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诗经的认知

1.对《诗经》的认识和理解一千字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

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1]《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 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 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 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2.求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反映古代人民现实生活的诗集,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是古代人民生活中真情实感的写照。

有的是男女情爱的;有的是春耕秋获的;有的是政治风波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都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发生在身边的事,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总是《诗经》的中心素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思想的变化,诗歌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完善,但《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是不可改变的。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3.对古诗词的认识300字

《水调歌·明月几》苏轼代表作,倍受赞誉喜欢.独具特色,脍炙口传世词篇.零七六苏轼贬官密州,四十岁政治志,值秋佳节,非想念自弟弟由内颇忧郁,情绪低沉,发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超现实遥想,虚飘渺幻想世界,表现非现实具体情.,词通月宫仙境想象,种极富神秘色彩探索思考,表现自思想矛盾与波折,体验与认识.种表现仅超凡脱俗,构本篇浪漫主义色调超旷飘逸风格. 片始明月几?酒问青.两句李白《酒问月》青月几?我今停杯问.脱化.举着酒杯询问青,月亮何?句充显露作者率真性情,隐藏着内痛惜伤悲.接两句:知宫阙,今夕何问内容,于明月赞美与向往情更推进层.明月诞候起现已经许,知道月宫今晚.诗想象定,所月才圆、亮.想看看,所接着说:我欲乘风归,恐琼楼玉宇,高处胜寒.想乘风月宫,怕凄凉,受住寒冷,何等奇特想象,表达词世与入世矛盾情.乘风归说明词世间满,归字神仙自喻味道,像本住月宫暂住间罢.欲恐显露词千思万虑思想矛盾.真谓奇逸笔.起舞弄清影,何似间?与紧密相接,写词月光翩翩起舞,影随舞,虽琼楼玉宇难比间幸福美.由脱尘入圣转喜欢间,起伏跌宕,写神入化。

..。

4.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浅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浩浩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学作品浩如繁星,文学形式丰富多采,如果按时期分,大致可分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金散曲,明清小说。

现在我试着对以上各种文体作一个粗略的介绍,因为水平有限,不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西汉刘向编辑,通行本一共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他作品也都承袭屈原作品的形式。

因为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声韵、风情物产等,故名“楚辞”。《楚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是在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出现的新形式。

称“楚辞体”,又称“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相传这种文体就是这位楚国大夫所创,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楚文化,其想象奇特,词句华美,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名作:《离骚》、《九歌》、《九章》等,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

其作品中的众多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

“楚辞这个名词可以作三层解释。首先,这是一本书的书名;其次,这本书所包涵的作品都属同一种文学体裁,而这种体裁就叫“楚辞”;最后,这种文学体裁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所以才叫“楚辞”。

下面我们按着相反的顺序来说明上面所提的三点。 (1)“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楚国是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地处南方。

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文化上,一向和北方的国家大有不同。楚国有它独特的宗教祭典,在祭典中使用了极其特殊的仪式。

这仪式中包涵了一连串的祭歌。这祭歌,原来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者在长期的积累下慢慢编成的;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楚国民族共有的文化成品。

后来,有些比较富有文学天才的楚国人(可能大部分是贵族),觉得这些民间祭歌很有意思,于是先是加以修改,改成更有文学气息的文字。然后,就用这些祭歌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种风气慢慢流传开来,就这样形成了“楚辞”这种文学体裁。从民间祭歌到文人手中的楚辞,这中间不知经历多少时间,不知有多少文人贡献了他们的心血。

但是我们知道,在战国的最末期(大约半世纪的时间),楚国产生了一批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士”,这种文士就用这种正在成长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与不平。甚至很可能,把楚辞从民间祭歌发展成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实就是他们所作的工作。

不管怎么说,在楚辞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贡献了最大的心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中,最有名气的人物,也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早的一个,就是屈原。

也可能,在所有当时不得意的文士中,他的遭遇最惨(最后投江自杀),而在完成楚辞这种体裁的过程中,他的成就与贡献也最大。因此,他也成为这群人中最著名的人物。

除了他之外,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宋玉、景差、唐勒等,都是屈原的后辈,时代要稍晚一些。 (2)“楚辞”正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的时代,楚辞虽然在楚国慢慢流行起来,但也只限楚国一地。

而且,当时恐怕还没有“楚辞”这个名称。这个正式的名字是在西汉初年形成的。

西汉初年,也有一些具有文学天才的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于是他们因遭遇相同,不免大为同情屈原。

他们读屈原的作品,模仿屈原的作品,宣传屈原的作品。于是,屈原和楚辞这两个名字就大大流传开来。

这个时候的“楚辞”才完完全全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全国流传起来。 (3)“楚辞”本书的编成------从西汉文帝、景帝时代,楚辞渐渐成名。

到了西汉中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刘向的,他奉命整理朝廷的图书。于是他把传说中属于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汉文人的模仿之作“包括他自己的”,编成了一本书,冠于“楚辞”的名字,这就是楚辞这本书了。

但是,刘向所编集的这本书的原始面貌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是东汉中叶一个学者叫王逸的所编的注解本。

这本书叫“楚辞章句”,意思是逐章逐句的解释楚辞。除了加入一篇王逸自己的作品以外,这本书所收的篇章可能大致和刘向的本子一样,只是次序有点调动罢了。

王逸的“楚辞章句”所收篇目按原顺序如下:离骚经第一 屈原;九歌第二 屈原;天问第三 屈原;九章第四 屈原;远游第五 屈原;卜居第六 屈原;渔父第七 屈原;九辩第八 宋玉;招魂第九 宋玉;大招第十 屈原或言景差;惜誓第十一 不知作者或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 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 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九怀第十五 王褒;九叹第十六 刘向;九思第十七 王逸。从以上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从离骚到大招都是屈原时期原有的作品,而从惜誓以下则完全是汉朝人模仿之作,这只是王逸及汉朝人的看法,未必正确。

根据古书记载,在王逸之前,已经有不少汉朝人注解过楚辞里的某些篇章(如离骚、天问),但现在我们都看不到了。不过,我们可以说,王逸的“楚辞章句”是对汉朝人注解的一次总整理,而不只是王逸个人的见解。

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王逸的书,我们仍然可以大致了解汉朝人对楚辞的看法。王逸章句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楚辞逐章逐句的。

5.如何认识《诗经》在我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6.如何认识《诗经》里的唯美古风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

“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

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7.淡淡你对诗歌的认识的作文300字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会为人类做很多事,比如:给人类做成纸张,挡泥石流,提供新鲜的空气等等,可是人类却不给我回报,只会做坏事,在我身上乱画图、乱摘叶子……可是,我喜欢小朋友围着我玩;热了就到树荫下乘凉,大家都很开心。

小鸟、无尾熊都是我的好朋友,啄木鸟是我的医生,帮我吃小虫,让我有健康的身体,我生长大一片大草原上,常常望着青天的小鸟,等它们带来消息,我梦想着如果我能飞,那该有多好,我总是喜欢作白日梦!不过有时候孤伶伶的,很孤单。冬天一来风一吹,我的叶子纷纷掉落,花儿枯了!冬天令我好孤单,没人陪我玩!等到春天来时,有很多被载过来的树,朋友跟我一起住,我们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了!我再也不会寂寞了!但愿有一天,小朋友还会来爬树,而且我不希望人类再对我那样不友善,应该对我友善一点才对吧。

8.诗经对现在中国人性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而言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从潺潺溪流入怀向奔腾万钧的情感起伏。生动地反应出周代社会自由、理性与文明的人文意识。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对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人文关怀,热爱人民、热爱自然、热爱自由奔放的生活是《诗经》一个不朽的主题。几千年来《诗经》文化对国人性格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行为的理性和正义等意识层面的建设上。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实现和谐共生,不因一己之利而侵害另一方,秉持有利共享、有难共担的做人准则;

——行为的理性和正义是指人既要注重行为本身的功用、利益、效率与成功。更要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行为理性与正义的原则为人生的意义及其认知世界提供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普遍理性”,即它既包含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正义、真理、进步、理想等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概念,又包含对自然科学的赞赏与肯定。

——可见《诗经》对国人性格的养成产生得是在和谐、理性两个意识层面的影响。

9.谈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二]汉赋 赋体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

赋这种文体是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长期交流、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

赋最早不是文学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而是作为诵读诗歌的意思出现,即“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的诵读。赋,就其内容起源于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在文体上则受楚辞的影响。

它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的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它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对于赋的形成立了头功的人当推荀况和宋玉。

荀况的《礼》、《智》等篇,与《诗经》中的雅诗一脉相承,以四言为主,但同时加进散文化的长句,借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加抒情的味道。宋玉的《风赋》、《神女赋》、《高唐赋》等作品,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保存《楚辞》的特点更多一些。

赋诞生以后,其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是贾宜的的《鹏鸟赋》和《吊屈原赋》的问世。二赋直接受屈原的《九章》、《天问》的影响,保留加“兮”的传统。

贾宜的作品就其表达的思想深度,就其内容和形式结合的完美,就其对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感受来说,荀况和宋玉都是无法比拟的。作为骚体诗,贾宜的作品已经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贾谊的成功说明赋这种文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前途,赋从战国后期诞生到汉代武宣时期走向繁荣的颠峰,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这个历程所用的时间,比诗歌、散文、词、曲等文学样式从形成到成熟所用的时间要短的多。

从上古歌谣到《诗经》的出现,差不多用了七八百年的时间;从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的出现到战国时期散文的百花齐放,也大体经历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即使是产生于唐代民间的词,到了宋代繁荣起来,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三百年。 赋为什么成熟的那么快,又为什么成熟和繁荣于汉代呢?首先是汉朝立国到武宣时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形成,为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大批有才能的作家出现在武宣时代,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以同一文学形式表现同一主题的第一个作家群体。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倪宽、孔臧、董仲舒、刘德、萧望之等就是这一作家群的佼佼者,并以自己的才华和作品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文学水平。

没有一种文学样式能像汉大赋这样,与最高统治者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赋本身是用来对统治者劝谏的,但在“奏赋”这种制度下,就决定了赋的“讽一劝百”的基本格调。

汉大赋有许多代表作家都由奏赋这种制度而和最高统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

他从吴客探楚公子的病起,写了八段文字,除了第一段外,以下七段写了七件事对楚公子进行劝谏,始靡终正。他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骈散相间的散体句式,构制了庞大的结构,是汉大赋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司马相如作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相如道: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司马相如作为一代文学宗师,把他摆在我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样式的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是毫不愧色的。杨雄是司马相如的成都同乡,他生活在西汉后期的成、哀、平三世,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国势的颓废,使他失去了司马相如那种创作的激情,同时增加了作品中劝谏的成分。

他的赋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而《解嘲》更是一篇抒发他政治上苦闷的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杨雄由于写赋而没达到政治上的成功,使他内心充满了失望。

他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发出了“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感叹。这不是他对自己赋作实践的否定,而是对自己的赋,“讽”没有听到反映,“劝”没有得到回报的一种沮丧心理的自白。

人们往往根据汉大赋所表现的内容而把它成为宫廷文学,并依此断言这种文学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其实不然,汉大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并不只限于宫廷一隅。

汉大赋的众多名篇确实是以皇帝为中心展开描写的。歌颂皇权是文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不可避免的。

汉大赋的作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表现,其中包括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族关系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只因为汉大赋描写了帝王这个中心,就冠以宫廷文学,显然是不合适的。

凡是历史上出现的文学样式,都是不会死亡的。但它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同新的文学样式相结合,在新的文学样式中获得新生。

时代的巨变必然推动赋的体制上的变化。作家开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大约从东汉末年开始,汉赋开始了三个方面的演化。

10.略谈对儒道思想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左右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 后世称为《诗经》.编成於春秋时代, 共305 篇, 举其约数, 故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 《雅》有《大雅》《小雅》,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产生於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有"采风"制度, 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 占《诗经》大部分篇幅的"风", 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据《史记》等书记载, 此书系孔子所删定, 近人多疑其说.《诗经》里有些诗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情况, 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精神,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 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 描写生动, 语言朴素优美, 音节自然和谐, 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 "毛诗"为古文诗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诗经》“七月”(翻风)是一首现 有力地揭露了奴隶主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实主义的诗作。它以鲜明的画百,退象地、抒发了人民内心的悲忿,表达了人民的愿 三现了西周奴隶们‘的血泪生活,深刻地揭 望和要求.《七月)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住 示了奴隶社会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伎者。

它以素描的手法,逼真、生动地再现 (七月》,由于时代久远,某些诗句的 了奴隶们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处讲,而 翻译,各不尽同,有的甚至出入较大。本文、且对于农桑瞧之事了解人微,非躬亲陇仅就《七月》中,个别忌思含混、有争执 亩、久于其迈韵劳动人民是不会有这样深诗句的…1.孔子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叫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什么 “思无邪”可以作三百篇的概括,孔子没有解释<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以作为“思无邪”的注脚。(虽然<经解>说的是学诗得来得的修养,自然也表现了他对诗本身的理解)然而三百篇中颇有不少激烈之作,并不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

要使三百篇都归之“思无邪”,就只有对诗加以曲解。 2.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作为一般原则,这些意见实在很有价值,但孟子实际运用时却颇成问题。《豳风·七月》云:“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啕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诉说农夫们为统治者劳动的辛勤。

孟子摘引后四句,作为“民事不可缓也”的论据,解释为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小雅·小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然顾之,潸然出涕”。

诗写东方被周人征服的人民,难禁繁重的赋役,顾望周道而潸然流涕。孟子摘取后四句,作为“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的说明 。这与子夏把绘事后素联及礼后于仁义是同样的逻辑。

3.传诗大师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先秦诸子中荀子引诗最多,大多是断章取义。

如〈〈齐风 乐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不管是按古人解释为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还是照今人理解为反映劳动人民繁重的劳役,诗所写的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但荀子在〈〈大略〉〉篇中解释为:“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把它当礼的正常行为。前文提到曾子所引<小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荀子在<臣道>篇中用在说明“仁者必敬人”的态度,比曾子所用离诗意更远。

如此断章取义,在<荀子>一书中比比皆是。再举一个例子:<小雅 裳裳者华>末章:“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这四句实紧承上章“我觏之子,乘其四路;乘其四路,六辔沃若”而来。左之右之者,无非是写之子驾驭技术高明,能够驰骋自如。

(有,通友,顺也,与宜同意)锂子在<不苟>章中竟解释为: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到了毛公训诂传,这四句更被训为“左,阳道,朝祀之事。

右,**,丧戎这事”,更是离题万里。其始作俑者,实为荀子。

4.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