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渠京切,音擎。 《说文》本作䲔,海大鱼也。《玉篇》鱼之王。 《古今注》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 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如明月珠。互详鲵字注。 《后汉·班固传》於是发鲸鱼,铿华钟。《注》海岸中有大鱼名鲸。 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辄大鸣。 凡钟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钟者名为鲸鱼。又《西京杂记》汉武刻石为鲸,置昆明池,每雷雨,鱼常鸣吼,鳞鬣皆动。 《杜甫诗》石鲸鳞甲动秋风。又《集韵》渠良切,音强。 义同。 2.鲸在古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渠京切,音擎。 《说文》本作䲔,海大鱼也。《玉篇》鱼之王。 《古今注》鲸鱼者,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 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如明月珠。互详鲵字注。 《后汉·班固传》於是发鲸鱼,铿华钟。《注》海岸中有大鱼名鲸。 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辄大鸣。 凡钟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钟者名为鲸鱼。又《西京杂记》汉武刻石为鲸,置昆明池,每雷雨,鱼常鸣吼,鳞鬣皆动。 《杜甫诗》石鲸鳞甲动秋风。又《集韵》渠良切,音强。 义同。 3.诗经中的“雎鸠”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春秋时代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不但对祖国27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也是一部很好的科学史料。《诗经》中描绘了几百种动物的名称和生存的情况。 研究这些动物对于了解当时农业生态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春秋时期毕竟和现在离得很远了,有许多动物、植物的名称至今人们也没有搞清楚。比如说《关雎》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中的“雎鸠”,多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东晋大文学家、训古家郭璞的研究。他在注《尔雅》释鸟中说:“雎鸠,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江渚边食鱼。”《禽经》中说:“雎鸠,鱼鹰也。”现代的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一种水鸟名,即鱼鹰。”可见古今文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雎鸠”是“鹗”或者“鱼鹰”。我们今天就谈一谈,“雎鸠”究竟是什么。 先来说一说“雎鸠”是不是鹗。鹗是鹰科动物,在《淮南子》中被称为沸波,在《本草纲目》中叫食鱼鹰,还被叫做雕鸡。明朝的李时珍说:“鹗其状可愕,故谓之鹗。”又说:“雕类也,似鹰而土黄色也,深目好峙,能翱翔水上,捕食鱼,呼为鱼鹰,亦啖蛇。”在后边,还说:“其肉腥恶,不可食。”从这些话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种食肉的猛禽,不但形态比较吓人,而且生性凶猛,这样一种狼鹰怎么能比拟体态美好的窈窕淑女呢?何况“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两个字,按愿意来讲是雎鸠的叫声,而鹗却很少叫,有时偶尔叫几声,也是声音怪异,甚至令人毛骨悚然。再者,鹗喜欢栖息在远离人间的深山冷谷间,或者把巢筑在海岸或者是礁石上,只是饥饿的时候才会飞在水面上,捕到鱼后就飞到树林中啄食,从来不在河洲中“关关”地叫,因此,我们就可以搞清楚,“雎鸠”肯定不是鹗。 再来说说“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是鸬鹚科动物。在《尔雅》中它又被叫做“镱”,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为“水老鸦”,现在的《中国动物图谱》中,它的名字是“鱼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按韵书‘卢’与‘兹’并黑也,此鸟颜色深黑,故名。又名“臆”,其声自呼也。”可见它的鸣声也不是“关关,关关”那么动听,而是伸直脖子,像噎着似的。经过我的仔细观察,也向当地渔民请教,发现鸬鹚很少鸣叫,只是在争斗的时候哀鸣几声,有时在夜间也会偶尔鸣叫一声,声音极其凄凉难听,甚至让人不寒而栗。另外,鸬鹚全身乌黑,体型也很丑陋。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陕峡中人称鸬鹚为乌鬼。”杜甫的诗中也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4.被誉为海中“歌唱家”的是什么鲸被誉为海中“歌唱家”的是座头鲸,又名大翅鲸、驼背鲸、巨臂鲸。 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 7米,最大记录雌性18米。体重25~35吨。 背鳍较小。鳍肢很长,约为体长的1/3,为鲸类中最大者,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突起。 尾鳍宽大,外缘呈不规则钳齿状。 脸面褶沟较少,约14~35条。 背部黑色,有斑纹,鳍肢上方白色,尾鳍腹面白色,边缘黑色。口大,进食时上下颌间特殊韧带结构可使口张开90度的角度。 鲸须每侧有270~400片,须板和须毛皆黑灰色。 多成对活动,性情温顺,同伴间眷恋性很强。 每年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现下洄游期不进食。 游泳速度较慢。 主食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常发出类似“唱歌”的繁杂声音,为动物学家所关注。 雌兽每2年生育一次,孕期约10个月,每胎产1仔。寿命为60~70年。 大部分栖息于太平洋一带,总数只剩下4000只左右。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5.诗经里有淼字的诗句奔亡道中其五 李白 淼淼望湖水。 青青芦叶齐。九江春望 白居易 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孟浩然 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相和歌辞·堂堂 温庭筠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 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 张九龄 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送张五諲归宣城 王维 欲归江淼淼,未到草萋萋。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王维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哀郢》(屈原全集)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长干行》(唐朝李太白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6_39,全唐诗:卷163_25)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送高适(一作道非)弟耽归临淮作》(唐朝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 (册4卷125页1243c)〔坐上作〕少年客淮泗……出处安能期。 《渡河到清河作》(唐朝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册4 卷125 页1250e)全唐诗:卷125_67) 泛舟大河里……淼漫连云霞。《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唐朝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 《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九江春望》(唐代白居易全集,选自全唐诗) 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香炉峰上多烟,湓水岸边足草,因而记之。 《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 次用本韵》(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南雨来多滞,东风动即狂……尚书心若此,不枉系金章。《自浔阳泛舟经明海①》(唐代孟浩然全集,选自孟浩然诗集校注孟浩然诗集校注) 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乡……⑥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奔亡道中其一》(唐代李白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1_7)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奔亡道中其五》(唐代李白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1_7) 淼淼望湖水……连声向我啼。 《相和歌辞·堂堂》(唐朝温庭筠全集,选自全唐诗:卷21_27)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奉和出颍至淮应令》(唐朝蔡允恭全集,选自全唐诗:卷38_18) 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欲知仁化洽,讴歌满路归。 《晚渡江津》(唐朝李百药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3_6) 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日落亭皋远,独此怀旧慕。《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唐代张九龄作品,选自全唐诗:卷48_46) 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报恩非徇禄,还逐贾人船。 《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唐代杨炯作品,选自全唐诗:卷50_31) 遁甲爰皇里,星占太乙宫……黄轩若有问,三月住崆峒。《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唐朝宋之问全集,选自全唐诗:卷51_17)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唐代李峤作品,选自全唐诗:卷61_14)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唐朝骆观光作品,选自全唐诗:卷77_18)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明月》(唐朝李如璧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01_7) 三五月华流炯光,可怜怀归郢路长……可怜明月方照灼,向影倾身比葵藿。《长干行(一作李白诗,一作李益诗)》(唐代张潮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14_37) 忆昔深闺里,烟尘不曾识……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坐上作)》(唐朝王维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5_38) 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送张五諲归宣城》(唐代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26_35) 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忆想兰陵镇,可宜猿更啼。 《辋川集·南垞》(唐代王维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28_32)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唐代王维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8_48)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辋川集二十首·南垞》(唐代裴迪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9_23) 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唐朝刘长卿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47_69)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唐代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47_98) 贾生年最少,儒行汉庭闻……淼淼长淮水,东西自此分。 《送李校书赴东浙幕府(校书工于翰墨)》(唐代刘长卿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47_104) 方从大夫后,南去会稽行……应访王家宅,空怜江水平。《重阳日鄂城楼送屈突司直》(唐朝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47_121) 登高复送远,惆怅洞庭秋……今日关中事,萧何共尔忧。 《送徐大夫赴广州》(唐朝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49_3) 上将坛场拜,南荒羽檄招……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饯王相公出牧括州》(唐朝刘长卿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51_13)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萧索庭槐空闭合,旧人谁到翟公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