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事业

1.《诗经》是否为孔子所编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诗经》的作者,说法最多的是 被后世尊为“孔圣人”的孔子,“孔子删诗”在众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传说据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战乱、群雄割据,各个国家之间天天都上演着硝烟纷飞、刀兵相见的场面,孔子正生活在那个时期,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信 仰,他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带着诸多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吃尽了各种苦头,但他的 理想在祖国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到陈、蔡等小国,更不必说了。

在卫国,被卫 灵公供养,住了较长时间,到了六十九岁时才回到鲁国,目睹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后,他 转而从事《诗》、《书》、《礼》、《乐》等六经的整理工作,将大半辈子精力都用于 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传说那时礼崩乐坏,人们谈诗的风气早就很少了,但孔子却十分 重视《诗》的言志和交谈两种用处,认为《诗》是贵族阶层必不可少的教育科目,但当 时流传的诗大部分是“王官采诗”。

“采诗”是指周王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季节到 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但这些诗有好有坏,甚 至有造反和淫乐的成分,为此,孔子把三千多篇古诗做了大量的删削,只留下305篇。

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诵诗”要“使之四方”而能“专对”。 孔子不但要求弟子学《诗》,还要求于此两方面能够熟练运用。

先秦时人们把孔子删过的诗集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人了305篇诗;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

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305篇诗。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风诗160首, 雅诗105首,颂诗40首。

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里面记录了两千余 年前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们在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这中间包含了对生活劳动中种种愉悦和磨难的感受,还有追求爱情时的各种纯朴大胆而 真实的心声。 这些诗大多感情真挚、强烈、质朴、健康。

关于“孔子删诗”的事,孔子在《论语》中是这么说的,“自卫返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自从我由卫国回到鲁国后,诗中的类别雅颂才得到分类归位)。在众多文 献中也都有记载,在《史记》中记载得最为完整。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厉之缺。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后世许多文献也都是从 这点演化来的。但是后代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有孔子删诗的事。

《左传》中记载有人在孔子还不到 10岁时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诗经》。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就算是像《史记》中说的那样,孔子删诗前有很多诗,但从书中引用的诗来看还是删去的少,《史记》中说去了十分之 九,恐怕还是不太可能。

宋代的朱熹也持同样的看法,有人问朱熹关于孔子删诗的事, 他说:“那曾见得圣人执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信传说去。”清朝的崔述也说 根据《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书的考证,孔子后散失的诗还没有十 分之一,所以“由是观之,孔子无删诗之事”。

魏源也说:“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 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乐,为他演奏的就是国 风、小雅、大雅、颂,与今天《诗经》的编次相同,十五国风排列先后的次序也基本和 现在《诗经》差不多。

当时孔子还是七八岁的小孩,可见《诗经》的编次在孔子以前大 体上就是这样,孔子并未删减,也没有做多大的改变。 这些怀疑到近代的古史辩运动时达到了极端,钱玄同甚至从根本上否认孔子与六经之间的关系,钱玄同在1923年在《答顾颉刚先生书》中认为:“孔子无删述或制作六经 之事……《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乐经》本无此书)……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之末。

”钱玄同以怀疑儒家经典奠定了他在 中国历史学的地位。古史辩运动对于儒家经典的怀疑,可以说是对两千年来中国文化、学术、政治的核心部分,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质的“经”的最后一击。

但疑古学派“非 圣无法”、“荒经蔑古”虽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却又在疑古过程中产生怀疑过头的 倾向。 但钱玄同的看法也可以作为对“孔子删诗”的又一挑战。

总之,《诗经》编者是谁直接关系着《诗经》在整个儒学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和渊源问题,因此,有待后世的进一步解答。

2.诗经中的行役诗有哪些

《诗经 ·王风》 [编辑本段]原文: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至④哉?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桀(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酬严维秋夜见寄遥夜思悠悠,闻钟远梦休。

乱林萤烛暗,零露竹风秋。 启户云归栋,褰帘月上钩。

昭明逢圣代,羁旅别沧洲。 骑省潘郎思,衡闱宋玉愁。

神仙惭李郭,词赋谢曹刘。 松柏应无变,琼瑶不可酬。

谁堪此时景,寂寞下高楼。

3.请教有关“诗经中的问题我请教诗经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中的各义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被汉儒奉为经典。

编成于春秋中期(前6世纪),收录从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杂有二、三、五、六、七、八言。

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经集传》)。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就是今天说的民歌。

“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

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风,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地方乐调,15国风160篇。

雅,朝廷正乐,西周王室乐调,大雅31,小雅74篇。 颂,宗庙祭祀之乐,音乐较舒缓。

赋,平铺直叙。 比,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我举个例吧, 七月、东山、静女、蒹葭等通篇用赋, 比: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以上解说,仅供参考。

4.《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道听总集,其艺术成就可以说不可估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2、首先从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来说,《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作者们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伐檀》《硕鼠》《君子于役》《东山》《氓》《柏舟》。

3、其次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托物起兴。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

4、再者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

诗经的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关介绍: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瞭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监”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

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著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

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物件。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5.什么样的词形容事业

丰功伟绩、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一、丰功伟绩

白话释义:伟大的功绩。也说丰功伟业。

朝代:宋

作者:包拯

出处:·《天章阁对策》:“睿谋神断;丰功伟绩 ;历选明辟;未之前闻。”

翻译:谋划神断;丰功伟绩;经过选拔第二开;以前没有听说过

二、蒸蒸日上

白话释义: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我们的祖国~。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

朝代:清

作者:李宝嘉

出处:·《官场现形记》:“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调度有方;还怕不蒸蒸日上吗?”

翻译:你史又是盘盘大才;调度有方;还怕不蒸蒸日上吗

三、如日中天

白话释义: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

朝代:春秋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翻译:日头高照正当顶,舞师正在排前头

四、建功立业

白话释义: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朝代:宋

作者:·苏轼

出处:《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翻译:古代的圣贤建功立业、兴利防患;至于百工小事情的事情都有价值

五、功成名就

白话释义: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立、功成名遂。

朝代:春秋

作者:墨子

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翻译:功成名就,名誉不可虚假

6.诗经中的名篇

《诗经·邶风·绿衣》译文及赏析 【原文】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题解】 执政文化是政权的核心,是内在的‘衣’(衣,里衣,即‘依据’),‘禄’是政权的红利,是外在的‘裳’(裳,外衣,外在的),衣之于裳的关系犹如矛盾论中的“内因和外因”之辩证关系。

本诗歌诗旨是:执政文化核心是强国之内因,‘衣’都皮之不存,外在的‘禄’又毛之焉附? 关于‘邶风’。邶,周武王灭殷后,殷王僟之地朝歌,一分为三,东为鄘地、北为邶地、南为卫地,其中邶地又用来安置殷王室及贵族,‘邶风’反映的主要是亡国之思,这是‘邶风’的主要特点,必须把握,亡国之音必须引以为戒,‘慎终追远’是儒家治国安民之术基本战略思想之一。

本诗成于公元前1043年武庚叛乱之后,最后一节‘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为孔子添加之雅文,以纠殷商亡国之士的错误结论‘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风从‘周南’、‘召南’之德风以正后,紧接着就是‘邶风’,极为符合儒家‘慎终追远’思想。

关于‘绿衣’,《毛诗序》云“绿,间色(即贱色之意)”,‘绿兮衣兮’即‘绿衣缺黄’的春秋笔法表达方式。‘绿衣缺黄,其国必亡’是孔子在本诗中,要阐述的真正中心论点。

皇权的正统颜色,自汉武帝“罢绌百家,独遵儒术”后,一直定‘明黄’为皇家御用颜色,其理论是取《尚书·尧典》的孔子前叙‘钦明文,思安安’ 之‘明’,另取《周易·坤卦·六五》“黄赏元吉”之‘黄’。‘黄’为何意?《周易·坤卦·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之,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看大白菜,菜心为黄,才有勃勃生机之绿叶,去掉黄色菜心,绿叶自然无法完美白菜的形象。江山如处于菜心被去掉的险境,自有“有女怀春”之辈跃跃欲试而起“逐鹿中原”之心,其祸大焉! 【我的译文】 国强要有依, 执政为公国恒强。

忧愁我心者 文质相克命不长? 国盛要有依 共荣同耻君恒王 忧愁我心者 共荣同耻核心亡? 周行文武道 灭商暴敛无常 我思文武王 “黄赏元吉”国运长。 商为天道亡, 凄风已令国民寒 我思尧舜禹 雅正‘钦明文,思安安’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执政文化能不能德行天下,将直接关系国家存亡的政论诗。

据历史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崇尚陪活葬制度,极其残忍,对诸侯各国实行强佂暴敛,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治国理论是《归藏易》:只崇尚坤道和自己的祖先,极度自私自利,这是商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本诗是邶之风,讲述殷余民经武庚叛乱平息后,经周公的德化,终于认识到《周易·坤卦·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之,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的道理,进而开始被周的文治武功所折服。

孔子通过加上的最后一节‘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之雅文,要告戒后人,一定要牢记‘钦明文,思安安’的居安思危、按客观规律做事、做人的道理。

本诗的译文,词不达意处在所难免,只因本诗的涵义非常丰富多彩,这是春秋笔法的奇妙之处,非我之过也。正如中国瓷之窑变,主要在于触景生情和个人领悟运用之妙。

附录:武庚叛乱 武庚(?—约前1039年),商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

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 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卫三国。

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徒封卫,朝歌西与南为,使蔡叔由徒蔡封;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

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 殷亡第四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儿子周成王姬诵年幼(13岁),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

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

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

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

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

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

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7.什么是事业

1、古人的事业:

《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2、新华词典中的事业:

2.1 人追求的,有一定目标和系统性的、对社会或个人有影响的事情;

2.2 由国家经费支付、非生产性的、不作经济核算的单位,如事业单位;

3、关于2.1描述的,不同人理解不同

3.1 有人为了出名,认为出名就是事业有成;

3.2 有人为了权力,认为当大官,掌握权力就是事业有成;

3.3 有人为了金钱,认为赚更多的钱,生活条件更优越就是事业有成;

3.4 有人把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远大的目标作为事业,如XX主义事业;

3.5 有人把娱乐中的目标作为事业,如在百度知道中回答问题,积分越高,越有成就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