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菊诗经

1.谁知道关于菊花的诗要十五句写菊花的古诗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4 回答者: LJ小龙女 - 试用期 二级 2008-10-15 20:56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关于菊花的诗 212 2009-8-14• 关于兰花、菊花的诗及译文 8 2009-9-13• 菊花的诗 2 2009-2-18• 写菊花的诗 20 2008-12-10• 关于菊花的诗有哪些? 7 2008-12-20 更多相关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 菊花 其他回答 共 1 条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

2.梅兰竹菊的诗句

“诗言志”,是中国诗词理论中公认的观点。

庄子有:“诗以道志”语;荀子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毛诗序》则有更具体的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1。

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众芳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幸有徽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作者林逋,字和靖(宋),其在诗坛的知名度并太高,但是他的这首咏梅诗,却是举目古今无出其右。

林逋的咏梅诗之所以称之为咏梅诗之冠,原于他生活的经历。 林逋是“梅妻鹤子,潇洒一生”。

据说他死后,白鹤绕着他的坟墓,悲鸣三天三夜而死,梅林也二度重开。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里的梅花,寂寞的开在断桥边,无意争春,却已争春。 就里的梅花就是陆游,陆游借梅花“化情思为景物”。

2。兰 兰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

“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这是宋代苏辙的咏兰名诗。

兰花严寒不凋,芬芳高洁,幽香四溢,获得几乎压倒群芳的赞誉:“香祖”、“王者之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 明代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赞美了兰花孤高芳洁的品格。 3。

竹 竹,以其刚直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岁寒而不凋的独特风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称颂。它虚心劲节,似人的正直谦虚,一身正气,最富有献身精神,以致人们将它与松、梅誉为“岁寒三友”,又把它与梅、兰、菊列为“花中四君子”,确实不无道理。

白居易的咏竹诗:“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道出竹子淡泊清高,虚心坚定,凌云奋发的品性。

北宋文同(字与可),赏竹成趣,画竹成习,把画竹的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被后人奉为墨竹的鼻祖。文同的表兄苏东坡更是爱竹成癖,曾写下咏竹千古佳作:“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是痴”,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 4。

菊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因此,历代文人雅士乐于以菊喻志,抒发情怀。 在古人的咏菊诗中,当推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两首为最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天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

自汉初起,人们还每逢九九重阳,同亲朋好友或家人一起食菊糖,饮菊酒,兼以谈诗论文或漫话家常,别是一番情趣。宋代司马光《晚食菊羹诗》中记述饮菊的好处:“啜有余味,芳馥逾秋兰,神明动豪爽,毛发皆肃然……浩然养恬漠,庶足延颓年。”

3.求描写菊花的诗歌、古诗、句子和词语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4.菊在诗中有什么意象

论陶诗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话原型 作者:刘雪梅 加入时间:2004-8-18 16:53:40 松、菊、桃源是陶渊明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意象。

细读陶诗我们发现: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的这三种意象,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求长生的潜层心理机制。 在陶诗中,充溢着陶渊明对青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赞叹之情: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①。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②。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③。 据此,学界多将青松看作陶渊明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

笔者认为,这种人格意义上的象征不过只是青松意象的表层意义,而它恰恰掩盖了“青松”在不死神话原型中的更深层面的象征内涵。 松的原型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青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

如道教列仙之一——赤松子就是以松为名的。据《列仙传》说赤松子“能人火自烧,随风雨而上下”,他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仙术很有可能就与松的不死原型有关。

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 毛氏,字玉姜,在华阴山中。山客猎师,世世见之。

形 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松 叶,遂不饥寒,身轻如此。

西汉时,已百七十岁余年矣。④ 正因青松在道教神话中被推崇为长生寿考的象征,所以道教徒都特爱松树。

《南史·隐逸传》说南朝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观四周种满了松树,常以听松为乐。那么在陶渊明的爱松之情中,是否也有某些类似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去深究呢? 在《拟古九首》之五中,陶渊明曾描述他寻访高道的经历,而那位“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的高道的住所便是“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在这首诗中,青松作为高道修仙的背景兴象,已隐隐透露出陶诗中的青松意象与道教神话原型的内在关联。

我们再看《杂诗四首》之四: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学界公认这是一首咏松诗,但对于它的寓意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借青松阐发道教导引长生之理的玄言诗。

诗中“养色”即养颜,“津”指口液,“气”指精气,“心理”指神理。所谓“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气以及养神理等道教用以养生的重要导引术。

诗中的“童子”暗喻长生。因为在道教看来,长生不死的表现之一就是童颜永驻,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寿者女偶便是“色若孺子”。

陶渊明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隐含其中的长生意蕴已不言自明,更何况在诗的末尾他还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含津吸气、颐养神理。 不但如此,陶诗中青松意象的不死原型还可通过与之对立的意象群的象征义得出。

陶渊明之所以推崇青松,在于其颇具“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的卓尔不群。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与青松意象相对的、属于众草之列的枯兰衰柳、残荷败槿: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 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⑤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⑥ 兰枯柳亦衰,时没身还朽。

⑦ 众木的凋零衰败让陶渊明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无奈;那么据此推想,在对青松耐寒历久、卓尔不群的赞叹中,难道不会隐含着也许连陶渊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对长生寿考的渴求与企羡吗? 陶渊明不但爱松,而且喜菊。在他的笔下,松菊同为傲霜斗雪、异于众木的“霜下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列岩。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⑧ 秋菊除了能耐寒历久,还馥郁芬芳,据此,学界更用秋菊意象比兴渊明人格的高洁。

然细读陶诗,我们却发现:陶渊明对秋菊的推重往往与他采菊、食菊、重阳日饮菊花酒的活动相联系, 如: “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⑩;“持醪靡由,空服九华”(11)(注:九华指菊花)。这样我们不禁要怀疑:陶渊明对菊花如此情有独钟,除了因为菊花的高洁芬芳外,还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在陶诗芳菊意象的背后,会不会还隐含着比人格寓意更为深层的原型意义呢?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说:“方药的名目甚多,……《楚辞》多言菊。”

可见早在先秦,菊已成为神仙家们的服食方药之一。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宗师葛洪及陶弘景也特推重服食菊花对飞-升成仙的重要作用: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将菊分为甘菊、真菊两种,并详细说明了其不同功用及服食方法。

陶弘景在《真浩》卷十四中说:“山中学道者朱孺子,吴末人山服菊花,……乘五色云车登天。”在《本草集注序录》中他也将菊分为两类,名真菊、苦薏,前者食之能令头不白。

道教对菊的崇拜甚至在民间也被广为接受: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一水名“菊水”,两岸长满菊花,相传人若。

5.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出自诗经的吗

不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晏殊 (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6.我国的古诗词中有那些是写菊,兰,竹,梅,松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高洁的象征。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也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兰花,是花、香、叶“三美俱全”的花卉。它与菊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古时,把好的文章称为兰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称为兰友或者兰宜。因此,兰花成了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

竹,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竹子与松树、梅树合称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竹子清峻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菊,又名延年、寿客等。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有着三千多年栽培的历史。

经过严霜后,才能等到花开,被称为傲骨。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夏代和周代分别以松树 和栗树代表社神。

鹤与松树和梅树同属一个系统,因为它也是隐士的象征。向下舒展的枝叶还有迎客的意义. 至于写这植物的诗词就太多了,可以买本中国古代诗词大全来阅读下. 。

7.元稹的《菊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介绍: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

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年~831年)。他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

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

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

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

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收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著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短些来介绍: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

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

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丛绕舍似陶家”。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使诗人赞赏。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