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 国风 卫风 伯兮 伯 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远人的抒情诗。 朅(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背:北。指北堂。痗(音妹):忧思成病。 2.27号天天向上中北外女生的那句诗经中的名句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 国风 卫风 伯兮 伯 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丈夫久役不归,妻子怀念远人的抒情诗。 朅(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背:北。指北堂。痗(音妹):忧思成病。 3.带沐字的古诗句《幸凤泉汤》李隆基 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 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 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不重鸣岐凤,谁矜陈宝雄。 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淮阳公主挽歌》李乂 玉颜生汉渚,汤沐荣天女。 金缕化邙尘,哀荣感路人。凤凰曾作伴,蝼蚁忽为亲。 畴日成蹊处,秾华不复春。《高安公主挽歌二首》李乂 汤沐三千赋,楼台十二重。 银炉称贵幸,玉辇盛过逢。嫔则留中馈,娥辉没下舂。 平阳百岁后,歌舞为谁容。宾卫俨相依,横门启曙扉。 灵阴蟾兔缺,仙影凤凰飞。一水秋难渡,三泉夜不归。 况临青女节,瑶草更前哀。《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郑絪 高阁安仁省,名园广武庐。 沐兰朝太一,种竹咏华胥。禁静疏钟彻,庭开爽韵虚。 洪钧齐万物,缥帙整群书。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蕖。 同怀不同赏,幽意竟何如。《寄白学士》张籍 自掌天书见客稀,纵因休沐锁双扉。 几回扶病欲相访,知向禁中归未归。《杂曲歌辞•沐浴子》李白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入朝曲》李白 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 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 日出照万户,簪裾烂明星。朝罢沐浴闲,遨游阆风亭。 济济双阙下,欢娱乐恩荣。《沐浴子》李白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赠友人三首》李白 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 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 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谑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 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弊裘耻妻嫂,长剑托交亲。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 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李白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宿鰕湖》李白 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 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提携采铅客,结荷水边沐。 半夜四天开,星河烂人目。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读离骚经》贯休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死后尽为人。 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 千年波底色如玉,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即全胜和璞悬璃,垂棘结绿。 《览李秀才卷》贯休 香沐整山衣,开君一轴诗。吟当秋景苦,味出雪林迟。 经济几人到,工夫两鬓知。因嗟和氏泪,不是等闲垂。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贯休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和韦相公见示闲卧》贯休 刻形求得相,事事未尝眠。霖雨方为雨,非烟岂是烟。 童收庭树果,风曳案头笺。仲虺专为诰,何充雅爱禅。 静嫌山色远,病是酒杯偏。蜩响初穿壁,兰芽半出砖。 堂悬金粟像,门枕御沟泉。旦沐虽频握,融帷孰敢褰。 德高群彦表,善植几生前。修补乌皮几,深藏子敬毡。 扶持千载圣,潇洒一声蝉。棋阵连残月,僧交似大颠。 常知生似幻,维重直如弦。饼忆莼羹美,茶思岳瀑煎。 只闻温树誉,堪鄙竹林贤。脱颖三千士,馨香四十年。 宽平开义路,淡泞润清田。哲后知如子,空王夙有缘。 对归香满袖,吟次月当川。休说惭如揵,尧天即梵天。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贯休 至理至昭昭,心通即不遥。圣威无远近,吾道太孤标。 辛苦苏氓俗,端贞答盛朝。气高吞海岳,贫甚似渔樵。 庾亮风流澹,刘宽政事超。清须遭贵遇,隐已被谁招。 栗坞修禅寺,仙香寄石桥。风雷巡稼穑,鱼鸟合歌谣。 视事私终杀,忧民态亦凋。道高无不及,恩甚固难消。 大寇山难隔,孤城数合烧。烽烟终日起,汤沐用心燋。 勇义排千阵,诛锄拟一朝。誓盟违日月,旌旆过寒潮。 古驿江云入,荒宫海雨飘。仙松添瘦碧,天骥减丰膘。 似在陈兼卫,终为宋与姚。已观云似鹿,即报首皆枭。 尽愿回。 4.诗经《渔父》《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1]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2]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3][4]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5][6][7]诸书中亦反复的论证,认为是屈原作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5.诗经《伯兮》原文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伯:古代兄弟姊妹中长者为伯。妇女也称丈夫为伯。 朅:音切,英武高大,威武健壮的样子。 桀:通“杰”才智出众的样子。 殳:音书,竹制兵器,长丈二。 前驱:走在前面的将士。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 谖草:萱草,忘忧草 树:种植。 背:通“北”。古人以为指北堂。在北堂种植萱草。 痗:音妹,忧思成病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和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感情,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