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中览古的赏析,从题材,内容,意象,主旨,艺术手法,五个方面赏题材:怀古,具体来说是针对古越王宫殿遗迹产生的感怀内容:前三句写昔日越国的繁华盛景,正是勾践灭吴之后,帝王踌躇满志,将士衣锦荣归,宫女艳如春花,越宫处于欢乐、喧闹和繁华之中.最后一句诗人笔锋一转,急转直下,写到如今宫中唯有鹧鸪孤飞,暗示着古越宫人烟一无,垂杨衰草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意象:这里好像没什么典型意象啊……主要是鹧鸪?鹧鸪主要因其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了离别,牵起行人羁旅的艰辛痛苦和离别的愁绪悲思.不过这里没有离别,只是象征一种凄凉感,渲染衰败的气息和世事无常的悲凉气氛吧.主旨:诗人通过对越宫昔日将士锦衣、宫女满殿的繁华盛景的想象,与今日唯有鹧鸪孤飞殿上的荒凉衰败之景形成对比,鲜明突出地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感慨,和对于世事无常变迁、繁华不可长久,如流水般易逝的叹息.艺术手法:对比,想象怀古当然是要对比啦~就像我在主旨里写的“诗人通过对越宫昔日将士锦衣、宫女满殿的繁华盛景的想象,与今日唯有鹧鸪孤飞殿上的荒凉衰败之景形成对比”,前三句写繁华,最后一句骤然写荒凉衰败,则一种世事变迁、繁华流水的沧桑感和无常感骤然而出,对比越强烈,沧桑悲凉越突出,诗人的感慨与叹息也不言而明了想象:因为前三句的繁荣李白又没见过,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嘛~诗人通过生动的想象,勾勒出越国繁荣时期的歌舞升平之景,为下文的转折写如今的凄凉做了铺垫.。 2.哪些是常见的诗歌鉴赏题材(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 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 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 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 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很好地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 考生对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 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理解诗人写景所表 现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 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 里等,当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 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例如柳宗元的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首写景 诗。 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这首诗 的背景之后,我们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 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 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 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所以它既是写景 诗,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 (2)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我们鉴赏咏物诗,就要注意把握作 者在所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当然,有 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这就更 需要我们在解读时用心体味。 例如于谦 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就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 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 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 韵和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 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咏石灰就是诗人在歌咏自己光明磊 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⑶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 迈奔放、一往无前是主调(代表人物如高 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 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 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 现时代的风貌,考生鉴赏时应首先把握 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 的思想感情。 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 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 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 的丰富多彩。当然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 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 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⑷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 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考生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 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 样的情怀。这类诗词如果扩而大之的话, 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 由于“诗 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略 举一例简单说明。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 叙写——即事,阐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抒怀;后两句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全诗语浅情深,含蓄隽永。 (5)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 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或 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 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表现了作 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伤 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 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 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 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 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其咏史诗名 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 《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 仔细品味 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代表作品,对于鉴 赏同类别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 鉴赏咏史诗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 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 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 的目的)。 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或这个古 人的意图所在,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 段往事或这个古人的态度。 最后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诗句的题材有哪些诗歌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此处不再赘述。 您问的诗句题材,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古诗题材是分类,应该是一样的。希望我的答案对您有所帮助^_^ 4.【蒹葭名句赏析及主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主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5.古诗赏析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赏析:鉴赏一 文天祥纪念馆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7.【诗歌鉴赏小题1:示例: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 极目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符合原句内容,语言通顺,突出萧条即可。 2分)小题1: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盛开的春花反衬梁园的萧条(1分,前后两个要点,写出任一个即可得分)。这样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沉痛心情。 (1分,意思对即可)小题1:绝句 边塞(2分,每空1分) 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小题1从诗句内容角度理解和描绘画面。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小题2从诗歌写作手法角度赏析诗歌主题。 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小题3能够了解诗歌常识。 8.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边塞诗常见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