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种民间

1.诗经中有哪些诗句能体现民间旅游的

三、诗经里的旅游文学元素

1、关于山岳。诗经里面曾经多次出现描写山岳的诗句,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类似的诗句很多地方可见,并开始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评判,如形容泰山,用“岩岩”,形容嵩山,谓“骏极于天”,这种比喻和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得这些诗句具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学审美意味。

2、关于河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便有一条河流横亘在我们面前,诗经里对水的描写之多,让今人讶异。打开诗经,它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据有关统计,《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从《诗经》各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许多河流水量丰沛,河水清澈,水质状况良好,如《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这些,像是记游里所描绘的景象了。

3、关于动植物。 在《诗经》里,反映出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诗经•魏风•伐檀》充分反映了“山西饶材”;有各种珍贵树种,并且多用檀木为轮造车,是为“檀车”、“香车”。另外,《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经•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秦风•晨风》:“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再如在《诗经•国风》中表现得普遍而突出的成为先秦人们求偶、婚庆、渴望、思恋之情感的美好寄托与象征的关关雎鸠、灼灼桃花、苍苍蒹葭、依依杨柳。从这些篇章和记载中可知,在西周、春秋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各地植被状况良好,有较多茂密的森林覆盖。除林木外,西周、春秋时期北方地区还有大片竹林分布。《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另外还有一些野生的植物,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蔹,蔓生植物,叶子多又小,水生的;《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小雅•鹿鸣》中的“食野之苹”、“食野之芩”“食野之蒿”;《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草盛貌等。《诗经》中以动物为名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鹊巢》、《草虫》、《羔羊》、《蟋蟀》、《鹿鸣》、《鱼丽》、《白驹》、《玄鸟》等等,可见其对动物的描写也很丰富。《诗经》中的动植物种类,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共有337种,其中鸟类43种,兽40种,草37种,木43种,虫37种,鱼16种,谷类24种,疏菜38种,花果15种,药物17种,马27种。

2.关于诗经来源的三种说法是指哪三种

《诗经》来源的三种说法:

1、采诗说;

采诗就是古代负责掌管音乐的机构奉命去民间收集民歌,后编定成册,其中《国风》大部分是这样来的。

2、献诗说;

献诗说是各地的小诸侯献诗歌颂天子的功德,写诗进献于天子。

3、删诗说。

删诗说是孔子后对《诗经》进行修订终成现在的《诗经》。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3.诗经作者不止一个人吧

希望帮到你了

诗经除了极少数有确定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具体作者或者作者未知,国风有一种说法是乐官应王之求去民间采风,筛选比较好的词编为曲子进献,以做到“不出宫即可知天下”,所以国风应该来源于民间百姓。雅是宫廷贵族所用的,颂一般是民间为祭祀、宗庙盛典而作。其中鄘风中的[载驰]为确定作者许穆夫人所作。

诗经绝非孔子所作,曾一度有一种说法:诗不止305,是孔子根据儒家主张看法,礼教的需要删节了很多,但是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所质疑,现在采纳的一般看法是孔子没有删诗,只是勘定而已。

诗经的流传在汉朝有齐鲁韩三家诗,都是今文经学,但都灭亡,最后流传下来的毛家的古文版本。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4.《诗经》它的诗篇种类包括什么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5.《诗经》的作者

诗经除了极少数有确定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具体作者或者作者未知,国风有一种说法是乐官应王之求去民间采风,筛选比较好的词编为曲子进献,以做到“不出宫即可知天下”,所以国风应该来源于民间百姓。雅是宫廷贵族所用的,颂一般是民间为祭祀、宗庙盛典而作。其中鄘风中的[载驰]为确定作者许穆夫人所作。

诗经绝非孔子所作,曾一度有一种说法:诗不止305,是孔子根据儒家主张看法,礼教的需要删节了很多,但是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所质疑,现在采纳的一般看法是孔子没有删诗,只是勘定而已。

诗经的流传在汉朝有齐鲁韩三家诗,都是今文经学,但都灭亡,最后流传下来的毛家的古文版本。

相关
上一篇
扶苏诗经6
下一篇
圣字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