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雎鸠”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春秋时代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不但对祖国27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也是一部很好的科学史料。《诗经》中描绘了几百种动物的名称和生存的情况。 研究这些动物对于了解当时农业生态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春秋时期毕竟和现在离得很远了,有许多动物、植物的名称至今人们也没有搞清楚。比如说《关雎》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中的“雎鸠”,多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东晋大文学家、训古家郭璞的研究。他在注《尔雅》释鸟中说:“雎鸠,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江渚边食鱼。”《禽经》中说:“雎鸠,鱼鹰也。”现代的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一种水鸟名,即鱼鹰。”可见古今文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雎鸠”是“鹗”或者“鱼鹰”。我们今天就谈一谈,“雎鸠”究竟是什么。 先来说一说“雎鸠”是不是鹗。鹗是鹰科动物,在《淮南子》中被称为沸波,在《本草纲目》中叫食鱼鹰,还被叫做雕鸡。明朝的李时珍说:“鹗其状可愕,故谓之鹗。”又说:“雕类也,似鹰而土黄色也,深目好峙,能翱翔水上,捕食鱼,呼为鱼鹰,亦啖蛇。”在后边,还说:“其肉腥恶,不可食。”从这些话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种食肉的猛禽,不但形态比较吓人,而且生性凶猛,这样一种狼鹰怎么能比拟体态美好的窈窕淑女呢?何况“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两个字,按愿意来讲是雎鸠的叫声,而鹗却很少叫,有时偶尔叫几声,也是声音怪异,甚至令人毛骨悚然。再者,鹗喜欢栖息在远离人间的深山冷谷间,或者把巢筑在海岸或者是礁石上,只是饥饿的时候才会飞在水面上,捕到鱼后就飞到树林中啄食,从来不在河洲中“关关”地叫,因此,我们就可以搞清楚,“雎鸠”肯定不是鹗。 再来说说“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是鸬鹚科动物。在《尔雅》中它又被叫做“镱”,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为“水老鸦”,现在的《中国动物图谱》中,它的名字是“鱼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按韵书‘卢’与‘兹’并黑也,此鸟颜色深黑,故名。又名“臆”,其声自呼也。”可见它的鸣声也不是“关关,关关”那么动听,而是伸直脖子,像噎着似的。经过我的仔细观察,也向当地渔民请教,发现鸬鹚很少鸣叫,只是在争斗的时候哀鸣几声,有时在夜间也会偶尔鸣叫一声,声音极其凄凉难听,甚至让人不寒而栗。另外,鸬鹚全身乌黑,体型也很丑陋。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陕峡中人称鸬鹚为乌鬼。”杜甫的诗中也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2.诗经中是邶风还是邺风为什么有些地方写的是邶风,有的写的又是邺风邶风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注①),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注②),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注③),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包括: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3.诗经•邶风•击鼓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4.诗经《氓》的古今异义《氓》 子无良媒 子 古:对男子的尊称 今:一般指儿子 至于顿丘 至 古:到达 今:达到某种程度或提另一件事 以我贿迁 贿 古:财物 今:贿赂 躬自悼矣 悼 古:悲伤 今:哀悼,追念死者 总角之宴 宴 古:快乐 今:多指酒席 三岁食贫 岁 古:多年 今:指年龄 静言思之;言既遂矣 言 古:助词无义 今:说的话,言论等等 女也不爽 爽 古:过错 今:高兴愉快 来自百度文库 5.诗经.采薇 今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6.诗经中是邶风还是邺风邶风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注①),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注②),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注③),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包括: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