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墉风·鹑之奔奔是魏国人称赞国君的诗吗wdadadd0197 :你好。 《诗经 鄘风 鹑之奔奔》: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强强”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卫宣公纳媳杀子、荒淫无耻,其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元刘玉汝《诗缵绪》云:“取二物为兴,二章皆用而互言之,又是一体。”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卫宣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用意用笔,深婉无迹。” 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等书记载,卫宣公纳太子伋聘妻为妇,又听信谗言杀害了伋与伋的庶弟寿,所以此篇为讽刺卫宣公说可从。 作者:推测为卫宣公的庶弟左公子泄、右公子职。 2.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1、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2、注释: (1)《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2)道:说、言的意思。 (3)恂栗,恐惧,戒惧。 (4)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3、出处: 这段话出自《大学》。 3.求——古代帝王的所有称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为何称为“皇”和“帝”呢?إ 《说文》:“皇,大也。从自。 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 “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 清吴大澄《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 “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 إ “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 《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 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了秦王朝的嬴政。إ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 嬴政为了彰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便以“皇帝”来自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迄至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均沿用“皇帝”作为君主的专用称呼,前后达两千余年。إ 封建君主除了“皇帝”这个称呼之外,还有许多专门的替代称呼,现分类列举如下:ؤ 一 皇帝的自称 朕:“朕”这个称呼在上古时,是很普遍的自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尔雅·释诂》:“朕,身也。” 郭璞注:“上古贵贱皆自称朕。”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群臣在议尊号时,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此以后,这个贵贱通用的称呼便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了。 إ 孤: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 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 إ 寡:原是先秦时王侯的自称,见上条引《吕氏春秋·君守》及注。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 孤寡:古代君王的谦称,含义与上两条一样。《战国策·齐四》:“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إ 寡人:原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左传·隐公三年》:“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朱熹注:“寡人,诸侯之称,言寡德之人也。” 自唐代之后,“寡人”一词成了皇帝的专用自称。إ 以上几种皇帝的自称,原本都不是皇帝的专有名词,皇帝真正的专门自称是“予一人”。 《尚书·汤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 孔颖达疏:“予,我也。自谓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 也有称“余一人”的,《左传·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丘卒。公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在位。” 但“予(余)一人”这个最正统的皇帝的自称,皇帝在讲话的时候却极少使用,史书上也少有记载。إ 另外,还有一个自称“予小子”,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 《尚书·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这是商王太甲的自称。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遭家不造。”这是周成王的自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ؤإ 二 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陛下:原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韩非子·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汉蔡邕《独断·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上书亦如之。” 万岁:原为古人饮酒上寿之祝词,上下通用。 《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 秦汉以来,臣下对于见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汉书·武帝纪》:“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汉书·韩棱传》:“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谄,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 自汉武帝后,“万岁”一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名词。إ 上: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管子·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今上,指的是汉武帝。إ 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汉书·谷永传》:“臣闻上主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إ 皇上: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 4.诗经中的尊称对男子的尊称: 对帝王,有“皇王”、“帝”、“王”、“天子”、“君王”、“大王”的尊称; 对先王:有“皇祖”、“皇考”的尊称; 对官员:有“士”、“候人”、“卿士”、“大夫”、“王臣”、“宰”、“辅”、“髦士”的尊称; 对贵族,有“公”、“公侯”的尊称; 对君侯子弟有“宗子”、“公子”、“公姓”、“公族”的尊称; 对父亲:有“父”的尊称; 对兄弟:有“兄弟”的尊称; 对舅父:有“舅氏”的尊称; 对君王的亲属:有“王舅”、“元舅”的尊称; 对男子,有“君子”、“庶士”、“子”、“夫”的尊称; 对战士,有“武夫”、“征夫”、“仆夫”、“武人”的尊称; 对亡故的人:有“先君”、“先人”、“先祖”的尊称; 对兄弟:有“伯”、“叔”的尊称; 对英俊的小伙:有“狡童”的尊称; 对少年:有“总角”的尊称; 对客人:有“嘉宾”、“宾”的尊称; 对有学问、有智慧、有功德的治国才人:有“哲人”、“圣人”、“异人”、“善人”的尊称; 对异姓朋友:有“邦人”的尊称; 对品德良好的人:有“恭人”的尊称; 对好朋友:有“共人”、“好友”的尊称; 对农民:有“农人”、“农夫”的尊称; 对老人:有“黄耇”的尊称; 对孝敬的人:有“孝子”的尊称; 对女子的尊称: 对君王的女儿:有“王姬”的尊称; 对贵妇:有“好人”、“子”、“君妇”的尊称; 对母亲:有“母氏”的尊称; 对妻子,有“妻”、“妇”的尊称; 对姐妹:有“姑”、“姊”、“姨”的尊称; 对女子:有“淑女”、“子”、“硕人”、“硕女”、“美人”、“静女”、“姝”、“孟姜”、“伊人”、“淑姬”、“佼人”、“淑人”、“士女”、“玉女”的尊称; 对保姆:有“师氏”的尊称。 查到了这么多,不一定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