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是源流

1.谁能帮我了解下诗经序的考辩源流

诗的起源和《诗经》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

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

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

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

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

“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

诗又称“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

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

它大意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

它来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还有一些古歌谣的零篇碎句,真伪难辨,研究价值不大。

幸运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

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风诗 风诗也叫国风。

“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

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将它分为三小类。

(1)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易发生种种纠葛,引起感情波澜,《国风》中这类诗最多。如《卫风·木瓜》(括号内是今译文字,下同): 投我以木瓜, (你送我一只木瓜, 报之以琼瑶。

我赠你一块佩玉。 匪报也, 不是简单地报答呀, 永以为好也。

是为了永远相爱呀。) 这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赠私物以表示爱情的情景十分相像。

又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钧〕,(在田野猎获一只香獐, 白茅包之。 用白茅草把它包起来。

有女怀春, 有个姑娘想出嫁, 吉士诱之。 小伙向她去求爱。

林有朴樕〔sù速〕,林中长满小树, 野有死鹿。 田野有只死鹿。

白茅纯束, 用白茅草把它捆起来, 有女如玉。 美丽的姑娘招人爱。

“舒而脱脱兮, “从容地悄悄地来吧, 无感我帨兮, 不要扯动我的佩巾, 无使尨〔máng忙〕别让你那长毛狗 也吠。” 乱叫。”

) 年青的猎手猎获一只鹿,这是能干的表现,很容易博得女孩子的倾慕。女孩子显然接受了青年的求爱,但警告他要规矩些,别莽撞,别让狗叫,以免引起旁人的注意,表现了女孩子初恋时的羞涩和细心。

《诗经》中还有的诗写了失恋的感情,如《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 (那个狡黠的冤家呀, 不与我言兮。 不再同我说话啦。

维子之故, 就是因为你的缘故, 使我不能餐兮。 害得我饭都吃不下啦。

彼狡童兮, 那个狡黠的冤家呀, 不与我食兮。 不再同我吃饭啦。

维子之故, 就是因为你的缘故, 使我不能息兮。 害得我觉都睡不着啦。)

两个人不知为什么闹了别扭,男的赌气不理,姑娘便着了急。诗用姑娘的口气,依恋、疼爱的感情溢于言表。

婚姻。

2.从《诗经》所表现的先民生活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看中华文化源流的

产生《诗经》的社会基础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

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宰我曾问孔子何谓鬼神,孔子回答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并且进一步解释:"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官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返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礼记·祭义篇》)以此了解《诗经》中的颂诗、雅诗,便可以得其要领。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摘自:/view/15078.htm

3.诗经简介,文学常识

311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1]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怪”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4.诗经是什么诗歌的创作源泉

在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程中,诗歌无疑是备具华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完备形式,甚至成为整个诗歌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

这一文明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先秦诗歌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诗歌的繁盛,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

那么,自有诗以来至唐诗之前,诗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是怎样的变化使诗歌逐渐展现出唐时的风貌? 一、诗歌形式的演变 (一)五言诗的出现与定型 作为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形式来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这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唐诗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五言诗最早为当时民间流行的五言歌谣,如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诗,有五句为五言,成帝时长安流传的歌谣《尹赏歌》《邪经败良田》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其中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虽为长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见在民歌中五言句的应用已趋成熟。这种五言歌谣虽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当时文人创作的并不多,乐府诗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杂言诗。

直到东汉,才开始有较多的文人创作五言诗,如班固、张衡、秦嘉等。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则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而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对后世文人如曹植、陆机、鲍照等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五言诗的大量创作并最终取代四言诗而基本定型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这种自觉表现在:一、作家主体自身的自觉;二、对五言、七言诗规律的把握。(2)这一时期,一方面文人主体意识觉醒,个人意识开始介入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对五言诗、七言诗进行了大量自觉创作。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3).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其时的建安七子对五言诗的创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诗歌题材的开拓,这在后面将会讲到。

作为文人创作,邺下诗歌使五言诗第一次获得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新声起于邺中”(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邺下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正在进行着汉诗走向近体诗的历史大转变。

在这之后,五言诗的创作明显增多而渐趋成熟,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全为五言;陆机的《拟古诗》、左思的《咏史》、刘琨的《扶风歌》、郭璞的《游仙诗》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钟嵘《诗品序》)。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自成风格,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

到南朝,五言诗则真正取代四言诗,成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独立文学样式。经过南朝诗人的努力,特别是齐梁时期“永明体”的兴起与发展,讲究声律与对偶,符合近体格律的律、绝形式,已经产生并被普遍运用,出现了不少基本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如谢朓的《离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

离堂华竹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

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这首诗除个别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诗。

而这时的绝句,不仅已经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编《玉台新咏》,卷十基本选录绝句,明确称呼的就有《古绝句》四首,所选诗皆五言四句,其风格、意味已与近体绝句无大差异,如陶弘景《诏问山中向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歌发展到这时,虽然声律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已可窥见唐诗风貌。

五言诗之所以取代四言诗并长期发展而兴盛不衰的原因,钟嵘《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4)即是说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达意。

而随着时代发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不适合时代需求,而“居文词之要”的五言诗则能够满足“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需要,故最终取而代之。对于这一问题,傅刚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的绪论中曾有明确阐释,他根据台湾学者郑靖时的“诗歌句型节奏说”及杨国枢先生的《中国旧诗每句字数及其快感价值之关系》一文,认为《诗经》时代由于去古未远,还因袭着原始劳动诗歌一反一复的两拍子节奏,故诗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而汉魏及整个封建社会,五言诗、七言诗则因其体制最符合当时士庶人民传情达意的需要被最终选择。

5.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源流

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与神话 一、《尚书·尧典》、《吕氏春秋》、《毛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古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辞》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贲辞》:贲如,蟠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三、神话的性质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基本特征有: 是想像的、幻想的。

是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被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反映了初民解释自然、社会,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只能产生于远古时代。 四、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而传说含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五、神话的劳动起源说与宗教起源说: 不论神话如何神异,总是表现着劳动生活,或者与劳动生活有关。 原始宗教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当初民从崇拜变成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就产生了。

六、我国神话的基本特点: 围绕人的生存这一主题。 人物充满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以及英雄气概。

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像力丰富。 集体创作。

七、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提示了方向: 人的生存这一主题成为后世文学的主流。 情感、形象、想像力方面的特征影响着后世文学发展。

神话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辞,不在305之列。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出自汉代,见于《汉书》。

献诗说出自先秦,见于《国语》。 删诗说出自汉代,见于《史记》,不可信。

三、《诗经》的分类,系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 风:地方音乐。

雅:京畿附近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四、《诗经》在先秦的作用。 祭祀、宴享时奏唱。

作为外交辞令。 教育。

五、《诗经》的流传: 秦火之后被毁,但因为是乐歌,在学者的记诵之中得以保全。 汉代有四家:鲁、齐、韩、毛。

毛苌晚出,且是古文经,未得立。东汉开,由于郑玄作注而大昌,其他三家亡,毛诗独传。

六、社会政治诗。 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如相鼠、伐檀、君子于役等。

官员表达不满的诗,如北山(对劳逸不均的愤懑)、正月(六月降雪、忧虑百姓、担心国运,说明了政治昏暗)等。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园有桃(不被理解的苦恼)、黍离(叹西周沦亡)等。

称颂统治者的诗,如甘棠(对召公的怀念)。 七、情爱诗。

有大胆直爽和温文典雅两种风格。 《将仲子》等诗说明: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

《氓》、《谷风》等诗说明:当时的婚姻制度男女不平等。 八、史诗及其他。

五篇史诗依次序是: 《生民》:周始祖后稷出生、种植五谷等。 《公刘》:远祖公刘率族人迁居,开荒定居。

《绵》: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兴国。 《皇矣》:太王迁居、王季传位、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武王灭商。 史诗的特点:不叙述全部历史,而是有选择的描绘具体事件。

写心理感受、欢快的场面。 农事诗。

《七月》内容梗概:全诗八章,按月歌唱,写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劳作。 《芣苢》艺术特点:词语简练浅白、反复吟唱、情韵悠长。

九、《诗经》的文学成就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于: 情感真实。 表达感情坦率。

叙事饱含感情。 形式与语言方面的特点: 重章复沓。

四言为主,参差变化。 节奏鲜明,音韵天成,灵活多变。

语言方面有:词汇丰富,多记山川草木之名。联绵词和叠字。

十、赋、比、兴。 朱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李仲蒙: 赋:叙物以言情,情尽物。 比:索物以托情,情附物。

兴:触物以起情,物动情。 先秦散文 春秋时期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经济原因:铁器、初税亩等革新。农业发达带动工商业发达。

政治原因:周室衰微,诸侯并起,豪强兼并。 文化原因:贵族的垄断打破,文化下移。

因此: 一些读书人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思想,游说君主或聚徒讲学。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另一些读书人撰作史著,希望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造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 二、《尚书》是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今文尚书为伏生所传,后来亡佚;古文尚书于出孔壁。《逸周书》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是伪书。

《春秋》为鲁国编年史。 三、《左传》 一般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尚存争议。

《左传》的文学特色。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人物形象生动,有立体感。 场面描写生动,细节传神。

善于描写外交辞令,富理文美。 四、《国语》 国别史。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但不可信。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五、《战国策》 作者不可考。为刘向编定。

文学特色: 铺张辩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