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小雅·鼓钟》的全文原文 小雅·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白话译文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 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 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 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 配以雅乐和南乐,龠管合奏音更真。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小雅·鼓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善人君子的诗,诗中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龠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全诗四章,每章五句。 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后一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笙磬同音、雅南合拍的美妙乐境。此诗场面感较强,很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过去有的说是刺周幽王的,有的说是周昭王时的作品,都无确证。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此诗是诗人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周王朝音乐,由音乐而歆慕古代圣贤创造美好音乐的功德而创作的。 名家点评 宋代王安石:“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返),故人忧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者,伤今而思古也。”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 宋代苏辙:“始言汤汤,水盛也;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今言不若王之荒乱也。” “言幽王之不德,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诗集传》) 宋代朱熹:“赋也。 此诗之义未祥。王氏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转之乐,久而忘反。 闻者忧伤,而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今姑释其训诂名物,而略以王氏苏氏之说解之。未敢信其必然也。” (《诗集传》) 清代方玉润:“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 2.鼓钟原文,翻译及赏析,疯狂猜成语人鼓钟鼓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々,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译文 敲起钟声音铿锵,淮河水浩浩荡荡,我的心忧愁而又悲伤。那善人君子啊,想起他叫人怎么能忘。 敲起钟声音和谐,淮河水滔滔不歇,我的心忧愁而又悲切。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品行正直无邪。 敲起钟擂起鼓点,乐声回荡在淮上三洲,我的心悲哀而又难受。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德行将永垂千秋。 敲起钟声音清脆,又鼓瑟来又弹琴,再加笙磬一起和谐奏鸣。演奏起雅乐和南乐,吹龠歌舞合拍分明。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聆听音乐、怀念善人君子的。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毛诗序》称此诗“刺幽王也”。毛传云:“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会诸侯于淮上,鼓其淫乐以示诸侯,贤者为之忧伤。”其实诗中所写的音乐皆是雅音正声,与“淫乐”(如郑卫桑间濮上之音)沾不上边,因而郑笺释为:“为之忧伤者,‘嘉乐不野合,牺象不出门’(按语出《左传·定公十年》)。今乃于淮水之上作先王之乐,失礼尤甚。”郑氏是以奏乐地点之不合于礼来解释贤者闻乐忧伤的原因的。其实好的音乐未必不能在外演奏,譬如《庄子·天运》中写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就是一例。王安石则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返),故人忧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者,伤今而思古也。”(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苏辙《诗集传》则发挥毛传“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之说,云:“言幽王之不德,岂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意谓乐乃正声嘉乐,而幽王之德无以配之。 接下来的问题是,此诗是不是“刺幽王”。孔疏引郑玄说曰:“郑于《中候·握河纪》注云:‘昭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孔氏称:“郑时未见毛诗,依三家为说也。”郑氏之说或以为出自韩诗,或以为出自齐诗,其立说的根据就是因为《左传》有昭王南征的记载。此说后人多从之,但也难以成为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循文案义,自是作乐淮上,然不知其为何时、何代,何王、何事。小序漫谓刺幽王,已属臆断。欧阳氏云:旁考《诗》、《书》、《史记》,皆无幽王东巡之事。《书》曰‘徐夷并兴’,盖自成王时徐戎及淮夷已皆不为周臣;宣王时尝遣将征之,亦不自往。初无幽王东至淮徐之事。然则不得作乐于淮上矣。当阙其所未详。”这是较为客观持平的议论。而汪梧凤《诗学女为》引《竹书纪年》所载幽王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王师伐申事及《左传》所载楚灵会于申,说明幽王有东巡之事,且淮水出南阳胎簪山,其地与申、太室均豫川地,以此认定《鼓钟》为写幽王事之诗。由此众说纷纭,可见这实在是一笔纠缠不清的历史旧帐。 如果撇开这些陈说,将此诗的主题泛泛地理解为“在奏乐的场合中,思念君子而悲伤”(高亨《诗经今注》),则又过于空洞。事实上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方玉润云:“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方氏之论是言之成理的。 3.请问<<诗经>>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题解] 诗人在淮水边上观赏周乐,思念古圣贤,倍增忧伤。 [注释] 1、将将(锵qiāng)、汤汤(商shāng):《集传》:“将将,声也。汤汤,沸腾之貌。” 2、淑、怀、允:《集传》:“淑,善。怀,思。 允,信也。……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 3、喈喈(接jiē):钟声。 4、湝湝(接jiē):水疾流貌。 《说文·水部》:“湝湝,水流湝湝也。”《集传》:“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 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 5、回:邪僻。 6、鼛(高gāo):《毛传》:“鼛,大鼓也。” 7、妯(抽chōu):激动。《郑笺》:“妯之言悼也。” 8、犹:缺点,过失。《郑笺》:“犹当作愈,愈,病也。” 9、钦钦:《集传》:“钦钦,亦声也。” 10、笙磬:姚际恒《诗经通论》:“笙在堂上,磬在堂下,言堂上堂下之乐皆和也。” 11、雅南:《毛传》:“为雅为南也。”《集传》:“雅,二雅也。 南,二南也。” 12、龠(月yuè):排箫。 僭(见jiàn):乱。《正义》:“以为龠舞。 谓吹龠而舞也。” [参考译文] 编钟敲起响叮当,淮水奔腾向东方。 心里忧愁又悲伤。古代贤人和君子,实在念念不能忘。 编钟敲起声缭绕,淮水奔腾浪滔滔。心里忧愁又烦恼。 古代贤人和君子,品行端正道德高。 敲钟击鼓声悠悠,淮水中间有三洲。 心里悲伤又忧愁。古代贤人和君子,道德无瑕品行优。 编钟敲起声钦钦,又弹瑟来又弹琴。笙磬和谐真好听。 既有雅乐和南乐,排箫伴奏依次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