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杜甫诗歌的内容

1.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反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情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1、杜甫在《三吏》、《三别》中。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也表现得非常充分。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3、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往往在客观描写中隐藏主观情感,使事物本身能够感动读者。通过对他们的衣着、饮食等方面的描写,作者对爱与恨的态度十分鲜明。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2、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3、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4、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吏三别。

2.杜甫的诗句房兵曹胡马的内容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3.杜甫具体的诗歌内容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

“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

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4.杜甫的诗歌有哪些题目和内容

《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 《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 《可惜》《独酌》《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 《四松》《孤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 《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 《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四首》 《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 《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 《登楼》《月夜》《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梦李白二首》 《秋兴八首》《又呈吴郎》《登岳阳楼》《咏怀古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绝句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5.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杜甫现存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的抒情诗,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通过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将作者的爱憎态度表现得十分鲜明。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人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