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佛有关的古诗主要是写有关忠心向佛的.《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2.和佛有关的古诗一、关于佛的古诗《菩提偈》: 1、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3、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诗文释义: 1、其一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其二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其三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4、其四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 3.带佛的古诗词唐文偃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金屑眼中翳】宋刘克庄佛来与三十,某甲莫须餐. 【杂咏一百首·德山】侬久离怖畏,佛亦生欢喜. 【南山感旧】宋祁佛轮千幅细,公带万钉圆. 【咏棠棣】宋伯仁佛有光明台,蚌胎奚足贵. 【梅花喜神谱·小蕊一十六枝】李觏佛迹空中兹,佛心无处所. 【和育王十二题·佛迹峰】杨蟠佛心随处见,层出更分明. 【辟支塔】苏辙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三华岩堂】释印肃室内千灯晃,佛有何形状. 【金刚随机无尽颂·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佛得菩提法,然灯默不答. 【金刚随机无尽颂·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两个且无声,佛在舌头上. 【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佛说多方便,令归此法中. 【金刚随机无尽颂·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众生即佛性,佛与众生等. 【金刚随机无尽颂·妙行无住分第四】三千等大千,佛化进程言. 【金刚随机无尽颂·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释师观佛手遮不得,人心似等闲. 【颂古十七首 其七】释师范佛法有些子,言中设网罗. 【鸟窠赞】释道颜邪魔俱不入,佛法也消除. 【颂古】释遵式能蠲口中食,佛赞福田深. 【改祭修斋决疑颂】元末明初张昱佛应无妄说,或恐是飞来. 【飞来峰】佛身满法界,金色从地起. 【题西湖大佛头寺】郭翼佛郎通上国,万里进龙媒. 【和李长吉马诗十二首 其十】明王夫之佛宇不可知,云留高树里. 【怀入山来所栖伏林谷三百里中小有邱壑辄畅然欣感各述以小诗得二十九首(庚戍) 其一十九 云台山】近现代林散之山颓半壁紫,佛剩满头青. 【嘉州夜访大佛乌尤诸寺二首选一】郑孝胥奇石不可见,佛云今有图. 【孙师郑求题祖庭遗迹卷子 其二】。 4.求仓央嘉措所有的诗六世喇嘛-仓央嘉措诗集 一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谁,唤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轹。 谁,弃我而去,留我一世独殇; 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 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 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 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离; 伊,揽我之怀,除我前世轻浮。 执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万世轮回。 执子之手,共你一世风霜; 吻子之眸,赠你一世深情。 我, 牵尔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抚尔秀颈, 挡你此生风雨。 予,挽子青丝,挽子一世情思; 予,执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长;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怜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二《那一世》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三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四《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五、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六。我问佛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 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 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凤凰,涅盘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七。无题 我终于明白 世间有一种思绪 无法用言语形容 粗犷而忧伤 回声的千结百绕 而守候的是 执着 一如月光下的高原 一抹淡淡痴痴的笑 笑那浮华落尽 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 飞花万盏 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 在你的清辉下亘古不变 谁有那灼灼热烈的双眸 在你的颔首中攀援而上 遥远的忧伤 穿过千山万水 纵使高原上的风 吹不散 执着的背影 纵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 心头的温热 你静守在月下 悄悄地来 悄悄地走仓央嘉措是一个很神秘、很浪漫却又很普通的人,如果不是命运的玩笑,他也许会和别的藏族孩子一样,和心爱的姑娘自由的恋爱在红尘中做一粒尘埃,而不是一个受万人敬仰的佛。 他的诗,曾让康熙都为之动容,那是一种心灵的纯净,尘世的唯美。希望你要好好读一下哦!!。 5.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用的.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你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土,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