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农牧诗经

1.《诗经》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诗无达诂”正是此人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2.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古代社会民风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于通过《诗经》的艺术描写,形象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外国人早就提出这个见解。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M·Edouard Biot)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把《诗经》看作了解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分列体格、衣著、饮食、居室建筑、农牧、狩猎、渔钓、政府机构、军队、战争等等20个项目依次简略介绍。

20世纪中期俄国费德林院士也称:“《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9]他们说的“百科全书”,自然是一种夸饰性的形容,意在说明《诗经》对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

3.卢令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看法不一,今将几种主要的说法列举如下:一、刺荒说(《毛诗序》:“《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好陈古以风焉。”)二、刺以色取人说(牟庭《诗切》)。三、女恋男、女赞男之说(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袁梅《诗经译注》)。四、猎歌说(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五、赞美猎者说(王质《诗总闻》、朱熹《诗集传》)。今人多从第五说,当以此说为是。

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实在看不出诗中有“陈古以风”之意,也看不出“词若叹美,意实讽刺”(方玉润《诗经原始》)之类的暗讽手法。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陈继揆《读诗臆补》云:“诗三字句,赋物最工。如‘殷其雷’及‘卢令令’等句,使人如见如闻,千载以下读之,犹觉其容满目,其音满耳。”对“卢令令”三字感受特深。“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4.《诗经采薇》中的“薇”是什么植物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叫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采薇》出处及原文:

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3、白话翻译: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扩展资料

《采薇》中薇(大巢菜)的特征:

根茎粗壮,直径可达2厘米,表皮深褐色,近木质化。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卷须有2-3分支或单一,托叶2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0.6厘米;小叶3-6对,近互生,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5-3厘米,宽0.7-1.7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叶脉7-8对,下面中脉凸出,被灰白色柔毛。

性喜温凉气候,抗寒能力强,生长发育需≥0℃积温1700-2000℃,用作饲草,在甘肃省海拔3000米以下的农牧区都可种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大巢菜

搜狗百科-小雅采薇

5.《诗经》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

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

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董仲舒:“诗无达诂”正是此人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

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毛诗序》,书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6.《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

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

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 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7.我国原始社会有哪些古歌,古乐,古乐舞

原始时期的乐舞均含有一定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传远古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其乐舞称为《云门》。传说中的葛天氏之乐的第二阕《玄鸟》,也是宗教性乐舞,它以黑色的鸟为图腾与农耕狩猎畜牧活动有关的乐舞有伊耆氏之乐和葛天氏之乐。

伊耆氏在每年十二月举行腊祭活动中,演唱《腊辞》,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地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唐尧时期的代表性乐舞--《咸池》,此乐舞是唐尧对黄帝乐舞《云门》“增修而用之”。

“咸池”原为天上西宫星的名称,古人认为此西富星主管五谷。相传此舞在仲春二月播种季节举行,其表演意义仍与耕植生产活动有关。

韶》乐又名《萧韶》,因以排萧演奏而得名。《韶》是虞舜时期乐舞。

8.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什么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我国古代农业是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汇中向前发展的。一、问题的提出 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的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

育种、改良土壤和改革工具等,属于基本建设性质,不在上述过程的范围内,但也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需要这些基本建设来帮助做好精耕细作,有时甚至基本建设直接成为精耕细作的组成部分。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上可贵的优良传统,给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跃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珍视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有必要摸清楚这一传统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我们近年编写《中国农学史》,也涉及这个问题。

这里牵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历史分期问题。6月16日,我曾在南京历史学会就这一课题作了报告,会后征求了意见,现将原报告提纲修改压缩,写成此稿发表。

因为篇幅关系,只能提出一个粗浅的轮廓,以后有需要时再补充说明。 二、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上,可能多至1万年。

精耕细作传统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很幼稚,谈不上精耕细作。

到了能够创造剩余产品,逐渐形成奴隶社会时,农业技术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还很粗放,而且奴隶在奴隶主的鞭挞下从事农业生产,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也不可能产生精耕细作。 现在史学界对于西周和春秋是不是奴隶社会有争论,但是对于战国时代转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则意见比较一致。

在这一转变中,铁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石制和木制农具的工作效率很低。

商和西周虽有青铜农具,但使用不广。铁农具出现于春秋,至战国而广泛使用。

近年已陆续有战国时代的铁农具出土,还在魏墓中发现使用畜力的铁犁,而且孟子曾说“以铁耕乎”,明白地指出铁农具已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小家庭有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

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经营。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生产者通过阶级斗争,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发挥了生产积极性,想办法来增加生产。

在小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也就是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再看当时文献上所反映的农业技术: 《诗经》及其他春秋以前的书中,说到耕的地方不少,但没有一处说深耕的。

在战国时代的作品中,深耕熟耰就变为通行语汇。施肥也是到战国时代才受到重视。

灌溉的起源较早,大发展则在战国时代。适当密植作为获得丰收的要诀,是战国时代总结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宝贵经验。

除草很早受到重视,但到战国时代因农具改良而效率提高,并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细致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此外,还强调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选用良种和防治虫害。这些就是精耕细作技术措施的具体表现。

所有这些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生产,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魏文侯时(公元前5世纪)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已经明白提出提高产量的要求,《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

“善治”就是上述所列争取丰收的技术措施。再探索一下战国时代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可以收到谷子百斤以上,已有较高的水平,这是精耕细作的结果。

我国在战国时代开始有农学专书。这些农书虽已失传,《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其中有系统性的成套理论,已经称得起粗具规模的农业科学。

我国农学产生于此时,也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中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所有这一切,明显而一致地表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基于战国时代。

再放大范围来看: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剧烈的时代,也是有名的诸子争鸣时代。这些上层建筑的剧烈变化,不能不是经济基础的划时代变革所引起的。

在经济基础变革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变化是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通过阶级斗争,冲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因而引起多方面的剧烈变化。此时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在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农田基本建设上。

因此,这一时期的多方面剧烈变化的历史,也帮助说明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 (一)总说 从战国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精耕细作传统有时发展很快,有时发展很慢,甚至有暂时的局部的停顿,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浪推一浪,不断在前。

9.太空农场诗句诗句像有的人要那样的作文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觉得蔬菜是种在地里的吧。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蔬菜不仅种在地里,还可以种在泡沫板上呢!

今天我们观光了一个农场。这个农场很特别,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太空城堡。走进农场,里面竖着许多由白色泡沫板组成的三角架。泡沫板上面一排排小洞,每个洞里都长着嫩绿的小菜苗。跟小菜苗挤在一起的还有吸水海绵。三角架的侧面有一扇小门,打开一看,里面布满一道道水管,营养液和水通过这些水管供给小菜苗。

在一旁介绍的工程师告诉我们这个种植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太空农场里的泡沫板上不仅可以种蔬菜,而且可以种水果。这里种的蔬菜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这个太空农场真令我大开眼界。看来现代农民伯伯也要掌握很多科学技术哦!

相关
下一篇
诗经孔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