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取材范围

1.《诗经·采薇》共有多少篇,分为哪三部分

【名称】《诗经·小雅·采薇》(全名) 【年代】先秦 【体裁】四言诗 【出处】《诗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诗经中的15国风分别是那些地方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3.唐诗用典取材怎么样

唐代诗歌由于其取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其用典自然也是无所不包。

杜甫说“为人 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两句三年 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更是有“推敲”的故事被后人 传为佳话。唐代有很多诗人是很讲究用典的,到了后来 的韩愈、孟郊一派诗人,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

讲用 典,使得这一派诗人所做的诗歌用典骤然增加。到了晚 唐的李商隐更是讲究用典,他的诗歌之所以会使很多人 感觉晦涩难懂,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诗用典过 甚的缘故。

本部分介绍唐诗中一些典故的来历,其中涉及唐代 社会甚至我国古代社会的各个侧面,撷取有代表性的历 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加以介绍。

4.《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异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从先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歌唱的,它是贵族祭祀宴乐的产物.就其普遍的四言诗格式来看,它明显是为了适应编钟之类的打击乐器而编纂的. 然而如果单纯从内容上看,诗又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而作,国风是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歌,在它描绘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处的环境的复杂.但是这里所谓的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群体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在描述的内容上除七月以外又很难看到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因此从广义上说,这类作品可以归结到社会性的群众性的创作;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颂诗对于研究西周乃至商代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在文学成就上它就远远不能与国风小雅媲美. 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是抒情诗,它不重视人物的塑造甚至忽视事件本身,它传达出来的是作者对于社会、感情的认识,或者只是一种文学性质的悲天悯人.在居于其中大部分的爱情诗里,我们看不到像同时期西方和印度诗歌中的长篇叙事,它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歌颂,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情感表达.这对我们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之后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抒情诗一直是文学发展的主线. 从诗经的取材来看,它又具有显著的现实主义色彩.诗经几乎包含了当时所能囊括的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它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使其脱去神话传说的外衣,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对下层人民的文学性的关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使人们的视线从权利和斗争中稍微分散了一些.我们不能说诗经的主题内容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暴政,但它却给了后代文人一个这样的传统,使我们的后世文学不至于过多的沉沦到美学的狭小范围内,从而对诗歌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个界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于社会责任的多分强调,也阻碍了文学关于情感的自由表达,抑制了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但是诗经的抒情又不像现代西方歌剧那样热情奔放,它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它不是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也使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当我们现在读诗经,甚至已经想像不到它当初作为世俗歌曲的载体,而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另外,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而作为诗经的传承,汉乐府在继承它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在多个方面对它进行改进发展. 汉代的主流文学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与诗经的相似之处都是作为民间的创作而存在,是非主流的文化.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有着更多的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乐府诗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它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是非常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篇目中描述的景象已经不能仅仅从抱怨上做出解释,它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控诉,更在《东门行》一诗中把这种控诉直接转化为反抗,这是在诗经中所看不到的.汉乐府民歌第一次把它具体而深入地反映出来,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其次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却也使叙事诗在文学题材发面占据了一个位置.而且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

5.家中新添一名侄女 姓王求好听的四字名字 最好是从楚辞,诗经中取材

笔者不才,对于开头提到的四本书也略有涉猎,通读下来,诗经和楚辞适合取名的更多一些——古人多是单名,现在人口多,单名容易重复,最好取双名——特整理于此。

本文写诗经,以女名为主,因为过于古典,现在看来可能比较土><。楚辞部分,待有空另开一篇。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蓁蓁,茂盛貌。 2、燕飞。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

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

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

《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

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

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

《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

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

《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

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

《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

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

《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

《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

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

《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

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德音:美好品德。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

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

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 26、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

婉:美丽。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 27、琼华。

《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

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

《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

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

《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

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秦风·终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