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离骚全文段落大意从《离骚》内容看,洋洋洒洒又波澜起伏,浩浩荡荡又回环跌宕,以致使读者往往感到眼花缭乱而主旨难明,惊心动魄而头绪不清,心潮澎湃而思绪难静.因此,王邦采《离骚?汇订》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古今学者在分析其结构以把握其脉络上多有研究.由于《离骚》篇幅较长,内容又极为复杂,各人理解往往不同.因此对其段落的划分和大意的概述也不尽一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1)说:“关于《离骚》的分段,历来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95家之多.”现介绍以下五种:1、两段论.如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诗史》(2),将《离骚》全文划分为两大段:第一段从开头至“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先叙世系,次叙出生年月和名字,再叙自己的人格、学识、才干,最后叙怀王的昏庸,党人的争斗以及女媭的教诲.第二段从“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至结尾.主要是借理想的事实来表情.冯沅君与陆侃如的这种划分法是最简洁的.清代吴世尚《楚辞疏》亦为两段论,但具体划分却有区别,第一段自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第二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至篇未.2、三段论.如清代龚景瀚《离骚笺》.第一段从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认为“正言之也”;第二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认为“放言之也”;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至篇未,认为“假言之也”.再如当代楚辞学者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他在该著中说:“对《离骚》分段最乱的是胡适,这与他没有弄清每段的意思有关.”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结尾.这三大段中,第一段是自道身世与志愿,第二段是欲辅国而求贤求女不得,去国不可能,然后订出来第三段神游西土求以寄怀念宗邦的情思.考虑《离骚》内容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反复之处,着重扣合主要含义,总不离宗子忧国一念.清代朱骏声《离骚约注》、今人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3)亦为同类说法.三段划分法,在当代是比较流行的一种.3、四段论.如张来芳《离骚探赜》、张纵逸《屈原与楚辞》(4)等.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主要意思是总述己志.采用素描手法,追述了自己的世系、品德、志向及辅佐楚王改革政治的种种斗争,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勾画出一个轮廓;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主要意思是写求索失败,为了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他经过了上下求索的苦难历程,倾诉了累遭失败的悲愤之情;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主要意思是写离国不忍.作者通过占卜,向神灵呼救,灵氛劝其远游,巫咸劝其暂留,自己犹豫不决,于是再次分析楚国现实,最后决定听从灵氛忠告,离国远游,寻求美女(喻贤臣);但终因眷恋故土而不忍离开,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段,即结尾的“乱辞”,总括全篇,写以身殉国.张来芳在四段中又划分了九小段,并分别概述了段落大意,是当今比较精细的一种划分法.4、七段论.如清代奚禄诒《楚辞详解》.第一段自篇首至“虽九死其犹未悔”;第二段自“怨灵修之浩荡兮”至“岂余心之可惩”;第三段自“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第四段“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第五段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六段自“索琼茅以筳篿兮”至“吾将远逝以自疏”;第七段自“ 吾道夫昆仑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溪禄诒是按《离骚》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段的.5、十段论.如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和近代詹安泰《屈原》(5)等.詹安泰的具体划分办法是:第一段自开头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先叙述自己的世系、名字、性格、才能和修养,表示他有可能很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然后说出自己愿引导楚王,为国效忠;第二段自“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指出应走的道路和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第三段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说明要培养人才以贯彻自己的正确主张,要和敌党作斗争,至死不变;第四段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因前圣之所厚”.申述为人民、为祖国而斗争,虽然遭遇到一切的阻力,也只有容忍坚持,直至贡献出最后的生命,怎样也不肯委曲投降,同流合污;第五段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写或进或退或去国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而归结到必须按照本来的意志去做,怎样也不能变更;第六段自“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假托女媭的责备和自己向重华的申诉,来显示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和主张的正确;第七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2.诗经•采薇的意思是什么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 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 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 3.带有锦字虞字的古诗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2、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五代: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3、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李白《登锦城散花楼》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6、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李白《蜀道难》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8、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藩《端午日》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10、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11、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12、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李白《月下独酌四首》13、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文王》(先秦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抑》(先秦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大雅·荡之什)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云汉》(先秦诗经作品,选自诗经·大雅·荡之什)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瞻卬昊天,曷惠其宁。《驺虞》(诗经全集,选自诗经·国风·召南)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垓下歌》(汉朝项羽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长相思》(南北时期吴迈远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晨有行路客,依依造门端……闺阴欲早霜,何事空盘桓。《后出塞五首》(唐代杜甫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_22全唐诗:卷218_16)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虞美人》(唐朝冯延巳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_22全唐诗:卷218_16)碧波帘幕垂朱户,帘下莺莺语……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虞美人》(唐代冯延巳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8_22全唐诗:卷218_16)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摇踵对……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虞美人》(唐朝冯延巳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8_22全唐诗:卷218_16)画堂新霁情萧索,深夜垂珠箔……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虞美人》(唐代冯延巳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8_22全唐诗:卷218_16)玉钩弯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虞美人》(李后主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南唐李煜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夜》(唐朝徐寅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日堕虞渊烛影开,沉沉烟雾压浮埃……愁人莫道何时旦,自有钟呜漏滴催。《虞美人》(北宋黄庭坚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虞美人》(秦观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虞美人》(北宋秦观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高城望断尘如雾,不见联骖处……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虞美人》(宋朝苏东坡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北宋晏几道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虞美人》(晏几道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秋风不似春风好,一夜金英老……有期无定是无期,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虞美人》(北宋晏几道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虞美人》(晏几道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虞美人》(北宋晏几道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虞美人》(晏几道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闲敲玉镫隋堤路,—笑开朱户……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虞美人》(北宋晏几道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虞美人》(晏几道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一弦弹尽仙韶乐,曾破千金学……未知谁解赏新音,长是好风明月,暗知心。《虞美人》(。 4.诗经中关雎的全诗意思什么1、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简析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5.关关雏鸠,在河之洲,什么意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出自先秦时期的《诗经·关雎》。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全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6.关 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小题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1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小题2:(2)(2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时,(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所以让人感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点评:分析时要看此诗句之前写了什么,之后又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联,与表现中心有什么关系等,做到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出诗句的作用及作者的意图。当然,分析时也要结合诗的种类,看是写景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7.诗经关雎名句 赏析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3lian.com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