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诗性美

1.怎样理解《诗经》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

到灿烂的中华文化,说到中国的艺术,人们不得不想到诗歌。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个名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开始学背书便是从背诗开始,孩提时,我们背唐诗;稍大一点了,我们便背《诗经》,背宋词,背《楚辞》、《离骚》……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杨柳岸晓风残月”;背“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不管理不理解,先背下来,以后的日子里,漫漫人生路上再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品读诗里的春夏秋冬,体会词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用“诗性民族”来形容中华民族,说中华文化是“泛美文化”。

虽然我们对这些习而不察、用而不知,但这些评断确已形成,自有它的依据,并非凭空产生。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

从“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次,是因为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

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不管是水面上的渔歌互答,还是林樾中的樵夫高歌;是山坡上采茶女的放声清歌,还是草地上牧童的低吟浅唱,他们所唱的,所歌的都是诗。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都会从中体悟到另外一种境界。

这些优秀的诗歌往往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使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思想为之开阔。这样的好诗,我们百读不厌,每次读诗都会获得新的感悟,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第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

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

第四,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也没有使艺术沦为科学或体育。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戏曲,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中国人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懂得如何孕育自己的情感,不去追求时空的真实幻觉;懂得如何利用程式化的规则和虚拟化的手段将舞台和道具都变成表演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不追求简单的对称和机械的构图,而是懂得如何处理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的文章里有诗,小说里有诗,戏里有诗,歌里有诗,画里也有诗;就连园林的山石上,亭子的匾额上,高墙、院门上都是诗。

中国古代的士大。

2.什么是诗性美

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诗性的三美。

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 、韵律感。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会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笔 触细腻、语言清丽 (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 、婉转曲折的在文中 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

语言美:文中的词汇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质朴清丽,使人感觉特别清新、自然 , 而且文中多处运用艺术手法。

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王国维 在 《 人间词话》中曾写道:“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更是 “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 ”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

3.怎样理解《诗经》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

到灿烂的中华文化,说到中国的艺术,人们不得不想到诗歌。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个名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长大的,我们开始学背书便是从背诗开始,孩提时,我们背唐诗;稍大一点了,我们便背《诗经》,背宋词,背《楚辞》、《离骚》……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背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背到“无边落木萧萧下”;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杨柳岸晓风残月”;背“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不管理不理解,先背下来,以后的日子里,漫漫人生路上再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品读诗里的春夏秋冬,体会词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用“诗性民族”来形容中华民族,说中华文化是“泛美文化”。

虽然我们对这些习而不察、用而不知,但这些评断确已形成,自有它的依据,并非凭空产生。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

从“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其次,是因为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

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不管是水面上的渔歌互答,还是林樾中的樵夫高歌;是山坡上采茶女的放声清歌,还是草地上牧童的低吟浅唱,他们所唱的,所歌的都是诗。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都会从中体悟到另外一种境界。

这些优秀的诗歌往往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使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思想为之开阔。这样的好诗,我们百读不厌,每次读诗都会获得新的感悟,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第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

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

第四,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也没有使艺术沦为科学或体育。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戏曲,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中国人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懂得如何孕育自己的情感,不去追求时空的真实幻觉;懂得如何利用程式化的规则和虚拟化的手段将舞台和道具都变成表演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人不追求简单的对称和机械的构图,而是懂得如何处理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的文章里有诗,小说里有诗,戏里有诗,歌里有诗,画里也有诗;就连园林的山石上,亭子的匾额上,高墙、院门上都是诗。

中国古。

4.诗经的抒情性审美特征表现在哪

一.诗人们成功地借助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兴”是《诗经》最显著的艺术手法,它是诗人主观之“意”见之于客观之“物”的重要途径,是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如《魏风·硕鼠》中把奴隶主贵族比成老鼠。《邶风·新台》中,诗人把强占儿媳的卫宣公比喻成癞蛤蟆。《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给后面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见的伤感创造了萧瑟气氛。《周南·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给后面的内容创造了和睦欢快的气氛。

二.重章复沓手法的应用。一首诗由几章组成,而章与章之间只是变动少数几个字,比如《伐檀》、《硕鼠》、《蒹葭》、《黄鸟》、《君子于役》等等无不如此,通过反复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诗篇增强了抒情性和感染力。

三.,《诗经》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如:关关、坎坎、萋萋、霏霏;大量的双声词,如参差、踟蹰、雎鸠、辗转等;大量的叠韵词,如窈窕、崔嵬等,读起来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

5.诗性美的那三点是谁说的啊

这个问题要追溯到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格律诗运动。

那是由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领导的,他们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试图以此扭转初期新诗自由散漫的潮流,使新诗有一定的形式规范,把作为古典诗歌精华的音韵承续下来,同时巩固新诗的地位,把新诗创作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形式原则,即所谓的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三美”主张。

但是新诗的格律是以古典诗律为隐含的对比对象的,就连他自己的格律方法也较多的取自西诗的音律。所以,对于新诗格律化太过“形式主义”的批评显然是误解了闻一多的本意。

徐志摩与闻一多同属“新月派”,志同道合,深受其“三美论”的影响。他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诗人的责任便是发现、创造完美的新格式与音节;一首诗是一个有机整体,“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他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他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6.何为诗性美感

音乐美、词藻美及意境美是诗性的三美。

音乐美:重点也就是节奏感 、韵律感。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会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笔 触细腻、语言清丽 (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 、婉转曲折的在文中 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

语言美:文中的词汇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质朴清丽,使人感觉特别清新、自然 , 而且文中多处运用艺术手法。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

王国维 在 《 人间词话》中曾写道:“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 我之色彩。 ”更是 “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

”作者在文中情景的交融是全文的一个升华。

7.关于“诗经中的人性美”急用

人性之美,首先就是诗经中爱情的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大家心中纯洁的圣地。古老的《诗经》能够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我想其必然有促动我们心灵的地方。

下面我们逐一来品悟三首诗歌中的美好爱情,美好人性。《关雎》男子爱慕的女子形象:关键词: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文静美好(外在)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勤劳善良(内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通晓音律(内涵)(3)小结从诗歌中我们明白了:女子应该文静美好、勤劳善良,如果女子能够通晓音律就更好了。

男子应该追求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女子才是男子的良偶。《蒹葭》(1)爱情故事(2)分析男主人公是如何追求所爱慕的女子的,以及男主人公的形象。

关键词:从追求过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追求过程可以发现:即使多次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不曾放弃,表现了男子的不畏艰难、坚贞不渝。从追求结果: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从追求结果可以看出:男子和爱慕的女子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正因为这段相差不远的距离,使我们明白距离使爱情产生美,有时得不到的往往更显得珍贵和美丽。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另一点:男子在追求的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却最终和爱慕的女子在一起,我们没有读到他的怨恨,读到的依然是爱情的美——爱情的距离美、朦胧美,这说明男主人公具有一种理性的、宽容的胸怀。

《木瓜》(1)阐述爱情故事(2)从这首诗歌中你又读到了什么样的爱情呢?关键词: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相互回报、相互关心(板书)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珍惜情意四、小结:《诗经美 人性美》爱情是人们心中的纯洁圣地,愿你如关雎女子般文静美好、勤劳善良;爱情是人们心中的一颗朱砂痣,愿你如蒹葭男子般不畏艰难、坚贞不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愿你们如木瓜中人儿般相互回报、珍惜情意!从《诗经'国风》爱情诗中解读古代的女性,我们发现,其身上张扬的强烈的人性美令人怦然心动。爱情崇高而永恒,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爱情是人世间最令人神往的一种纯洁的情感,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也便成了美好人性的具体体现。

8.简析《关雎》诗句意境美

简析《关雎》诗句意境美: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练习

略 (1)①牵强附会无法解读《诗经》的美学生命,它的解读需要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②不仅语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满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

(2)①吟咏既久,自然就能领悟;②以诗化的语言诠解《诗经》,在不经意间实现诗意的转换。 (3)《诗经》的白话语言妨碍今人对诗境的领悟;翻译将对诗意的表现造成伤害。

(4)AB(A.作者认为“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B.文中的“王开林已经把自己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指的是王开林深入领悟诗作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