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里的瓜是什么瓜《诗经》中与“瓜”有关的记录有“瓜”、“匏”和“木瓜”。 其中的木瓜(拉丁名: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是蔷薇科(Rosaceae)木瓜属(Chaenomeles)灌木或乔木,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一带。有报道说,陕西榆林的木瓜树高大如榆树。《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里的木瓜应该是古代主产于秦晋洛一带的水果。生于两广海南的其实是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是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属(Carica)的软木质小乔木。番木瓜与木瓜的关系,如同番石榴与石榴的关系,全然不同科属。番石榴是桃金娘科(Myrtaceae)番石榴属(Psidium),石榴是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属(Punica)。 《诗经》中的匏(páo)又称“瓠”(hú)、“甘瓠”或“壶”,指的都是葫芦,品种有别。《国风·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国风·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诗经》中的瓜,除了《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外,另有几处。《国风·豳风·东山》:“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大雅·文王之什·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大雅·生民之什·生民》:“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有人说,“有敦瓜苦”指的是苦瓜,这个有可能。但是“疆埸有瓜”、“七月食瓜”、“绵绵瓜瓞”、“瓜瓞唪唪”,没有任何地方显示为苦瓜,必定是另一种瓜。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瓜,统名也,种类不一,五方所产又殊。”因此有人说,这里的瓜可能是南方的菜瓜(如青瓜)。但是,汉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是成语“瓜田李下”的来历,这里的瓜显然不是炒菜的青瓜。它应该是甜瓜!新石器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距今4000年)出土了葫芦、花生、芝麻、蚕豆、甜瓜子、两角菱、毛桃核、酸枣核等遗物,显然甜瓜在古代中国很早就有种植。 2.木瓜诗经用的表达了朋友什么之情《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朋友之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作品原文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1] 2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 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朋友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④木桃:蔷薇科木瓜属,落叶小乔木,无枝刺。 ⑤木李:果名。即榠樝[míng zhā],又名木梨。[1] 作品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3.《诗经 卫风 木瓜》的原文和译文原文 木瓜(《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1.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 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2.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3.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4.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 5.琚(jū居):玉佩。 6.匪报也:(美玉)哪能算回报。 匪,通“非”。 7.永以为好也:是求永久相好。 8.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9.玖:浅黑色玉石。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 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 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 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相关资料】 清·曹溶。 《南浦·木瓜》:“庭下结芳心,好移栽碧瓷梧桐双井。犹记蕊初含,妆痕淡,娇学棠梨红静。 金额剪剪,抱技。 4.木瓜 诗经中哪个字最重要最能生动传神的描绘出人物含蓄的情态,为什木瓜 诗经中“匪”字最重要最能生动传神的描绘出人物含蓄的情态。 1、诗中原意要说的意思是我回报你的东西贵重与否,并不要重要,关键是代表我们永恒的情意。但诗人没有直说情谊无价。而是通过一个“匪”字,先作一个否定句,要陈述诗意,这样使得全诗的表达更加宛转、更加含蓄。同时也起到进一步强调的作用,使全诗读起来更加动人、也更耐人寻味。 2、通过“匪”字,而使句式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3、“匪”字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原文欣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白话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作品简介: 《国风·卫风·木瓜》,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被后世认为是描述男女情谊的佳篇,其作者不详。关于此诗主旨有很多争论,经过汉人、宋人、清人乃至当今学者的考释,对此诗,文学史上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在艺术上,全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句式的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5.诗经木瓜,木桃,木李分别指的是什么木瓜、木桃、木李应释为木瓜、桃、李,木桃、木李既非木瓜之别种,也非木刻之假果。其依据如下。 首先,遍检先秦典籍,未见“木”有“大”义,故任防之说难以质实。“木瓜”之“木”为强调其为木生,非草蔓生也。至于“木桃”、“木李”之“木”,桃、李本为木生,无混淆之可能,其前何另加“木”耶?笔者认为,“木”乃衬字,是《诗经》中常见的句法手段,以使该句与上文之“木瓜”形成对应,达到整齐典雅之效。如《郑风•将仲子》中的“树桑”、“树檀”、“树杞”,《秦风•晨风》中的“树檖”,《小雅•鹤鸣》中的“树檀”,“桑”、“檀”、“杞”、“檖”显为树之别种,从句义角度来说,前加“树”字本无必要,然为求得句子整齐,则必须如此。又《大雅•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句式相同,可知,《木瓜》篇的“木桃”、“木李”,指的是“桃”与“李”,“木”乃衬字,并非实有“木桃”、“木李”。这也正如“琼瑶”、“琼琚”、“琼玖”前皆有“琼”字相类,既可形成典雅的四字之句,又有整齐、对称之美。 其次,若篇中“木瓜”、“木桃”、“木李”为木刻之物,不但与《大雅•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相互矛盾,且与先秦礼制不符。《礼记•表记》:“无礼不相见也。”郑玄注:“礼,谓挚也。”“挚“又作“贽”,是相见时所持礼物。先秦之人相见,依礼规定,双方需执“贽”为礼,故称之为“贽见礼”。对于女子所执之贽,《礼记•曲礼》曰:“妇人之挚,椇、榛、脯、脩、枣、栗。”《仪礼•士昏礼》:“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降阶,受笲腶脩,升,进,北面拜,奠于席。姑坐,举以兴,拜,授人。”郑玄《注》:“姑执算以起,答妇拜。”又曰:“飨妇,姑荐焉。”郑玄《注》:“醴妇,飨妇之席荐也。”成婚后,新妇拜见舅姑,所用之“贽”是盛于笲中的枣栗、腶脩等瓜果、干肉。《周礼•笾人职》云:“馈食之笾,枣、栗、桃、乾、、榛实。”祭祀时女子所荐之物也为瓜果之类。 女子以瓜果、干肉为贽,颇有深意。《白虎通义•见君之贽》曰:“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国语•鲁语上》:“质之以牺牲。”韦昭《注》:“质,信也。”作为人们交往时表达诚信的标志,这就是贽所具有的作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已有简单的性别分工,男子主要负责狩猎,女子主要负责采集。这种古老的传统在周代礼仪实践中仍保留下很多遗迹,女子以“榛栗枣脩”为贽就是其中之一。枣栗之类的采集、保存和干肉的制作一直是女子的工作,他们向男子、舅姑献上自己的劳动成果,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表明自己是一个勤勉、可以做好家务的女人。妇女在其他礼仪场合以“榛栗枣脩”为贽,同样是通过献上自己亲手完成的劳动产品来表达自身的诚意。故《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曰:“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6.诗经《木瓜》的全文翻译..是全文的..全文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周代无名氏《国风·卫风·木瓜》,原文为: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卫风·木瓜》这首先秦古诗的背景,古往今来的解析多有分歧。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作者当是一位青年男子。 赏析: 此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 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在艺术上,全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句式的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卫风·木瓜 7.诗经木瓜全文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投:投送。②琼:美玉。琚(ju)佩玉。③瑶:美玉。 ④玖(jiu):浅黑色的玉。 译文 你用木瓜送给我, 我用美玉回报你。 美玉不单是回报, 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桃送给我, 我用琼瑶作回报。 琼瑶不单是回报, 也是为求永相好。 你用木李送给我, 我用琼玖作回报。 琼玖不单是匈报, 也是为求永相好。 赏析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这诗的立意有关(该成语也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还有这种传统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过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太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8.《诗经·卫风·木瓜》采用了《诗经》通常的什么章法1. 《诗经·卫风·木瓜》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 2.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3.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4. 《国风·卫风·木瓜》,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被后世认为是描述男女情谊的佳篇,其作者不详。 9.《诗经》中《木瓜》、《风雨》所表现的纯洁,美好,健康的爱情观《诗经》中《木瓜》;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 《诗经》中《风雨》;我还没来得及细细打量,他就似一阵风翩然而至,仰着头久久把我凝望。我忘记了扇动我的叶子也忘了散发迷人的芳香,他轻轻抚摸着树干说真漂亮!这次,他的钟情竟激起了我小小的心慌。 无论如何,再久的等待也是值得的。当我今生终于与他相逢,一棵等待的树的情怀他一定会明白。 这世间多的是痴情女,只是那相思似一条苦恼的河,就看你是否有耐心等待那个渡河相守的人!结果有两个:来,或者不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首却以风雨天时起兴,仿佛暗示着一种天命,暗示着爱的不可逆转。多年以后,她在回忆当年当时的情景,一层递进一层:风雨里,鸡鸣中,与你相见了,却为什么内心不能平静?为什么不能病愈?为什么不能有喜悦?倘若依照常规,心爱的人来看自己了,能不病愈能不喜悦么?可是,她依旧病着,不能喜悦——可见,里面埋藏着难言的隐衷。张爱玲说,两个在精神上恋爱的人,一定可以结婚。这么说,是可以走向团圆的。然而,《风雨》里的女子当年为什么不能喜悦呢?也许,她早早预见了不能走向团圆的未来。是心魔的无法逾越呢?还是门第的悬殊?以女性的目光揣测,我觉得很可能源于前者,她战胜不了内心的自卑,是自己给自己设了一道魔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