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佛教诗经帮助人生看看这个 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大师 2.诗经和楚辞对于佛教有没有参考价值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诗词歌赋,学佛的人对这个东西也要远离。 问:第十四个问题,请问《唐诗三百首》算不算绮语?适合在网站的讨论区公开张贴吗? 净空法师答:古时候这些文艺作品,不但是诗、词、歌,乃至于戏剧,都守住一个大原则「思无邪」。所以它的内容,戏剧的内容,总的来说都是忠孝节义。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所以它是社会教育。中国人口多,幅员广大,没有那么多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民间所受的教育多半都是这些文艺表演。乡下,特别是妇女们,她们的伦理道德、孝悌忠信从哪里学来的?多半是从看戏里学来的,因果教育都从这里学来的。所以这些不仅是娱乐,它是教育,用娱乐的手段来教化众生。不像现在,现在这些娱乐把古人的原则破坏,现在是教人学坏,教人学暴力、学色情、学杀盗淫妄。所以社会会变得这么乱,把整个环境都破坏。我们现在懂得了,境随心转,今年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冬天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雪的地方没有了;不该下雪的地方、不该冷的地方,非常寒冷。这个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说这是自然现象。我们学佛的人懂得,人心的感应,心行不善招感这些自然灾害,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如何改变?从人心改变,断恶修善,这个地球也会恢复到正常、常态,不要有异态。 你问的诗词歌赋,学佛的人对这个东西也要远离。我们远公大师,这是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你看,当时谢灵运,这是大文学家,历史上很有名的,想参加他的莲社,我们远公大师拒绝,不准他参加。原因是什么?他喜欢诗词歌赋,这习气很重,他来会破坏道场气氛,不答应他参加,没进去。陶渊明不想参加,可是远公大师非常欢迎,但是他也没参加。这就是跟你问的意思有一点相接近。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回避,不要分心,把整个心都用在道上,用在《无量寿经》,或者用在《弥陀经》上,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决定有利。搞这些世间文学作品,混杂在里面是很大的障碍。 3.最近喜欢看有关佛诗经只类的东西`可以给我一些有关这些方面的文字佛经说:短短今生一面镜,前世多少香火缘。 红尘滚滚中的缘纷纭复杂,形形色色,说不清,道不明,人与人,人与事或人与物之间总会有一些命中注定。无法逃避的偶然机会,这种机遇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说穿了就是缘! 牵手是缘,回眸是缘,擦肩是缘, 同桌是缘,梦游是缘,生命是缘,亲情是缘,友情是缘,爱情是缘, 乡愁是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缘…… 你孜孜以求的缘,或许终其一生也得不到,而你不曾期待的缘反而会在淡泊宁静中不期而至。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有缘分的人是幸福的,没缘分的人是无奈的。 佛家有言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世间有多少人能有缘从相许走进相爱,从相爱走完相守, 走过这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漫漫一生呢?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沉浮;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罢了。 而在聚散离合之间,又充盈了多少悲欢交集的缘分。 本以为萍水相逢,缘起缘灭在一瞬间。而这瞬间又有多少能修到朝朝暮暮的缘分。 天地间万事万物原本就是有缘则聚,无缘则散。 缘聚缘散缘如水,有如清泉石上流;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怎堪不相逢! 有人信缘,惜缘,也有人随缘,逆缘。 缘是天意,分是人为。 有人结人缘,种善缘;有人了尘缘,修佛缘;有人今生有缘就期盼它天长地久,永不褪色;有人今生无缘,祈求三生来生缘。 芸芸众生,人海茫茫;时空隧道,宇宙沧桑。缘,“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分,仿佛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圆也好,碎也罢,一切都是逝水流年, 荣也好,枯也罢,一切都会随生随灭。 缘,将如花飞逝;分,将似烟消逝。 2。 彼岸花, 开彼岸, 花开不见叶, 见叶不开花, 花叶不相见, 生生相错。 —— 题记 他们都说,你我永不相见,生生相错,却不知,这是你我永生的相守。 我们曾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千年相伴,看尽人间尘缘,悲欢离合,生死轮回。 那日,佛说你们需入红尘。我向佛问我们的姻缘,佛闭目,“一生只得一面之缘。” 我问佛: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 前世一千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 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前世一千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 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 可是当真? 佛笑而不语。 我落于忘川彼岸,生在三途河畔,这里阴郁而凄冷。只有一座桥,和桥上那个年年岁岁都守着一锅汤的老人。 形形色色的人从我身边走过,走上那桥,喝下那碗中的汤,又匆匆走下桥去。 一些人走过的时候,我会听到缠绵的呜咽,生生世世的承诺,我恻然,而那桥上的老人却似什么也听不到,依旧平常的乘着汤,送于上桥的人。 日子久了,我才知道这桥叫做奈何桥,这老人,唤做孟婆。 我问孟婆,那响起的是什么声音?孟婆说,那是铭心刻骨的爱,铭心刻骨的恨,是人世间最没用的旦旦信誓。 原来,孟婆那碗中的汤,叫做孟婆汤,是可以忘记前世的,上桥的人喝下去,便会将这时间一切的恩怨情愁统统忘记……然后等待下一次的轮回。 我问孟婆,他是不是也会忘了我?孟婆不语。 我问孟婆,我什么时候会开花。孟婆说,到了开花只是便会开了。 我盼望着花开,盼望绽放最美的容颜,盼望着和他一生一次的想见。 孟婆看着我,叹一声,又要是秋彼岸了! 我疑惑。 于是,我知道了,春分前后三天叫做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做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 秋彼岸初来的时候,我惊异的发现自己绽放出白色的花朵,如霜,似雪,扑满了整个三途河岸。 孟婆说,有了彼岸花,这黄泉接引路不再孤单了。 彼岸花?她说的是我么?不,我叫曼珠,不叫彼岸。 一年一年,我在每个秋彼岸的时候准时绽开,一片片的。我终没有看到他来。 他终究还是来了,在我还没来得及绽放的时候,匆匆的来了。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拼命的叫他,沙华!沙华! 他似全然失去听觉,就这样匆匆走过,让我连他青衫的角也触碰不到。 我哭泣。孟婆冷冷的说,他不叫沙华! 不,他是我的沙华,三生石上的沙华。 在泪再也无法流出的时候,我开始沉默。 每年秋彼岸的时候,我依旧静默的开放,送过一个一个来来去去的亡魂。 一千年里,我看着他在我身边匆匆的过,没有停留,也没有看我一眼。 这一千年里,他却从没在我盛开的时候到来。 又一千年的时间在一开一落中开始,又走向结束,他变幻着身姿走上奈何桥,端起孟婆的汤。我的泪,流了又流,我的心,碎了又碎,我呼唤他:沙华,我是你的曼珠,你不记得了么?! 终于,在一个秋彼岸的时候,在我绽放了白色的花朵的时候,他来了,带着满身的风尘,一脸的憔悴,来到我的身边。 我曾以为他又会匆匆的过,匆匆的喝下那让他把我越忘越远的孟婆汤。然而,他走过我身边的时候,竟然放慢了脚步,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 只那一望,心中干涸的泪又如泉水般涌出;只那一望,便将心中数千年的积郁化作泪水;只那一望,万般的幽怨都如云散。 那个秋彼岸的时候,我开得格外鲜纯。 又是数千年的等待,数千年的一年一见,他每次回头的一望,都让我心里裂开一道深深的痕,一年一年…… 不记得这是多少个千年的相。 4.佛教经书想了解佛教,从哪部经书看入手呢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 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 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 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 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5.佛教 普渡众生 完整的诗经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6.应当怎样看佛经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 当然不是讲将自己点燃,其中有深意.如果你参懂了,估计已能懂佛经大部分意思. 我30岁看道德经时才能懂一半意思都不到,我当时的哲学水平在同辈中已是好的.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才参悟其中的许多道理.佛经那么容易看懂就不是佛经了.其实翻译过来的佛经大多数都翻得相当好.主要是学问深,难懂,文字方面已是用的最简明的了. 我觉得你不妨先读或.(上海佛学书局出的比较好.)这两本东西一下子就直指修心,可能比较适合理性的修法.以后该如何上进,看你自己.我不过是初学.只能说怎么多,这里善知识很多,问他们.。 7.求佛教诗经帮助人生看看这个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