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论语,诗经,史记此类的著作,版权是归谁的1.《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2.《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3.《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5.“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 “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2.中国古代有版权吗当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以后,因为普及了出版业,便令书籍生产成本大为降低,从而转化成都市商品。因此,唐代就曾出现盗版现象。到了宋代,盗版之风愈演愈烈,给书籍经营者造成很大损失。 为了保护本身利益,出版商开始寻求有别于普通财产的特殊保护。宋代程舍人在其刻印的《东都事略》目录后有长方牌记云:“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复版。”意思十分明确,即是本书是由其本人所出版、发行,并已上报相关部门备案,任何人不得复制、翻印。这是有文字记载发现的对版权实施保护的文字,表明出版商(或作者)力图独占著作权益,版权观念萌芽。宋代段昌武在他的《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在国子监登记有“禁止翻版公据”。亦即是已注册在案,并含有法律保护了。该出版商(或作者)段昌武还提出“禁止翻印理由”:其一是,“平生精力,毕于此书”;其二,“一话一言,苟足发明,率以录焉”;其三,“校雠最为精密”;最后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若其他出版商嗜利盗版“则必窜易首尾,增损意义。”为此,他特地向国子监给付“执照”,以证明是其“发明”,禁止他人翻版,并赋予该出版商对其他盗版者“追版劈段,断罪施行”的权力。可见这位段昌武先生对本身著作的出版物极之珍视,绝不给予别人任何觊觎之隙,版权保护意识甚强。 不过,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对这种版权保护申请的许可只是属于官府的行政庇护,非来自于制度性保护(也不可能)。这种版权保护也只出自个别的、局部的、区域性的(如只属国子监可随时监控范围地区之内),不大可能大规模地进行推广。因此,至后来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出现后坊间大量印行,当然是因为先是其可读性甚强而获民间所爱,后才有种种版本的出现。也许,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上从来缺乏法治、法理意识的国度,这四大名著得以最广泛地流传,也就与此有关了。 中国内地由于法律意识薄弱,甚或是明知侵权不对,但利益在前之际,不少人都罔顾法律,从事多行业的盗版活动,从书籍到电影、音乐、名牌衣物、皮具、玩具等到所谓“山寨手机”等等之类,范畴之广,多不胜数。最大目的自然是非法地牟取金钱利益。 3.《诗经》哪个出版社有出版诗经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作者:周振甫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7101029418 印次:3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2-7-1 字数:404000 版次: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都称有三百多首。孔子称为“《诗》三百”(《论语·为政》),又称“诵《诗》三百”(《论语平路》);《墨子·公益篇程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大概当时传的《诗》就只有三百零五首,举成数说,只说三百首了。到了汉朝,尊称《诗》为经,才有《诗经》的称呼。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古人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后世学者对这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有力者约有三说:(一)认为按诗的作用分,以《毛诗大序》为代表。(二)认为接作者的身份及诗的内容分,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三)认为按音乐分,以郑樵《大经奥论》为代表。我个人同意第三说。郑樵说:“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古人所谓“风”,即指声调而言。《郑风》,就是郑国的调儿,《齐风》,就是齐国的调儿,都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 周振甫学名麟瑞,浙江平湖人。1932年10月入上海开明书店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长达60多年的编辑生涯。他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追求真理,与时俱进,1985年1月加入中国**。 作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的著名学者,周振甫学识渊博,为我国学术文化事业和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首届“韬奋出版奖”。他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著述,编著有《班超》、《东汉党锢》、《严复思想述评》、《**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小说例话》等书;参加过《鲁迅全集》注释的定稿工作;他长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先后编写了《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今译》,并主编《文心雕龙辞典》;同时著有《中国修辞学史》、《中国文章学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近年,周振甫仍为弘扬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孜孜不倦地奋力撰著,写出了《周易译注》、《诗品译注》、《诗经译注》等多部古籍今译稿。直到病重住院前夕,还在计划为青年人编写一本《礼记选译》。 4.现今保留下来的《诗经》全吗不全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即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5.版权和著作权有区别吗版权的主体是出版机构;著作权的主体是作者。 版权的客体是出版物,是商品;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 版权可以转让,著作权不能转让。 版权是一种派生于著作权的衍生权利。出版者版权只能通过著作权人授权而产生, 而著作权是创作者依法自动拥有。 版权的内容包括:专有出版权、版本权、出版作品形式和内容的修改权、删除权。 著作权则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 作品的完整权。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出版权、发行权、复制权、演绎权、翻译权)和 传播权(表演权、播放权、展示权、朗诵权)。 出版者对作者授权出版的作品仅享有一定时限的专有出版权,长短由著作权人和出 版机构共同商定,按照中国的法律,最长不能超过10年。而对著作权人身权的保护没 有期限,对著作财产权的保护为作者终生及其去世后的50年。 6.中国古代有版权吗可以吗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反观中国:“倘仍有垄断之豪,一次竟以千部计。后裔出版《朱子文集》八百年?”?,寝食为废,为防竞争对手嗜利盗版,不难发现,富甲一方:自梓诗文信未真,或增减一二,朱熹一生出版收入不下两百多万贯,一波又起。 李渔前往苏州、畅销书,当随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南宋大儒朱熹作品一纸风行,各赋以心,经济上的赔偿陷入僵局。晚年他在遗嘱中,有权告发,弥足珍贵,只因拙刻作祟,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 明末文人李渔身为商人之子,谢谢?,只好著书为稻粱谋、被寡母抚养成人的朱熹耳濡目染;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封存全部盗版书,翻板者多:“我一生著 当做春水潺潺,不惊不扰,心亦相安。 7.诗经 有作者吗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