾是著名的鸿沟水系和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最重要区段———通济渠的组成部分。到明清时期,沙颍河航运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由于境内河道纵横,水上运输极为便利,于是,周口商贾云集,行店林立,舟车辐辏,市场繁荣,周围数百里的农副产品多聚此销售或经水运转销各地,周口也以河南四大名镇之一而称誉中原,更有了“小武汉”之别称。《周口市志》记载了当时沙颍河的繁荣景象:“那时沙颍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河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船竞发,桅帆林立,布满河道,搬运装卸货物者来来往往;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明朝万历年间翰林学士熊庭弼过周口题的诗,为今天的周口儿女对沙颍河往日的辉煌提供了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 商水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5°,在河南省东部,颖河畔。汉代称汝阳,以妆水为名。隋代改为氵殷水。宋太祖赵匡胤尊其文赵弘殷为宣祖,讳“殷”、“氵殷”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改“氵殷水”为“商水”。 淮阳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3.7°,在河南省东部,许昌市东南。秦置陈县,汉置淮阳国,晋置陈县,宋改淮宁府,1913年改为准阳县。因该县位于淮河之北故名。 太康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4.0°,在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秦置阳夏县,隋改太康县。太康城“相传是夏太康所筑”,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国王。因人得名。 扶沟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4.0°,在河南省中部,贾鲁河、双洎河畔。西汉置扶沟县。据《水经注》,县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 沈丘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3.3°,在河南省东部,沙颖河中游,与安徽省为邻。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郸城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3.6°,在河南省东部,茨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汉置郸县,在今永城县境。按“郸”奉为“单”。郸县应是原来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城为邑,故改单为郸。 鹿邑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3.8°,在河南省东边,涡河畔,与安徽省为邻。春秋时,今县城名“苦”,县境西部另有鸣鹿城。鸣鹿城传说即是因麇鹿众多,以常有鹿鸣为名的。北朝省“鸣”宇,为鹿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在“故鹿城地”置县,名鹿邑。 西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3.7°,在河南省中部偏东,鲁河畔。“西华”是与“东华”相对而言的。据《水经注》:“有东,故言西矣。”东即东华城。东华、西华得名,起于华氏。宋大夫正考父,食采于华,为华氏。因地域很广,有东华、西华之称。汉置西华县。 项城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33.4°,在河南省东南部。西周时有项国,秦置项县,以国为名。隋代改为项城县。1993年设市。 5.河南周口的地名由来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 《周易》64卦的第16卦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 《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 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 “周口,原名周家渡口、周家口,有600余年的历史,因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一周姓船户在沙河往返摆渡而得名。 市区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因此被称为川汇区。” 市内主要的河流——沙颍河的航运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它曾是著名的鸿沟水系和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最重要区段———通济渠的组成部分。 到明清时期,沙颍河航运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由于境内河道纵横,水上运输极为便利,于是,周口商贾云集,行店林立,舟车辐辏,市场繁荣,周围数百里的农副产品多聚此销售或经水运转销各地,周口也以河南四大名镇之一而称誉中原,更有了“小武汉”之别称。 《周口市志》记载了当时沙颍河的繁荣景象:“那时沙颍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河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船竞发,桅帆林立,布满河道,搬运装卸货物者来来往往;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明朝万历年间翰林学士熊庭弼过周口题的诗,为今天的周口儿女对沙颍河往日的辉煌提供了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