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媳妇之法诗经

1.诗经 国风 中写妻子为死去的丈夫入殓

你要找的诗歌是《诗经》中的《国风·唐风·葛生》

原文如下::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白话翻译:

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

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

诗歌赏析: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今人认为此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都是言之成理的。

2.诗经中讽刺父娶子妻的诗是什么

《诗经·邶风·新台》 新台有??,河水????。

① 燕婉之求,蘧篨不鲜。②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③ 燕婉之求,蘧篨不殄。④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⑤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⑥ 【注释】刺卫宣公筑新台强占儿媳的丑事。

①新台:台的故址在今山东甄城县黄河北岸,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 有??(音ci3此):鲜明貌。

河水:黄河。 ????(音米):大水茫茫。

②燕婉:燕,安;婉,顺。指夫妇和好。

蘧篨(音qu2 chu2渠除):鸡胸。一说蛤蟆。

鲜:善。 ③洒(音cui3催):高峻。

浼浼(音mei3美):水盛貌。 ④殄(音舔):善。

⑤鸿:蛤蟆。 离:通罹,遭受。

⑥戚施:驼背,一说蛤蟆。

3.诗经 大意是丈夫陪妻子回娘家,路遇采桑女,调戏之,回头才发现自己

诗名为:《列女传·秋胡戏妻》(即鲁秋洁妇)

《列女传·秋胡戏妻》(《即鲁秋洁妇》)原文: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若曝采桑,吾行道远,愿托桑荫下飡,下赍休焉。”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纺绩织紝,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泆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

《列女传·秋胡戏妻》(《即鲁秋洁妇》)译文:鲁秋胡新婚五日就去了外地当官,五年后返回家乡探望妻儿父母。路经一片桑林,看到一位风姿卓越的女子在采桑,不由心生淫念,上前用言语调戏采桑女,女子不被秋胡的谎言利诱,痛斥了鲁秋胡。鲁秋胡扫兴回到家中,才发现自己刚才调戏的竟然就是五年来一直含辛茹苦,养儿敬老的妻子,不禁满脸惭愧。秋胡妻看清了丈夫,再次深切的痛斥,并表明已经不能再与这样为人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为保名声贞洁,随即奔向村东的大河,纵身而去。

4.治《诗经》之法有哪几种

治《诗》之法,凡有数种:(一)以《诗》作史读者。

此当横考列国 之风俗,纵考当时之政治。〈汉书•地理志》末卷及郑〈诗谱>,最为可 贵。

按《汉志〉此节本刘饮。饮及父向,皆治《鲁诗〉。

班氏世治《齐 诗〉。郑玄初治 与 ,训诂多合,实为吾国最 古之训诂书。

最初言古韵者,本自 人;今日言古韵,可据之书,固 犹莫如 也。 (一)以为文学而研究之者。

当先读疏注,明其字句。 次考〈诗》义,观《诗》人发愤之由(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由作),及其作《诗》之法。

本文学,经学家专以义理 说之,诚或不免迂腐。然 之作者,距今几三千年;作 之意, 断非吾挤臆测可得。

通其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者,是为善读书。若如 今人所云:"月出皎兮,明明是一首情诗"之类,羌无证据,而言之断 然,甚非疑事无质之义也。

5.“反”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释

①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②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

③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⑤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

⑥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⑦反省。《淮南子·泛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

⑧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