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诗经》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三、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2.《诗经》有什么特点《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了现实的广泛性。 《诗经》中的诗歌来源广泛,作者有奴隶、一般的民众、士兵、流民、乞丐、妇人等阶层,此外还有受打击和排斥的部分贵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的社会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向人们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社会生活状况。 《诗经》真实地描绘出了周代如何从全盛走向没落崩溃的历史过程。 《诗经》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朴素自然的风格。 作者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地描绘出具体事物特征,如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 《诗经》广泛应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这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经》的形式特征多种多样,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表现出了一种韵律美。有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容,《诗经》也会突破该种格式,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 除了四言之外,《诗经》中也有一字到九字的多种句型。《诗经》采用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在用词方面,《诗经》的用韵自然而富于变化,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3.诗经的语言特点是的语言,历经2500多年岁月的洗礼,仍具有非常强大、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栽于它具有丰富、准确、生动、形象、简明、朴实等特点. 诗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汉语发展史上,它的语言就其准确、精练、简明、清新、生动、朴素而言,已经达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较高发展水平。一、用词丰富、准确《诗经》语言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诗经》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诗篇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而且注意辨析近义词。就词汇来说,《诗经》作品中名物词、动词、形容词丰富多彩。《诗经》中的名物词,“据清人陈奂统计,建筑物名词82、马名38;近人胡朴安统计,草名105、木名75、鸟名39、兽名67、昆… 4.《诗经》语言有何特点诗经》的语言,历经2500多年岁月的洗礼,仍具有非常强大、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具有丰富、准确、生动、形象、简明、朴实等特点。 《诗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汉语发展史上,它的语言就其准确、精练、简明、清新、生动、朴素而言,已经达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较高发展水平。一、用词丰富、准确《诗经》语言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诗经》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诗篇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而且注意辨析近义词。就词汇来说,《诗经》作品中名物词、动词、形容词丰富多彩。《诗经》中的名物词,“据清人陈奂统计,建筑物名词82、马名38;近人胡朴安统计,草名105、木名75、鸟名39、兽名67、``` 5.诗歌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 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 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 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显得回环往复, 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 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 “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 举不胜举。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 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 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 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而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在小 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 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 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 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 中对语气词的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 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 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 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6.《诗经》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显然他们对那些面貌各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 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 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盥”等)。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若不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 上述情况。可以这么说,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 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