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如何断句(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关于古诗断句的故事1、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这么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脸,秃子,于是找秀才理论去。 秀才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一字不差呀!”财主有苦难言。 2、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有家财主的豪宅刚落成,请祝枝山写对联。祝挥毫写了下面一副: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责怪祝枝山为何给他写这样不吉利的话,祝枝山笑笑说:“为什么说这对联不吉利呢?我念给你听吧!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这是大吉大利啊!”财主听了,啼笑皆非。 3、以前有一位秀才写了一则新年的贺辞,送给一位农夫,农夫不识字,很高兴的拿回去贴在门楣。邻人来看,其中有一位叫张三的,虽然读书不多,也懂得几个字,因为句子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经他一断句,农夫看了不禁大怒。 贺辞是这样写的: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仔大似家老鼠,个个死干净。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农夫怒气冲冲跑去责问秀才,秀才重新断了句,农夫才转怒为喜,高兴地回家。其断句方法: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仔大似家,老鼠个个死干净。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4、相传祝枝山某年除夕和书僮经过一个员外家,忽然听见婴儿落地的哭声,顺手便在大门上写下一副对联。大年初一,员外一开门,见到这副对联:今年真好晦气,全无帐帛进门,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孙。大呼不吉利,便找祝枝山理论。 祝枝山戏道:“你把句子断错了,应该这样念: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孙。”员外转怒为喜,忙设酒道谢。 5、从前有一个秀才家境贫寒,每天都想方设法到处混饭吃。秀才有一个朋友家境富裕,每当这位朋友家快要吃饭时,秀才就会去“拜访”,并以各种借口让朋友留他吃饭。这一天,秀才又去朋友家,偏巧突然下起雨来。 朋友想让他离开,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于是留了一张纸条,以为秀才读懂纸条上的意思,就会离开了。谁知朋友再回房间时发现秀才还在屋里,就问他为何还不走。听完秀才的解释后,朋友气得差点晕倒。 原来纸条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意思是说: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可是秀才将其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胡乱断句,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借口赖在朋友家蹭饭。 3.朗诵诗的技巧一、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1、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a)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b)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 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c)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 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a)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 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b)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 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3、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 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4、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 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 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a)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b)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c)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d)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扩展资料 一、诗歌朗诵准备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 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 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朗诵。 4.新诗分行断句的依据是什么古汉语是没有句读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指得就是在阅读古文时首先要学会断句.我国古代的学堂里,断句是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教授的.也就是说,断句不能说是专门的学问,却也是学问的组成部分.就是当今我们游历名山大川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契刻于木石之上的对联诗赋,需要得当的断句才能明白其含义.因此说,断句是非常之重要的,否则就会“惑之不解”. 现代新诗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分行断句的问题.有的人解决好了,使作品锦上添花,成为佳品;有的人解决不好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却使原本不错的作品狗尾续貂,令人遗憾.因此,坊间就有现代新诗无非是分行文字或者回车键的讥讽说法.实际的问题是出在了分行断句上.那么,在现代新诗的创作中,对于诗句的分行有没有明确的依据呢?有,又是什么? 有关讨论新诗断句方面的文章我还没有看到过.但是在阅读新诗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许多诗人的作品质地原本是很不错的.但在阅读的时候总会给人不是那么舒服的感觉,很是惋惜.对于创作新诗多年的诗人,断句不是什么问题.他们会依据创作时的情绪、内在逻辑、汉语知识以及借鉴、创新,将一首诗歌的诸多诗句,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分行并处置得当.当然,这需要现代诗歌学养和文字功力.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特别是初涉新诗创作的人来说,断句往往是妨碍他们发挥创作才能的绊脚石.本来很不错的诗意,由于分行不得当而让人遗憾.更有一些人因为对断句重要性的不理解,故意将完整的诗句断成词或词组,让人阅读如夜行,深一脚浅一脚,或者干脆如同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给人以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因此有必要将断句的基本依据强调出来,以利于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从而提高现代新诗的创作质量. 一、诗歌中的气韵是分行断句的依据 新诗发展到今天,诗歌的表现内容和技法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讲,这是前人无法想像和企及的.当代诗人对于汉字的挖掘,赋于了汉语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这是别的语言无法做到的.而这种独特的表现力首先在新诗中得到了实践和体现.对于成熟的优秀的诗人而言,诗歌就是汉语言的实验场.内在的情感思维驱使下,语言文字成为了诗人笔下的牛马走卒.对于这类优秀的诗人来说,不存在分行断句方面的问题.他们凭借语义与语感,根据自己情感思维的张驰缓急及诗意的逻辑,下笔如有神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首完整的诗歌样式.当然,这样的创作与他们的文学修养、诗学素养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关. 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完整的,它具有的气韵也是多方面的.诗、音乐、绘画、影视、雕塑、建筑、诗人的个性特征等等艺术元素都将在诗歌中隐含.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音韵美、思维逻辑美、形式美等等都将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和感悟,这就是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些艺术元素和特质及诗歌的美学呈现,都是在诗歌气韵的统领之下构筑完成.因此说,诗歌的气韵既是诗歌的内质也是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气韵是诗歌有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综合美. 二、分行断句要观顾到阅读能力 对于具有新诗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诗歌是需要理解和想像的文学样式.它不能够如散文、小说那样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人物事件的起因结果.它是对这些表像的高度提炼和加工,省略的、映射的正是读者需要理解和想像补充的.因此诗句的跳跃性、象征性、指引性、转折性等等构成了一首诗歌波澜起伏的画卷.诗歌创作者就要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安排字词和句式,使情感思维的表达呈现出层次感、丰富性及立体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创作的艺术空间作广泛而深入的美学观光和感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就这个问题,我曾经与诗人湘莲子讨论过.许多诗人的诗作是闪光的但就是进入不了读者的情感世界.我想这与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关,与诗歌的分行断句有关. 诗歌的分行断句看似形式的,其实是诗性的.。 5.用标点符号断句的诗句.例如: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凄草鱼绵,深思海,浪风吹浪,一层跃.半山腰里,趾扬起,一盏喜酒,笑青云.凄草鱼绵深思海,浪风吹浪一层跃.半山腰里趾扬起,一盏喜酒笑青云.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望天门山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