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17年诗歌中的颂歌由于意识形态上的需要,要求诗歌这种意识形态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 十七年诗歌一开始是借助于民族古典诗歌和民歌以动员民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 建设,具有民族主义特征。这一时期诗歌的抒情风格与社会意识形态保持一致, 表达建国后的光明未来,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不允许抒发个人感情。诗歌的乐 观开朗的风格体现作家对历史进步性的自信,诗歌格调带有了政治性,坚持乐观 主义精神,格调明,不允许存在含糊、朦胧。十七年诗歌反映了现实的某些本质 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 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但十七年诗歌缺乏丰富 多彩的诗歌流,个性化严重衰退。极端推崇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诗歌体 式畸形化。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美内涵贫乏单一。 2.十七年诗歌与朦胧诗人朦胧诗人,三个代表人物 北岛,顾城,舒婷, 十七年诗歌,不知道什么范围的,是不是该理解为现当代17年的诗歌发展。自从海子卧轨后,进入90年代诗歌没落了,17年的诗歌也就是**时期朦胧诗开始吧,挺喜欢北岛反思**时代背景的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空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顾城的诗歌忧郁,又充满童贞“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舒婷不是很喜欢,诗歌带有女人味太浓厚没有前2位的时代背景下内心的烙印。 同时期的 有位应该划进时代背景中的诗人,感动中国的作家——食指。食指亦可以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对北岛的诗歌产生过深刻影响。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往后数 就当数海子了“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而“技术文明的象征物——火车,碾过他的身体,他从技术文明与农业文明交叉的迷雾中返回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海子便因此而成为一种象征,介于农业文明与技术文明之间,有点像清末民初时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他也是一位殉葬旧文化的怀抱着赤子之心的学者。” (1989年3月26日下午。 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慢行铁轨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在那里上下徘徊、逗留了好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个年轻人从墙壁上撕下一块纸片,用铅笔使劲地写下了:“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年轻人把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摆到一边。 他慢慢把身子躺在铁轨上,腰部紧挨着轨道。一列货车呼啸而来,这个年轻人完成了生与死的精彩一幕。 这个年轻人便是诗人海子。 这一天既是他的祭日,也是他的生日。 这一年,他25岁。) "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中国最后的”诗人“。 3.十七年文学 诗人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 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 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两都赋》、《白马篇》。曹丕,字子桓。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瑒(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相与友善,常“游于竹林”。 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 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 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 《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 《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 《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为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6·北朝乐府,著名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杨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28·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29·王之涣,字季陵。 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 属边塞诗派。 30·孟浩然,襄阳人。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31·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因善写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善边塞诗、宫怨诗。 32·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鸟鸣涧》、《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结为《王右丞集》。 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3·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3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 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十七年诗歌与朦胧诗人朦胧诗人,三个代表人物 北岛,顾城,舒婷, 十七年诗歌,不知道什么范围的,是不是该理解为现当代17年的诗歌发展。 自从海子卧轨后,进入90年代诗歌没落了,17年的诗歌也就是**时期朦胧诗开始吧,挺喜欢北岛反思**时代背景的诗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空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顾城的诗歌忧郁,又充满童贞“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舒婷不是很喜欢,诗歌带有女人味太浓厚没有前2位的时代背景下内心的烙印。 同时期的 有位应该划进时代背景中的诗人,感动中国的作家——食指。 食指亦可以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对北岛的诗歌产生过深刻影响。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往后数 就当数海子了“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而“技术文明的象征物——火车,碾过他的身体,他从技术文明与农业文明交叉的迷雾中返回了阔别已久的家园"。 海子便因此而成为一种象征,介于农业文明与技术文明之间,有点像清末民初时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他也是一位殉葬旧文化的怀抱着赤子之心的学者。” (1989年3月26日下午。 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慢行铁轨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在那里上下徘徊、逗留了好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个年轻人从墙壁上撕下一块纸片,用铅笔使劲地写下了:“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年轻人把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摆到一边。 他慢慢把身子躺在铁轨上,腰部紧挨着轨道。一列货车呼啸而来,这个年轻人完成了生与死的精彩一幕。 这个年轻人便是诗人海子。 这一天既是他的祭日,也是他的生日。 这一年,他25岁。) "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中国最后的”诗人“。 5.诗歌在17年里的发展(1949小说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周立波-《暴风骤雨》 杨朔-《三千里江山》 诗歌 贺敬之-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放歌集》、《贺敬之诗选》 郭小川-《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郭小川诗集》 散文 杨朔-《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茶花赋》、《海市》、《铁骑兵》 秦牧-散文集《花城》、《长河浪花集》、《花蜜和蜂刺》、《秦牧散文选》 6.十七年颂歌文学颂歌在这里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大量歌颂新中国、歌颂新时代歌颂**的诗歌作品。 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咏革命者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李季《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田间的《祖国颂》、艾青的《国旗》、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我的感谢》具有代表性。 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成为颂歌高潮之作。50年代中期的“双百”诗歌: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艾青的《养花人的梦》、郭小川的《望星空》等。 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60年代前期的战歌时代: 政治抒情诗主导诗坛,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占据了本诗坛的大半壁江山。 政治抒情诗,一般是指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突出明显的政治内容,在风格上追求气势雄壮、激情洋溢,在语言上注重节奏韵律的铿锵,便于朗颂等。 一句话来说就是,歌颂党,歌颂新中国,要变为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 反应社会重大事件。住韵律,朗朗上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