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鲜有哪些优秀的诗人和古诗朝鲜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之间。公元一二世纪时,逐渐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三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9世纪以后,又在内外矛盾中重新分裂为三。这段历史统称之为三国新罗时期。 在三国鼎立之前,主要文学形式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祷词和歌谣等。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之后,由于汉字传入,书面文学随即产生。三国新罗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的借用汉字记载朝语,称为国语文学;有的直接采用汉文形式,称为汉文文学。国语文学方面以新罗乡歌最为重要。这类作品据说当时数量很大,但是目前存留不多。其内容有的描写世俗生活,有的表现风土人情,有的颂神拜佛,有的议论政治,形式则分为四句体、八句体和十句体三种,以十句体居多。汉文文学方面有薛聪、金大问、慧超、崔承佑、朴仁范、崔匡裕和崔致远等作家诗人出世,较国语文学更加成熟,其中以崔致远成就最大。 崔致远(857—?)12岁即来我国(当时是唐朝)留学,以后应试中举,做官多年;28岁时回到朝鲜,不仅未被重用,而且屡遭排挤;最后只好辞去官职,隐居于伽■山。据说他写有今体赋5首,今体诗100首,《中山覆篑集》5卷,《桂苑笔耕》20卷等多种作品;但现存者只有《桂苑笔耕》以及其他30首诗。他的诗歌有抒发怀念故土之情的(如《秋夜雨中》、《东风》),有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 (如《古意》、《寓兴》),有描绘自然景色之美的 (如《石峰》、《题伽■山》),等等。他所写的汉诗在数量上超过他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也为前人和时人所不及。 在高丽时期,国语文学的形式呈多样化趋势,民间歌谣 (高丽歌谣)、文人诗歌(翰林别曲、时调)、传记文学(金富轼的《三国史记》等)、传说 (一然的《三国遗事》等)、小品文、杂录和诗话等都取得一定成果;汉文文学(尤其是汉诗)获得飞速发展,涌现出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李仁老、李奎报、李集贤和李穑等一大批诗人,将汉诗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李奎报。 李奎报 (1169——1241)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由于性情耿直,在官场上曾遭降职、流放等处分;后因能诗善文而受到重用,升任宰相;晚年辞去官职,返归故乡,直至去世。他的作品收入《东国李相国集》中。26岁时所作 《东明王篇》是朝鲜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该诗描述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的开国业绩,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充满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孀妪叹》和《路上弃儿》等诗表现了对老妇弱子的怜悯,《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东门外观稼》和《代农夫吟》等诗则抒发了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如《代农夫吟》有“新谷青育犹在亩,县胥官吏已征租。力耕富国关吾辈,何苦相侵剥及肤”等名句。 尹善道 (1587—-1671)则堪称时调名家。他在官场不大得志,曾多次被流放,因而常常寄情于创作,以山水之优美反衬官场之污秽。他的名篇《山中新曲》、《续山中新曲》和《渔夫四时词》等都是出色的风景诗,感情饱满,笔法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朝鲜四时山川景色之变化。歌辞也是由新罗乡歌和高丽歌谣演变而来,并且受到时调影响。它的形式较为自由,长短不拘,但一般比时调长。第一首歌辞是丁克仁的《赏春曲》,其后主要作者有郑澈和朴仁老等人。郑澈 (1536——1593)是歌辞初期的代表。由于当时党争激烈,他的官场生活也十分坎坷,屡遭降职、罢官和流放等处分。其代表作为 《关东别曲》、《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以写景细腻、抒情大胆、语言生动、形式优美为特点,后两首有朝鲜《离骚》之称 在诗歌方面,李石亨 (1415——1477)、成侃(1427--1456)、李达(1561——1618)、权■ (1569——1612)、丁若镛(1762——1836)、赵秀三(1762——1849)和金笠 (1807——1863)等诗人辈出,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其中尤以丁若镛的诗歌最引人注目。丁若镛、号荣山,出身两班(指封建儒生、官僚,由文武两班而来)贵族,为人刚正不阿,做官清廉正直,因而在官场上屡遭陷害、贬职和流放。他主张从事诗歌创作必须从关心国计民生的愿望出发,即所谓不忧君爱国非诗也,不伤时愤俗非诗也,非有美刺劝惩之义非诗也。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思想进步,有的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思 (如《述志》),有的描述百姓所受的苦难(如《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耽津农歌》、《耽津渔歌》),有的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如《波池吏》、《龙山吏》和 《海南吏》等《三吏》,《僧拔松行》、《猎虎行》和《狸奴行》等《三行》),有的提出改革社会的理想 (如《夏日对酒》)等。 2.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诗歌《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韩国诗词不知道你的意思是不是指中华古诗词在朝鲜半岛流传的事?清代有一本笔记《啁啾漫记》,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到中华古诗词在朝鲜及越南流传的情况,全文摘引如下: 我国文化,远播殊域,东方如日本、朝鲜,南方如越南,皆最著者。自越沦于法,文献邱墟,论者惜之。而朝鲜复入于日本,典章文物,亦将堕地尽矣。咸丰戊申冬,桂林龙翰臣先生典试湖北,适越南副使王有光道出武昌,以彼国大臣诗集求删订,翰臣选其越国公绵审及潘并二君诗词若干首,为《越风合钞》,并题《庆清朝词》一阕纪其事。词曰:“蝇楷书成,乌丝界就,天南几帙琼瑶。茶江印水,人佳景偏饶。曾记画屏围枕,春山淡冶似南朝(“茶江春水印山云,画屏围枕看春山”,皆两人集中佳句也)。风流甚,锦囊待媵,彩笔能描。摹到盛唐韵远,但宋元人后,比拟都超。知音绝久,今番来入星轺。一自淡云句邈,使臣风雅总寥寥。同文远,试登乐,聊佐咸韶。”(“淡云微雨小姑词”乃康熙朝朝鲜使臣诗也)。其评论诗格,颇以盛唐相许。今各略录数首,亦以见文化之远,而伤国威之丧也。绵审字仲渊,集名《仓山诗钞》,其《秋怀用遗山均》云:“梦落寒山暮雨声,一樽倚醉坐来清。长风扌戚扌戚迎秋至,古意茫茫入夜生。宾客病多黄叶散,江湖计晚白鹭惊。村南烟舍遥相约,拟买扁舟钓月明。”《送别》云:“落日照衰草,送君多苦吟。穷愁归故里,垂老负初心。驿路寒山瘦,关门秋露深。中途逢九日,相望碧云岑。”仲渊又有《仓山词钞》、《浣溪沙》曰:“料峭东风晓暮寒,飞花和露滴阑干,虾须不卷怯衣单。小饮微醺还独卧,寻诗无计束吟鞍。画屏围枕看春山。”潘并有《菊堂诗钞》,其《工部杜郎中往沱氵襄枉道见访,敉馆把酒奉慰》一首,颇有唐音。诗云:“奠江滚滚下沱洋,相见伊人水一方。万里君门悲贾谊,十年郎署老冯唐。井闾日接文章气,几案风生笑语香。莲酒满斟聊共醉,风流记得在他乡。”《一雁同叔明赋》云:“俦侣几时到?江湖何处居?一声天地外,孤影雪霜余。岁晏愁看汝,吟成独笑予。只应附归翼,远寄故乡书。”《寄绥和县知县杜叙甫》云:“相思那得日相闻?独夜裁书酒正醺。迁客风流君识否?茶江春水印山云。”古风如“风骚久沦靡,微言谁嗣音?天稷挽颓波,百一有遗吟。三唐富杰作,名声犹至今。翩翩陈拾遗,感遇意何深。炼服已千岁,不见蓬莱岑。团团三株树,攀企独劳心。”亦不落凡响者。光绪年间,朝鲜金君准与翰臣先生哲子松琴友善,持其乡人《松穆馆集》相赠,松琴有东海奇才,恨不并世之叹。今亦录数首于后。松穆馆者,李虞裳(名彦填)之所居也。李曾于元陵癸未,随通信使入日本,日本诗人率为难题,强均以穷之。李左酬右应,笔飞墨舞,日人皆瞠目吐舌,诧为希有。其才气如此。集中如《日本道中所见》数诗皆佳。诗云:“野凫毛,如绣缎,山鹊毛,有金翠。岚吐起绀碧,云花染成胭脂水。”又,“袖口引粘蝶粉,帽顶坐悬蛛丝。先生赏花深处,茶烟如缕枝。”又,“树十围,皮如蟒,桥一弯,背如驼,网散水银鳞跃,棹穿花漆齿歌。”他如《山寺题壁》云:“老衲幽居只树林,石桥苔径入春寻。虚潭骤雨垂龙气,碧幛游云带鹤心。竹里疏灯僧院静,花间清磬佛楼深。百灵来听无生偈,每夜松窗月色阴。”又,“碧天楼阁带春星,槛外飞泉坐倒听。树色湿云诸洞黑,磬声摇月数峰青。院中宿鸟参禅定,池上游龙学佛灵。顿觉前身金粟是,悬灯萝幌独翻经。”皆卓然大家,置之吾国名家集中,真不辨识。呜呼!古人录良友遗诗,尚徘徊痛悼,不能自已,况丧社之邦,遗风堕雅,安可不亟表扬之哉?吾于录是篇而不禁有重慨焉。 另外,我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专家夏承焘选编了一本《域外词选》,收有日本、朝鲜、越南三国诗人创作的旧体诗词一百余首,可以找来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