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诗经有哪三种描写的手法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2.诗经的写作手法【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3.写作《诗经》的背景是什么《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比较公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确定的。 《豳风》中的《东山》、《破斧》据记载是反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四到三年左右(前1113~前丨112年)。 《诗经》中最晚的诗是《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 据《左传》记载,陈灵公**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年),相当于春秋中叶。 也就是说,《诗经》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由许许多多诸侯国统治着。 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或者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乐工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乐工们是伺候贵族的,搜集的歌谣自然得迎合贵族的口味,平民的作品往往必须经过乐工们的加工后才会入选。除了搜集的歌谣以外,乐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当时还有这样一种风气,臣下想要劝谏或者赞美君主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作了诗献给君上,让乐工唱给君上听,这就是献诗。乐师们保存下这些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4.诗经的写作手法【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