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凝在诗经了有什么解释吗即肤如凝脂 此词出自《诗经》《硕人》“卫风”中的一首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其意为:皮肤像凝固的油脂,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 中文名 肤如凝脂: 形容女子肌肤嫩滑如凝固的油脂 2.带婉带凝的诗词一、同时带婉带凝的的:婉婉凝相瞩——唐 权德舆 《杂诗五首》二、婉字:1、花气清婉——宋周邦彦 《绕佛阁》2、婉兮娈兮——先秦诗经 《甫田》3、燕婉之求——先秦诗经 《新台》4、清扬婉兮——先秦诗经 《野有蔓草》5、婉如清扬——先秦诗经 《野有蔓草》6、嬿婉及良时——汉苏武 《留别妻》7、婉娈有芬芳——魏晋阮籍 《咏怀》8、音节谐婉——宋姜夔 《鹧鸪天·辛亥之冬》9、婉娈潇湘——深唐顾况 《杂曲歌辞·游子吟》10、三月清明天婉娩——宋欧阳修 《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11、可惜年华婉娩——宋欧阳修 《摸鱼儿·卷绣帘》12、态婉仪闲——宋方千里 《蝶恋花·一搦腰肢初见后》13、独立江东人婉娈——宋贺铸 《凤栖梧/蝶恋花》14、秾艳娇春春婉娩——宋王采 《蝶恋花·秾艳娇春春婉娩》15、宋玉墙头婉婉香——宋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腊前雪里》16、流莺娇婉燕双飞——宋王之道 《江城子·新篁初上箨龙陂》17、翠袖携持婉有情——宋曹勋 《浣溪沙》18、春婉娩——宋范成大 《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19、婉娩光阴——宋辛弃疾 《苏武慢·帐暖金丝》20、春光闲婉娩——宋程垓 《菩萨蛮·平芜冉冉连云绿》21、便合机婉馆——宋葛长庚 《贺新郎·仙鹊梁银汉》22、听关睢、盈耳离骚婉——宋赵以夫 《贺新郎·葵扇秋来贱》23、两年婉婉席上——宋李曾伯 《水调歌头·薄酒长亭别》24、莫是羊家张静婉——宋蒋捷 《蝶恋花·我爱荷花花最软》25、岁华婉娩——宋无名氏 《导引·岁华婉娩》26、依然音调清婉——宋无名氏 《水调歌头·阿谁煎凤髓》27、算婉画崇台——宋无名氏 《木兰花/玉楼春》28、更子舍、新归婉淑——宋无名氏 《贺新郎·喜动神仙屋》29、娩婉踌躇——宋无名氏 《惜奴娇·楼起霄宫里》30、婉谋曾是回钧轴——宋石孝友 《满江红·且转桐阴》31、婉娈柔童子——魏晋陶渊明 《杂诗 其四》32、婉娈名山——汉嵇康 《四言诗十一首 其十》33、驾八龙之婉婉兮——先秦屈原 《远游》34、婉若游龙——魏晋曹植 《洛神赋》35、婉如清扬——魏晋曹丕 《秋胡行》36、婉娈西路——魏晋曹摅 《答赵景猷》37、婉彼佳人——隋佚名 《淳化乡饮酒三十三章》三、凝字:1、竟无语凝噎——宋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2、水泉冷涩弦凝绝——唐白居易 《琵琶行》3、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 《琵琶行》4、皓腕凝霜雪——唐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5、缓歌慢舞凝丝竹——唐白居易 《长恨歌》6、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7、凝恨对残晖——唐韦庄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8、正恁凝愁——宋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9、脸红凝露学娇啼——宋晏几道 《临江仙·长爱碧栏干影》10、塞上燕脂凝夜紫——唐李贺 《雁门太守行》11、月冷霜华凝——唐白居易 《长相思》12、长爱碧阑干影芙蓉秋水开时脸红凝露学娇啼霞觞熏冷艳云髻袅纤枝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去年花下客今似燕双飞 ——宋晏几道 《临江仙·长爱碧阑干影》13、有个离人凝泪眼——宋张先 《蝶恋花·临水人家深宅院》14、去时梅萼初凝粉——宋欧阳修 《玉楼春》15、云欲凝——宋欧阳修 《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16、十二月严凝天地闭——宋欧阳修 《渔家傲·十二月严凝天地闭》17、春睡香凝索起迟——宋苏轼 《南乡子·冰雪透香肌》18、寒玉细凝肤——宋苏轼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19、清香凝夜宴——宋苏轼 《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20、火云凝汗挥珠颗——宋苏轼 《菩萨蛮·火云凝汗挥珠颗》21、颗珠挥汗凝云火——宋苏轼 《菩萨蛮·火云凝汗挥珠颗》22、凝然点漆精神——宋苏轼 《临江仙·谁道东阳都瘦损》23、不尽秋香凝燕寝——宋向子諲 《浣溪沙》24、黄云凝暮——宋秦观 《满庭芳·碧水惊秋》25、香靥凝羞一笑开——宋秦观 《浣溪沙》26、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宋秦观 《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27、雪暖酥凝——宋陆游 《沁园春·一别秦楼》28、暮云凝碧——宋辛弃疾 《满江红·落日苍茫》29、为徙倚、阑干凝伫——宋辛弃疾 《贺新郎·高阁临江渚》30、凝墙粉谢香腮——宋无名氏 《临江仙·爱日新添春一线》31、最是凝情——宋无名氏 《点绛唇·昨夜寒梅》32、潋滟光凝盏面——宋无名氏 《满庭芳·五斗相逢》33、凝酥弄粉宋无名氏 《沁园春·我善观梅》34、落花凝恨夕阳中——宋无名氏 《鹧鸪天》35、凝作山堂佳气——宋无名氏 《水调歌头·一线添宫绣》36、燕寝凝香朱两幡——宋无名氏 《沁园春·奏捷淮堧》37、香凝燕寝——宋无名氏 《沁园春·皂盖朱幡》38、混俗凝然不染——宋无名氏 《满庭芳·一向沉空》39、内黄处白结凝酥——宋无名氏 《西江月·水火运来周岁》40、为谁凝伫——宋岳珂 《满江红·小院深深》。 3.诗经 蒹葭大家都知道“露是液化形成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可是古人不知道啊,他们又没有学科学。,所以他们看来,美丽而晶莹的露珠在 漫漫的寒气中凝结成了霜。 这两句的大意: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 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其实就是环境渲染,达到表现等待之人的内心焦灼。 lz不必和这个较真。 说实话,个人觉得《诗经》比《论语》那些个典籍好看多了,比较简单的。 嘿嘿,因为里面很大部分都是讲古人开放的爱情啊、野合啊,求子风俗啊什么 的。很有趣。古人比我们开放多 了。O(∩_∩)O哈哈~扯远了,当然也有很正经 的讲宗族啊,祭祀啊,国政啊等等。 读了以后你会发现,现在的小说灵感绝大多数源自《诗经》,尤其是金庸啊,琼 瑶奶奶啊,譬如《天龙八部》木婉清的名字:《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4.诗经《蒹葭》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原文: 蒹葭 【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蒹葭 5.诗经蒹葭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说河水阻隔,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且道路险阻弯曲,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故终受其苦,而人慕而思见之,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可以是功业、杨任之、理想、前途,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且跻’、‘且右’,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今人蓝菊有,展现一幅河上秋,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 “宛在水中央”一句。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如梦幻泡影;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 霜者;从“道阻且长”,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伊人”即“贤才”:“征求逸隐不以其道,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应作如是观,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切有为法、可望难即的爱情,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友人、情人,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樊树云,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相思之所谓者,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写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道阻且右。溯游从之,但结果是渺茫的,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从“在水一方”,漾漾于文字之间,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到“在水之湄”,其情益坚。故曰“未晞”。 如露亦如电,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 秦风共十篇。求不得苦,爱别离苦;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深秋清晨,秋水森森。”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宛在水中沚(zhǐ)。 译文 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怨之,哭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不由喜之,叹之,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说河水阻隔,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且道路险阻弯曲,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故终受其苦,而人慕而思见之,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可以是功业、杨任之、理想、前途,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且跻’、‘且右’,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今人蓝菊有,展现一幅河上秋,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 “宛在水中央”一句。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如梦幻泡影;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 霜者;从“道阻且长”,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伊人”即“贤才”:“征求逸隐不以其道,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应作如是观,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切。 6.静女诗经 阅读理解客观看待全诗内容,它确实是—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农村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好诗,内容健康向上,感情朴实真挚。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纵观全诗,不假比兴,敷陈其事,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地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全文篇幅虽短,容量却大,令人惊叹于作者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