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哉见

1.诗经 载见 翻译与赏析

译文:

诸侯开始朝见周王,

请求赐予法度典章。

龙旗展示鲜明图案,

车上和铃叮当作响。

缰绳装饰金光灿灿,

整个队伍威武雄壮。

率领诸侯祭祀先王,

手持祭品虔诚奉享。

祈求赐我年寿绵绵,

神灵保佑地久天长,

皇天多福无边无疆。

诸侯贤德大孚众望,

安邦定国如意吉祥,

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赏析: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旗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参照/view/4976.htm#1

6.【《诗经》中的名句或经典的词语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周南·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 ·郑风·风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求诗经《氓》和其原文

一、《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

相关
上一篇
若笙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